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耕作土壤与人工经济林地土壤磁化率和质地特征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关中东北部地区人工经济林地土壤(JJC2)和农耕地土壤(JJC1)磁化率与粒度分布特征的研究和对比.试图阐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发育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耕作土壤和人工林地土壤的磁性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农耕地长期的耕作、污灌以及C4作物玉米的生长与秸秆焚烧等农业管理方式可以增大土壤风化成土作用强度,增加土壤的磁化率;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粒度分布的影响显著,表层0~40cm,1年生作物农田土壤〈2μm和50μm~2000μm颗粒含量均高于人类活动干扰小的多年生园林土壤的含量;整个剖面耕地土壤和人工林地土壤〈2μm和50μm~2000μm颗粒含量变化差异均大于2μm~50μm颗粒变化。图1,表2。参14。  相似文献   

2.
关中东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关中东部3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花椒地、农耕地、苹果林地)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所不同,①黏粒含量是:苹果林地〉农耕地〉花椒地,粉砂是:花椒地〉苹果林地〉农耕地,砂粒是:农耕地〉花椒地〉苹果林地,有机质的含量是:花椒地〉农耕地〉苹果林地。3个剖面总体趋势均表现为随着土层的加深有机质含量减少。②土壤有机质与土壤黏粒、粉粒含量、元素(Cu、Fe、Mn、zn)、水分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与pH值和CaCO3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元素(Cu、Fe、Mn、zn)与黏粒、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图2,表3,参19。  相似文献   

3.
对洛川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分布特征有明显区别。耕地和苹果林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均小于1.0,土壤中砷(As)和铬(Cr)含量超出绿色食品土壤环境清洁安全值警戒线。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耕地深度在30cm~65cm范围内超出警戒线,林地在深度65cm~115cm范围内超出警戒线。图1,表4,参21。  相似文献   

4.
陕北黄土区土壤入渗模型的比较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实验数据对3个经验公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通用公式更适合于陕北黄土丘陵区土壤入渗率。地表植被对土壤入渗率有明显影响,油松林地土壤入渗率普遍大于荒地,地貌对入渗率也有影响,上部入渗率>中部入渗率>下部入渗率,大部分情况下阴坡的入渗率都大于阳坡。图4,表1,参3。  相似文献   

5.
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林地枯枝落叶层最大持水量(mm)的预测模型,用数量化理论I分别建立岩性、坡度、土层厚度、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最大持水量(mm)和土壤非毛管孔隙持水量(mm)的预测模型,编制出的数量化得分表具有较高精度,可用于北盘中游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涵蓄水能力评价。  相似文献   

6.
关中东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地影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西关中渭北作为研究区,选取典型农业耕地和人工苹果林地,分析出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粒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主要由粉砂和黏粒组成,占总含量的80%以上,总体属于粉砂质黏壤土;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砂(〉50μm)、粉砂(2μm~50μm)和黏粒(〈2μm)含量差异显著。耕作土壤2v~50μm含量明显低于人工苹果林地,而〈2μm和〉50μm含量却高于苹果林地;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粒度分布的变异系数不同。耕作土壤粒度分布的变异系数整体小于苹果林地土壤。耕作土壤,〈2μm和〉50μm的的变异系数在上层较高,2μm-50μm的变异系数在整个剖面变化不大。苹果林地土壤,〈2μm的变异系数在上层较低,〉50μm变异系数的变化与〈2μm相反,2μm~50μm的变异系数在整个剖面变化不大。究其原因,人类活动如不同的耕作或管理方式以及种植作物类型可能是影响土壤粒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图1,表2,参10。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潮棕壤水稻田、玉米地、撂荒地和人工林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经过14年后土壤电导率在土体10个土层中的剖面分布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不同深度土层土壤电导率差异显著。表层,玉米地土壤电导率显著低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150 cm深度内土壤电导率平均值为林地>撂荒地>玉米地>水稻田。水稻田土层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电导率,可能主要受植稻过程中土壤淋溶及复盐基作用的影响;林地深层相对较高的土壤电导率可能主要受树木根系分布的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中电导率与有机C、全量N、P、S、有效态N、P、S、pH、交换性Ca、Mg、K、Na、CEC、DTPA浸提态Fe、Mn、Cu、Zn之间具有不同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由此,土壤电导率可作为指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影响可行的土壤化学指标。表4,参13。  相似文献   

8.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脲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空间移位长期定位试验,开展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脲酶活性及土壤铵态氮含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土壤铵态氮含量在玉米生育期的变化是:灌浆期>大喇叭口期>收获期;在5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中,土壤脲酶活性、土壤铵态氮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北安>嫩江>海伦>德惠>梨树。  相似文献   

9.
农田土壤碳储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有机质在培肥土壤、营养作物、调节土壤性质以及改良耕性等方面具有巨大作用,因此,有关土壤中碳素的循环转化和平衡机制研究已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实践证明,要充分发挥这些作用,就必须使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相协调,以期达到既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使土壤基本肥力有所保证,又能以适当的分解速度向作物提供必需的养分.同时,土壤中碳的循环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已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提高土壤碳储量成为发挥土壤有机质的巨大作用和保护环境的根本保证.参19.  相似文献   

