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喝咖啡喝出诺贝尔奖?在剑桥有一种说法,说剑桥大学的下午茶喝出了6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剑桥大学,不同专业的教授和学生常常利用下午茶时间聚在一起相互交流.任何人有什么计划或者问题,都可以和别人商量.文理学者聚集一处,各种思想在温热的咖啡味中摩擦出创意的火花.  相似文献   

2.
成功并不难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  相似文献   

3.
傅佑丽 《世界科学》2009,(11):19-20
10月7日.在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的下午茶上.气氛比平常要热烈的多。科学家们聚集在顶楼上,眺望着远处的阿登布鲁克医院。一边喝着茶,一边在谈论着。  相似文献   

4.
自从1900年诺贝尔奖开颁以来,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学者和青年学生把它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自上世纪50年代之后,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规律性的学者和文献日渐增多,究竟诺贝尔奖获得者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经过大量数据、事实、分析,人们大致明白诺贝尔奖的一些“规律”,兹介绍如下: 诺贝尔和平奖和文学奖是最没有规律的。尤其是近些年来它们的颁发对象毫无规律可循,屡  相似文献   

5.
自1984年始,英国电气工程师协会(IEE)计算机与控制分会将每年举办一次专题讲座。为表彰M.V.Wilkes教授在计算机科学方面的杰出贡献,首届讲座由他发表了本篇演讲。Wilkes于1946—1980年任剑桥大学计算机技术教授,80年退休。现任剑桥大学荣誉教授、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顾问、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美国科学院和工程学院通讯院士。他自1946年起任剑桥大学数学研究所(70年起更名为计算机研究所)主任,1957—1960任英国计算机协会首届主席,1981年获IEE颁发的法拉第奖。40年代中叶,英国几乎与美国同时地发展计算机工程。Wilkes教授是仍然在世的不多的几位这段历史的主要参予者之一。译文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6.
1975年,科勒和米尔斯坦报道,世界上第一株能稳定分泌抗绵羊红细胞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培养成功,从而开创了人类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新纪元。单克隆抗体在医学和生物学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这项技术在促进各国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认为,科勒和米尔斯坦应获诺贝尔奖。这是谈家桢教授继推荐麦克林托克后的又一次推荐。详情可见本期《“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明者应获诺贝尔奖》一文。  相似文献   

7.
<正>1938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向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颁发了诺贝尔奖。瑞典皇家科学院泼莱吉尔教授宣读了获奖理由:费米"用中子轰击法制成新的人工放射性元素,以及发现原子核吸收慢中子所引起的核反应"。那么,这位年仅37岁学者的研究成果,究竟有何重大科学意义呢?这就说来话长了……  相似文献   

8.
尽管每年诺贝尔奖名单的公布都会在科学界内外引起一阵激动和不同声音的争论,然而无论从获奖工作备受争议、备受关注的角度看,还是从这一工作本身的科学价值及其对当分困扰人类的一些顽症的治疗意义而言,一个多月前公布的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工作——即发现了一类新的病原作——脱病毒,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都可能是创纪录的。正因为如此,国内一位这些年来一直关注、跟踪这一领域工作的学者——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学生物技术与分子遗传研究所所长陆德如教授,在获悉脱病毒学说的创立者斯坦利·普鲁西纳(StanleyB.Prusiner)获奖…  相似文献   

9.
英国有闻名于世的下午茶,而我家乡闽南和台湾端午节的午时水却比英国下午茶更加有益有趣,有情有'味.每年端午节,沐浴午时水、泡饮午时茶,蔚为一幅淳朴、迷人的动态风情画.  相似文献   

10.
正天天都在喝水的我们,真的喝正确了吗?怎样才能喝出健康、喝出好身体来呢?我们是不是经常会有这种感觉,在运动场跑了一身的大汗,要是能痛快地喝一瓶冰水就好了。在自习室里学习,为了能保证效率,就是渴得厉害也不愿意起身去喝水。白开水太没有味道了,恨不得每天都喝果汁和饮料……  相似文献   

