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我国的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知识产权激励创新的保障作用逐渐凸显。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知识产权体制机制可以为创新提供良好氛围并能激发创新活力。近年来一系列中央文件提出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本文从解决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体制机制制约创新活力的问题入手,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政策着力点为方向,研究了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安徽已进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了发挥企业在全省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的市场主体作用,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企业协同创新能力。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快科技体制创新,积极构建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在科技金融、股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机构改革、科技评价和科技奖励改革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突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  相似文献   

3.
从4个方面对创新机制的驱动作用进行了探讨:从运行机制上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理论深化创新机制为引擎驱动发展;从动力机制上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本质,以实践创新推动机制为动力驱动发展;从发展机制上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以协同创新交融机制为内核驱动发展;从目标机制上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目标创新引导机制为关键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家自创区是引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对于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立足国家自创区创新发展实践,以郑洛新国家自创区为例,聚焦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建设取得新突破、新成效,深入分析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探索,及其在创新要素布局、产业科技资源整合、创新主体培育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成效;同时着力于郑洛新国家自创区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模式创新,剖析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在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与制约因素。最后,结合新时期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省、市关于深化自创区体制机制改革的部署,提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国家自创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以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载体,旨在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目前,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观念创新不足、协同度不高、体制机制改革缓慢等问题,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应合理控制参与单位数量,保持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并通过进一步观念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灵活使用科研经费等措施,确保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芜湖市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领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产业创新发展路径,以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同步推进创新飞地建设运营,尝试科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在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7.
建立人才管理创新机制是高校"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应从“机制强校”入手,大力推进人才工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加大人才工作投入,推进人才引进模式、组织模式创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  相似文献   

8.
<正>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这部指向明确、操作性强的改革方略,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一、《若干意见》的出台背景1.历史沿革。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先后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改革浪潮起于1985年3月的《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在经济体制改革大背景下,我国科技体制中存在的科技与生产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并将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的重心牢牢定位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上。回顾我国高等教育30多年的改革历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始终是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以改革增强内生力量,以改革释放内在活力,从等待改革转变为推动改革,从局部改革转变为协同创新,切实肩负起大学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围绕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东北大学校长丁烈云教授。他结合东北大学近年来的改革发展实践,提出推动大学内涵发展,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这是大学综合改革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今日科技》2011,(10):10-11
近年来,杭州市围绕省委“八八战略”和“创新创业”总战略、首个国家技术创新112程浙江试点省,和杭州首批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要求,着眼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产业发展规划、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科技十大平台、引进科技创新载体、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等内容,形成了具有杭州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1.
然而随着我国外语研究生教育在办学层次上的逐步提高、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外语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出现了问题,研究生培养机制亟待改革。要解决此问题,要在确保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培养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科办 《安徽科技》2015,(7):12-15
<正>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关键之年。上半年以来,安徽省科技厅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省委、省政府和科技部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部署,按照"全省抓创新、优先抓转化、重点抓产业、突出抓项目、关键抓结合"的思路,锐意攻坚、真抓实干,推动科技改革创新各项工作落实,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取得了积极进展。1~5月份,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963.4亿元、  相似文献   

13.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我国缺乏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质量及持续性.本文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创新机制进行探索与实践,明确了校企合作企业和专业的选择标准,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原则、目的,明确了校企合作权利和义务等.完善政府服务管理机制,完善企业参与的激励机制,改革职业院校办学机制,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从而建立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以“海西绿色生物制造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在充分总结建设前期存在的协同度低、利益分配不均、人才管理机制不灵活、考核体系不合理等问题的基础上,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引领,通过大力推进组织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人才培养、考评体系、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改革,打破封闭、分散、低效的格局,充分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建立起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为高校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5.
实验教学改革浅谈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当前实验室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改革实验内容和方法;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提高实验人员素质,并对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6.
对高校改革当中创新理念与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关系 ,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 ,高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农业产业化是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的突破口,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也是政府职能的优化过程。推进农业产业化要规范政府行为,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有正确的定位,把农业产业化作为系统工程来抓,要注重自身并引导相关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协调的利益机制,进行组织创新与产权改革,促进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并强化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面向创新驱动改革需求导向,园区要在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前面。2013年12月30日,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在京召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推进视频会议。会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宣布成立。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会议并讲话。万钢强调,面向创新驱动改革需求导向,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要在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走在  相似文献   

19.
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从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对研发的作用机制入手,对我国建立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探究,分析研发机制的现状,从完善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的建设角度对提高自主创新的科研能力提出建议,认为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有助于迅速提升技术水平,通过建立此类试验区也将带动技术研发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实质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管理研究》2013,(6):21-24
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本质上不是转化率问题,而是体制机制问题。经过科技体制改革,技术商业化的微观机制已经建立,但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战略技术研究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仍然突出。最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问题需要深化宏观管理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计划体系和技术商业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