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学习《饯学森书信》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将钱老近半个世纪的书信经过征集、整理、编辑、加注释等,已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我们总共选出钱老3331封信,是写给1066人和单位的,分十卷印出。它的特点在于全部是钱老的亲笔手书,忠于原信,忠于历史,展示了一个全面而又真实的、原汁原味的钱学森。据说这在中国出版界是空前的。所以我在"前言"中写道:"一部《钱学森书信》捧在你的手里,犹如一个活生生的钱学森站在你的面前。读完这部《书信》,掩卷冥思,你不仅可以看到钱学森的‘外表',还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我想,这就是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道理。钱老的《书信》内涵十分丰富,本文只讲讲我们从《书信》中所感受到的一位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9月19~20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邯郸学院主办的中国先秦史学会第十届年会暨荀子与赵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邯郸学院隆重举行。来自马来西亚、韩国及国内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荀子与赵文化"进行了学术研讨。开幕式上,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青海师范大学原校长张广志教授致辞,涉及先秦史研究的一些问题。大会学术主题发言阶段共有四位专家代表围绕"荀子与赵文化"研究进行主题发言。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河北师范大学沈长云教授发表了题为"赵文化特点与当前赵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的主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女特务"形象群中,赵惠明是很独特的一位。赵惠明形象的独特,首先取决于作品的主题。作者的人性观和人道主义立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赵惠明形象的塑造。作者的悲剧艺术使赵惠明这一艺术形象具有较大的感染力。但由于作者没有赋予赵惠明强大的精神内核,在作品中人性就难以呈现高层次的纠葛和对抗。与类似题材的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个》等作品相比,《腐蚀》不仅失之平淡和单薄,同时也失却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文化播报     
英皇家芭蕾舞团:重返中国舞台"对于每一位搞芭蕾舞的人来说,英国皇家芭蕾舞团都是最高的梦想,因为它精致而典雅的皇家气派,在世界舞坛中一枝独秀。"据国家大剧院舞蹈艺术总监赵汝蘅介绍,6月18日至26日,这个梦想就要实现——阔别中国舞台近十年之久的英国皇家芭蕾舞团重返中国,国家大剧院将是他们此次来华演出的第一站。  相似文献   

5.
<正>场馆地点:上海市四川路桥北堍北苏州路276号开放时间:周三、四、六、日,9:00-17:00(16:00停止入场)票价信息:免费几笔雁书,传千里心意;一方邮票,览万国风情。书信作为人类文明历史上传递信息的载体,尽管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听上去比较"复古"。而邮政事业却关乎一个国家通政、通商、通民。邮政的基本功能是由国家管理或直接经营寄递各类邮件(信件或物品)的通信部门,具有通政、通商、通民的特点。要想了解中国从古至今,尤其是上海  相似文献   

6.
宜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中国最早对外通商的口岸之一。本文较详细地叙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在帝国主义铁蹄下所开办的包括宜昌书信馆在内的商埠及其邮政,深入剖析和阐述了宜昌书信馆邮票。提出了对包括宜昌在内的书信馆及其邮票的观点论述,以供诸家评论和研讨。  相似文献   

7.
粟月静 《世界博览》2013,(14):83-83
他的精神完全支离破碎,他的画里尽是扭曲的图像,游走的灵魂。米开朗琪罗可以写出耐人寻味的十四行诗,不过大多数画家还是以书信传世,19世纪英国风景画家约翰·康斯泰博尔的书信洋溢着隽永又细密的情思。高更的书信集,几乎难以置信地流畅和斯文,在有些信件中,这位对文明充满怀疑的"野蛮人"甚至有些谄媚他的赞助人。而最著名的画家书信出自文森特·梵高之手,如今保存下来的书信一共有819封,其中658封是写给他弟弟提奥的。文字的魅力在这位艺术家的细胞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每一封信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梵高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和他那真挚而强烈的个性。  相似文献   

8.
《攀枝花学院学报》2020,(1):113-118
马克思主义经典书信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马克思主义文本,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书信行文简练、饱含感情、具有深刻的批判性且始终充满理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书信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性,彰显了其生活向度并合乎其对话意蕴,能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新时代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书信应用到日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是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二是坚持以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为引领;三是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经典书信的使用方式;四是要贯彻情理交融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9.
<正>在外文科技期刊尤其是欧美国家出版的期刊上,中国著者汉语拼音姓名的书写几乎都是错误的:按欧美人的"名前姓后"的规则书写,例如将"赵大良"写成"Daliang Zhao",有的还把名字缩写,写成"D L Zhao",更有甚者写成"D Zhao"。如果说欧美人不了解中国人的姓名书写规则,搞署名"霸权主义"情有可原,那么我国办的期刊为"跟国际接轨"而忘记自己是谁,也把姓名写成"名前姓后"就太不应该了,说重一点这也是甘  相似文献   

10.
书信是人类历史悠久的语言交流活动之一。其中的个人书信语言自由、表现手法多样、风格纷呈,最有审美鉴赏价值。个人书信具有针对性、随意性、情感性等修辞特点。  相似文献   