11.
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的英国生理学家、医生、诺贝尔奖得主、剑桥大学教授罗伯特·G·爱德华兹(Robert G.Edwards)爵士在与疾病进行了长期的抗争之后,于2013年4月10日在睡眠中安详逝世,享年87岁. 罗伯特·爱德华兹爵士因为给那些不能自然怀孕的夫妇开发出"试管婴儿"技术而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并因此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于1950年代开始研究受孕问题,1955年起着手研究体外试管受精(IVF)技术,该项研究随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Louise Brown)的降生而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2.
正生活充满了机遇,但有幸能认识像沃尔特·科恩(Walter Kohn)这样的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是诺贝尔奖得主、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物理学教授,除了这些头衔外,沃尔特还是一位资深的政治家、科学家和为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学者。2016年4月19日,沃尔特在他的妻子玛拉·希夫·科恩(Mara Schiff Kohn)和亲人的陪伴下去世,享年93岁。1923年,沃尔特出生在维也纳。二战开始时正  相似文献   

13.
正10月1日起,2018年的诺贝尔奖陆续揭晓。其中,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学系教授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京都大学免疫学系教授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新型癌症免疫疗法。国际免疫学界对于两位一流免疫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期盼已久。之所以此次获奖在众多免疫学家意料之  相似文献   

14.
郭汉英 《科学》2007,59(5):5-8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马瑟(J.Mather)和斯穆特(G.Smoot)两位教授,表彰以他们为首的学者利用宇宙背景探测器(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缩写为COBE)的数据,证实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并发现各向异性。这次诺贝尔奖的颁布,肯定了精确宇宙学的一些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5.
<正>开栏语:过去的两年,本刊在曾以大篇幅连载著名发明家张开逊教授的文章《回望人类发明之路》。我们看到,古代的中国曾经有过非常璀璨的文明。但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诺贝尔科学奖是全球的科技界最高奖项。从1901年设立至今已经有113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已经有8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还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的科学家问鼎。既然诺贝尔奖对人类有重  相似文献   

16.
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了在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研究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3位科学家,这件事对我国科技界震动很大。有几位与我同行的专家教授几次在学术会议上说“王育竹提出的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物理思想与现在使用的机制是一致的。”有位教授激动的说:“王育竹距诺贝尔奖只差一步!……” 当然,事实并非如此,但不少人都关心过这件事,因此,我想谈谈诺贝尔奖的问题。首先,需要说明我不认为我能得诺贝尔奖,也不认为自己有这么高的造诣。但作为我在中国现实环境中所经历过的一段重要过程,应该总结一下经验,供年轻人参考或许还…  相似文献   

17.
不管她是所长、校长、还是院士,人们对谢希德教授最亲切的称呼始终是谢先生。 谢希德先生于1921年3月 19日出生于福建省,早年随父亲谢玉铭教授在北京。谢玉铭当时在燕京大学任教,是颇有建树的物理学家,可以说,在20年代的成果使他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46年希德先生毕业于厦门大学,次年进入美国史密斯学院,两年后获硕士学位,再过两年又获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哲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高等学府,能在两年内获博士学位,足见她天赋之高。学成后,即与英国生化学家、研究中国科技史最著名学者李约瑟的高足…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2007年12月9日关于“宇称不守恒”获诺贝尔物理学奖50周年之际。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网站(Nobel Prize.org)主编史密斯(A.Smith)采访了当年获奖者之一李政道.内容广泛而深入。2011年11月25日适逢李政道教授85寿辰,征得了诺贝尔奖网站和李政道教授的同意,本期特发表此次采访的中译稿。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聪明不聪明 ?聪明。中国人能干不能干 ?能干。但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什么至今没有一人获得诺贝尔奖 ?要回答这个问题 ,用几句话是讲不清楚的。我只想从一个方面谈一点想法 ,以引起讨论。大家都还记得去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一个叫田中耕一 (见图 )的 ,其人在日本只能算无名小卒。他一不是博士 ,二不是教授 ,三不是外籍院士 (日本无科学院院士 )。发表的论文也是寥若晨星 ,少得可怜。他仅仅是一家小企业的小职员、小人物。田中耕一自己做梦也不会想到能获得诺贝尔奖。如果 ,田中耕一生活在中国 ,他能被选为院士吗 ?我不能断定绝无可能 ,但…  相似文献   

20.
1997年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将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美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教授及另一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法国科学家,以奖励他们在利用激光稳固原子状态项目上的杰出贡献。朱棣文教授是继李政道、杨振宁等人之后又一位获得世界科学界最高嘉奖的海外华裔科学家。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说,朱棣文教授并不是首先从瑞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