10.
对比研究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区中黑土自然恢复(NR)及垦殖中不施肥(NoF)、施化肥(CF)和化肥配施有机肥(CF+M)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季节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黑土土壤微生物量碳季节性变化明显,所有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峰值均出现在早春,自然恢复较垦殖处理提高了黑土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对土壤酶活性研究发现,除垦殖处理的转化酶活性季节性变化较小外,其他处理酶活性季节性变化显著。NR处理促进了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磷酸酶活性的提高,而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不大。垦殖处理下施肥较不施肥处理土壤酶活性高,但单施化肥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平果铝矿高效复垦示范区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平果铝矿高效复垦示范区为例,由于平果铝矿在土地复垦时已经考虑了机械作业对土壤的滚压,所以忽略土壤紧实度指标,而只选择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pH值、含水率、密度和EC等8项指标对复垦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平果铝矿自1999年开始高效复垦示范区建设,在研究区分别对高效复垦1a、3a、5a、7a、9a的不同示范区土地上采集了5种不同示范区的土壤样品,分层次分别进行评价土壤质量。利用matlab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高效复垦示范区土壤质量差异较大,经济农作物、甘蔗示范区土壤较好,蔬菜、木薯示范区次之,桉树示范区较差;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土壤质量不断提高,但桉树出现异常现象,对于桉树示范区土壤质量的改善有待进一步研究。图2,表10,参16。  相似文献   

12.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与作物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有关土壤有机质的研究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人们对土壤有机质的最初认识是:它是作物营养的唯一来源,对作物的产量至关重要,这种观点到上世纪70年代被英国洛桑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所改变.该站的研究证明:很多栽培作物的产量并不依赖于土壤有机质水平的高低.随着对全球变化的关注,近期有关土壤有机质作为重要碳库的研究也得到重视.毋庸置疑,土壤有机质对作物生长所具有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其作用会因为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及不同的气候条件而有所不同.土壤有机质仍是土壤学和作物栽培学领域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参63.  相似文献   

13.
施肥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玉米生长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呼吸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长期间,各施肥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变化范围(CO2-C)是43.86 mg.m-2.h-1~359.32 mg.m-2.h-1,在7月12日达到最大值。NPKOM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以及累积呼吸量明显大于其它施肥处理。CK处理Q10最大,表明施肥降低了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施肥处理(除PK处理)的Q10都呈现15 cm地温最高,地表温度最低。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氮肥会减少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水稻对土壤硫吸收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黑土、草甸黑土、草甸土3种不同土壤上连续种植水稻的盆栽试验,研究水稻植株吸硫量与土壤无机硫含量的关系,以及土壤无机硫下降量的变化规律,探讨水稻对土壤硫的吸收规律。研究初步得出:水稻吸硫量与土壤初始无机硫含量呈正相关;土壤中无机硫下降量与土壤初始无机硫含量呈正相关。图2,表4,参4。  相似文献   

15.
短轮伐林地土壤肥力的数值化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雷州半岛短轮伐桉树林地砖红壤的各肥力因子进行系统的数值化处理,通过隶属度函数模型和偏相关分析,确定了林地土壤各肥力因子的隶属度值及其权重,根据加乘法则,对雷州半岛短轮伐期桉树砖红壤的综合肥力水平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雷州半岛林地砖红壤其土壤综合肥力水平并不高,绝大部分土壤属于较低或极低水平,与实际土壤生产水平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6.
土壤有机质分组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SOM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密不可分,其组成、性质和转化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SOM的组成、结构、存在方式的复杂性,对SOM的研究一直与其分组技术相联系.根据SOM分组技术所采用的原理和方法不同,主要分为化学分级、物理分级和生物学分级.最后指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物理分级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参39.  相似文献   

17.
生态农业对土壤质量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性,并对土壤质量在生态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发展生态农业与提高土壤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土壤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持续农业是关于建立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及生态效益等均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农业思想,持续农业的发展土壤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土壤科学必须加深和拓宽其概念,改进其研究方向,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水土流失与士旱,涝渍、盐碱、地力瘠薄、土地退化、耕地锐减、环境污染等制约着河南省农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土壤科学应围绕河南省农业持续发展的土壤限制因子开展土壤生态环境保护防治土地退化;提高土壤肥力,以及  相似文献   

19.
土壤质量及其评价指标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在提出土壤质量概念的共性中,重要的是土壤在现今和将来均能有效地挥功能,在这种能力的基础上,认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不要简化,要多层次,应满足5个标准,并对现有的物理,化学,生物评价指标的实用性有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参24。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中文期刊《土壤与作物》将于2012年创刊,重点刊登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与作物交互作用的过程、机理和调控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层面的学术论文及综述文章,包括土壤肥力质量与作物生产力、土壤水分和养分有效性与作物生育、土壤有益/病原微生物与作物互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根际微环境等与土壤一作物互作相关的土壤生物化学和物理学、分子生物学、作物逆境生物学和作物生长发育模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