11.
戴震认为"知"是必不可少的人性"三要素"之一,是人的类本质,也即人禽之间的根本差异。"知"的功用的发挥又赖于"心"的作用。人之"心知"在认知中出现偏差和不足,是由于"蔽"。戴震以汉学立场和训诂考据的工夫,裁断宋明儒心性论、性情论的话语内容和方式,主要来自佛禅。他作《孟子字义疏证》,以重建孟学原貌自期。但这部著作基本上是在内外学术压力下撰成的。可以说,戴氏作《疏证》,意不全在批驳宋儒,也不在准确地体显孟子之学,而是要表达其在人性、包括性情方面的新思考。戴震主张情与理应体现在建构一种正当而合理的人、我关系方面。这接近哈贝马斯所谓"交往理性"的思想,它对于我们理解东方思想哲学的现代价值是有意义的。宋儒、清儒都未曾有幸亲睹先秦孔、孟之间的一批儒家简牍文献。这批上世纪90年代面世的地下简本文献,揭示了传统儒家的性情论思想并非与本土文化资源没有挂搭。  相似文献   

12.
从梅曾亮诗集自序中提出的"八蔽"说出发,来论述其诗学思想。梅曾亮的诗学思想,其核心是真实,写景状物要真,思想感情要真,评品作家作品要真,这是他超越桐城派的地方,因为桐城派中人从来没有如此突出地强调文学的真实性问题。其次,是强调真实地反映现实,干预现实,要有用,要有讽喻教化作用。这一思想也超越了清代前期的诗学思想,清代前期的四大诗歌流派——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的"性灵"说,大多从艺术上论诗,都没有如此突出地强调诗歌的真实性,现实性,这可能与梅曾亮所处的嘉、道时期十分尖锐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不无关系。再次,是强调艺术规律,如文学创作中的灵感问题,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问题、体势问题。最后是作家的修养问题等。  相似文献   

13.
宋代文人对"梅"较为偏爱,李之仪的词作中,对"梅"意象也情有独钟,共有13首词作语涉此意象。词人借"梅"抒发自己的寂寞情怀,或者借"梅"比美人,又或是以"梅"寄相思,其思想内容独出心裁,别树一帜,颇值得我们关注研究。  相似文献   

14.
戴震在提出他的思想学说时,将孟子的“一本说”扩大及于宇宙论与人性论的范围。他的心性、性情思想均建立在“一本论”的基础之上。在这一背景下,他对宋明理学中的“性”“理”给出了人伦日用化的理解。宋明儒的所谓“性情”关系问题,被转换为“情理”或“理欲”关系问题。戴震反对舍情求理,实际上认为理应从情出。戴震的理欲之辨,既包括了辨理欲之别,又拓展为辨“私”“欲”之剐。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下的"孝"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它与众多华裔美国人的"美国梦"有着颇深的文化联系。小说《向我来》通过主人公杰克与女儿维达、"契纸母亲"伊琳与维达之间的关系和故事,集中体现了华裔美国人的"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妥协与超越。这对于华裔美国人准确地进行文化身份认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上海史研究是魏斐德教授后半生最下工夫的领域。上海三部曲、戴笠研究以及一批上海史论文,是他在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成就。他之所以钟情上海史,是因为研究这个领域有意义、有趣味、有特质、有资料。透过上海史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魏斐德后半生的治史方法,这就是"无法之法,乃为上法"。具体体现为,史料必求其极度翔实,叙述必求其周密生动,结论必求其圆通牢靠。他研究中国历史,熟悉中国历史,但采取开放的、多视角的态度,不将治史者的价值判断强加给读者,这恰恰是现代或后现代的史学特点。魏斐德是涵化了中西优秀史学传统的、有着当代开放精神的杰出史学家。  相似文献   

17.
向婷婷 《科技信息》2010,(23):I0243-I0243,I0318
诗歌是文学艺术宝库的瑰宝,其语言高度凝炼且表意丰富、韵律则有音乐之美,也因此难以译好。如何评价译诗优劣,许渊冲的"三美论"为我们提供参考标准。本文根据"三美论"分析"WhenYouAreOld"两译本各自所长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在莫言早期形成自我文学风格的阶段,以及后来将作品推介给西方主流文化媒体阶段,译者均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译者的角色身份为我们解读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方法,译者用自己的翻译行为实现了他对个人身份、社会身份和集体身份的认同,译者与作者共同努力,缔造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现象。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中心观笼罩下的美国中国史研究,先后兴起了三种史观或分析框架,分别是"冲击—回应"、"传统—现代"、"帝国主义"。这三种史观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对美国人认识理解中国曾起到过一定帮助,但是由于其自身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以及那种天然的"种族优越感",使得这三种史观都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程度的误识。柯文在上世纪80年代撰写《从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中心观"的构想。这无疑对美国中国研究起到了纠偏作用,也对我们的近代史研究起到了积极的警示作用。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找中国历史的特殊性,而全然无视西方在近代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秀成的“保民为乐”与洪仁玕的“革故鼎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后世两份珍贵的精神遗产,即李秀成的“保民为乐”思想和洪仁开的“革故鼎新”思想。“保民为乐”提倡尊重他人的人生价值和人格,是一种人道精神、人本精神;“革故鼎新”建立在对近代社会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是一种仿效“西法”,建设近代化国家的精神。李秀成和洪仁开是同时代的人物,但思想认识上有差距。李秀成的思想仍然停留在“改朝换代”的水平,远远落后于时代,它不可能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不可能将中国推向富强。洪仁开了解西方文化和历史,提出了《资政新篇》;从太平天国本身说,《资政新篇》没有得到实施,但是,从中国近代史发展的整体来观察,其所规划的各种改革,在洋务运动时期大多数得到实践。但《资政新篇》过分强调“法制”,丢掉了“伦理道德”。李秀戍的“保民为乐”思想弥补了洪仁开的“革故鼎新”思想。两者都值得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