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写作文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可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总觉得无话可写。有的学生勉强能完成作文也如流水一般。那么,怎样能让学生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呢?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不停息。”因此,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以下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2.
程秀华 《科技信息》2010,(2):318-318
在职业中专任教的语文老师,要结合学生语文素养不太高,学习兴趣不太浓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改革作文命题、在写作之前多指导、作评改时给予成功体验等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不懂得从万花筒般的生活中去挖掘、提取作文素材,常常为没有内容可写而烦恼,从而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首先要让他们爱作文,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给他们提供和创造能培养兴趣的写作环境和必要条件,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他们积极、愉快地完成作文。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教学要真实地展现学生生命的本色,要生活化。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进行写作,就如无米之饮,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5.
作文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尽管各种辅助资料铺天盖地,应有尽有;尽管老师耐心引导,但是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害怕写作文”。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对作文普遍地不感兴趣,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情感的缺失,或者说是对情感的不敏感。真情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一旦“源头活水”滚滚而来,思想的火花就会进射出耀眼的光芒,文字就会随笔端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现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写作充满真情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一直是大难题,困扰着广大师生.在教学中,从拓宽写作视野、引导学生注意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评价修改应多样化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极其重视作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他指出,作文"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的充实生活。"针对现在中学生一写作文就挠头,无从下笔或只注重形式的创新,华而不实,言之无物,陷入到一种固定模式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状况,为了让学生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景可摹,有情可抒,笔者就"校本写作"进行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8.
冯腾飞 《海峡科学》2006,(9):113-114
《新课程标准》中写道:“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由此可见,作文是学生心灵的释放,作文教学是教师用心去开垦每个学生心中的一亩田。这样的作文是个性化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是个性化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9.
王素静 《科技信息》2009,(25):226-226,266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有的学生们总觉得作文难,一拿起笔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素材,二是不知如何下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作文教改中的头等大事。我在作文教改中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0.
谢宝珠 《奇闻怪事》2005,(3):29-29,2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生的习作,应当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表达真实动人的内心体验。然而,不少学生作文时,所选取的素材枯燥,内容单调,层面狭窄,根源就在于没有从生活入手,忽视了身边的信息资源。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宝藏。教师应引导学生睁亮“发现”的眼睛,开掘生活信息之源,撷取有意义的、生动的、鲜活的作文素材,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来。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中有这样的阐述:“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个性”是创新的基础,它体现了个体独到的观察、思维与独特的创造。生命要具有个性,作文教学应尽最大的努力树立学生“个性”的旗帜,学生的习作尽可能体现他们个性的光芒,怎样指导学生个性化写作呢?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作文教学一向是公认的难题:教师怕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低效,学生作文水平低下,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鉴于此,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主要从营造良好的作文教学氛围,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会积累,丰富写作素材;方法合理、加强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能力;指导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重视作文修改,提高学生作文质量五方面具体论述了如何做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会有这样的感受:不少同学在写作时会发现,原本多姿多彩的生活一时间变得平淡无味,找不到可写的题材,大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惑。而一旦找到感兴趣的内容,即使平时作文不佳的学生也能写出好作文。同时,我们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也强调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原有的"定势"作用,改变学生不愿写作,走出作文教学费时低效的困境,就应把学生引入万花筒般的生活中,让学生学会生活。作文教学应该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教学生做游戏,交友,组织各种有趣的有益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培养写日记的习惯,积累丰富写作素材。布置写作还要看素材而定,适当调整时间和空间,突出学生的个性,同时选材要有个性化,点评要情感化,才能激起写作欲望,写出的文章才会有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就显得尤为关键。如果在作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不仅可以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还可以弥补学生认识与实际生活的差距,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汇于五彩斑斓的画面之中,使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结合,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拓展思维空间,减小训练坡度,使作文课变得生动活泼。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运用电教手段,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下面我来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学生把文章写通顺,写具体,写生动,成了语文老师的一块心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积累习作素材的途径很多,走进社区投身大自然,这是获得材料的广阔资源库。"学校应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选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细要》。)作文指导课应重视学生课前积累,课中充分观察,体验感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积累,快乐之中写作。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现实中职语文作文中,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即使勉强为之,结果却难尽人意,许多作文错别字连篇,词汇贫乏干瘪,内容空洞,结构呆板等。本文分析了学生写作水平下降的主客观原因,并结合实践,就如何激发中职学生写作兴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作文是小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练习,是小学生思想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集中体现。怎样才能让习作教学教得有味,让孩子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富有情趣的事情呢?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老师面前值得不断探究的话题。《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方面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这些理念都时时在引发我们的思考。我认为要使孩子能快乐作文,写好作文,找准“结合点”,是一条可以借鉴尝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考虑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消化吸收。这样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能力的提高,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创造写作源泉,加强阅读训练,培养优美语感,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写出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20.
写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作文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的根源,正是由于他们缺乏这种内在的动力。学生对写作意义的认识与当前追求短期功利的作文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写作动机的缺失。教师应当以触发学生积极的写作动机为中心来设计作文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