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龚静 《世界科学》2000,(3):40-41
树蛙是什么?和青蛙有什么关系?它味道鲜美?还是堪称奇景?是啊,我也在想它与我们有关系吗?先别忙着回答,来看一项科学家关于树蛙的研究成果。 俄罗斯生化学家查斯洛夫在1986年时就观察到非洲树蛙从未被细菌感染过,即使实验人员在蛙腿上划一刀,将它们丢入充满细菌的脏水,树蛙仍然安然无恙。这个发现对饱受细菌威胁的人类而言不啻是个福音。要知道,人类虽然发明了好几代抗生素,但细菌的反抗生素能力也随之增长,20世纪末,“无名怪菌”打败最强效抗生素的消息时有所闻。查斯洛夫将一滴肾上腺素滴在树蛙皮肤上,传达“我受伤…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们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个偏远山区发现了50多个新的动物物种,包括一种长着黑色大眼睛的亮绿色树蛙、各种跳蛛、一种带斑纹的蜥蜴等。  相似文献   

3.
正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上,生活着一种名为"达玛斯忒斯蛛"的巨蟹蛛(旧称"高脚蛛")。近日,科学家发现,它们会埋伏并袭击树蛙。树蛙通常藏身在层层的树叶下以躲避天敌,然而树蛙的这种习性却为达玛斯忒斯蛛所利用。达玛斯忒斯蛛会用蛛丝把两片树叶重叠并粘合在一起,然后埋伏在叶片间隙中。当树蛙毫无防备地经过这片看似普通的树叶时,达玛斯忒斯蛛便迅速从叶片间隙中窜出,一举将树蛙捕获。  相似文献   

4.
2000年1月1日,巴拿马运河的历史将翻开崭新的一页,美军将撤出巴拿马运河区,结束他们在此近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这块被人们誉为“另一个香港”的地方,将永远地归还给巴拿马人民。 翻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南北美洲之间,有一条狭长的陆上通道,那就是著名的中美地峡,地峡的南端即巴拿马所在地。地峡在巴拿马境内最窄处仅60余千米,但它却成为隔断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一道天然屏障。两洋在此虽近在咫尺,且波涛汹涌,雷霆万钧,却终难惊涛裂岸,只好望峡兴叹。公元1513年9月,西班牙航海家巴尔博亚来到巴拿马地峡,并第一次徒步穿越地峡,抵达太平洋岸边。他惊奇地发现,两地相距仅60余千米,如果在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探索》2005,(9):4-4
科学家最近发现,成形方才几天、仍然藏身卵中的巴拿马红眼树蛙胚胎竟然也能感受到蛇的袭击,并及时行动以求自保。红眼树蛙通常在地面的树叶堆中产卵,然后就离开,让后代自生自灭,难怪许多蛙卵还等不到孵化就葬身蛇口。但是科学家注意到,尽管通常需要6到8天才能孵化出蝌蚪,可是有些蝌蚪却能提前30%的时间孵化出来。为查明这种提前孵化是否与蛇有关,研究人员首先测试了由蛇吃卵造成的树叶震动,然后跟雨滴落在  相似文献   

6.
<正>查岛鸲鹟的故事曾被奉为动物保护的传奇案例——人们通过仅剩的1只可育雌鸟将种群从5只恢复至200只。但是现在科学家发现,人为干涉的繁育很可能破坏了自然选择淘汰,致使某种缺陷基因差一点就摧毁了这个物种。假如我们希望向濒危物种伸出援手的话,就应该关注这则警示故事——"老蓝"的故事"老蓝"是一只雌鸟的名字。它是拯救自身物种"查岛鸲鹟"免于灭绝的传奇鸟,是野生动物保护史上的"女英雄"。这只戴着蓝色脚环的调皮小鸟俘获了数  相似文献   

7.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科学家公布了对一种新型大蹼树蛙的研究成果。尽管生物学家在2009年就发现了这种树蛙,但直到最近才将其确定为新物种。2009年,澳大利亚博物馆的两栖动物学家乔迪·罗利来到越南胡志明市附近的一处低地森林,在徒步时,她无意间发现了这种绿色的大  相似文献   

8.
许多稀罕的物种曾经被认为灭绝了。但是很多年后。人们又在某个隐秘的角落里发现了它们。侏儒眼镜猴就是这样一种神秘的动物.它在87年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科学家一度把它列为灭绝物种。然而,最近美国科学家在印尼的森林中捕捉到活的侏儒眼镜猴。  相似文献   

9.
树蛙     
在澳大利亚大陆生活着很多种类的树蛙,绚彩树蛙和白唇树蛙是其中两种最具特色的. 绚彩树蛙的个头非常大(成年雄蛙的体长为88~104毫米),是树蛙家族中外形最靓丽的一种.绚彩树蛙的典型特征是在后脑勺上长着一个巨大的腺体.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头部及身体均为绿色,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若干黄绿色的斑点,大腿后侧呈黄色或橙色,手指和脚趾上都长着圆形吸盘,趾间有蹼.  相似文献   

10.
新的研究发现,有一个进化中的"漏洞"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物种的雄性都比雌性的寿命短. 这个漏洞就在线粒体中,也就是人体细胞中产生能量的部分.线粒体有自己的DNA,与细胞核中的DNA是分离开的.几乎在所有的物种中,线粒体DNA都仅仅来自于母亲.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这种直线遗传可能使一些有害的变异不断累积.一般来说,自然选择过程会使有害的变异尽量不会累积,以确保它们不会被遗传给后代.但是如果线粒体DNA中的变异只对男性有危害,而对女性没有危害,就没有什么机制会阻止母亲把这种变异遗传给子女.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对恐龙的了解可能已经超过了对许多现存动物的了解,但这些史前巨兽的身上还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2016年,科学家在中国江西赣州发现了一块恐龙化石。经鉴定,这块化石属于一个前所未见的新种,这个物种后来被命名为"通天龙"(又称泥潭通天龙)。这只通天龙生活在距今约6800万年前。它全身覆盖着羽毛,有着尖尖的喙,看上去像一只奇怪的大鸟。发现新物种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不过对于研究恐龙的古生物家们来说这种发现并不算新  相似文献   

12.
窗户     
正简介:当我在哥斯达黎加宾馆逗留期间,我发现花园里红眼树蛙泛滥。当我接近这只蛙时,它正爬进一片树叶的洞中,仿佛它正从一扇窗户中伸出头来  相似文献   

13.
于海琴 《科学之友》2009,(11):67-67
首次全面确定和编录世界所有海洋物种(从微生物到蓝鲸)的工作,估计再有一年就能完成了,资深科学家说,初期发现深刻改变了人们对海洋生物的了解。例如,新式跟踪工具显示,有些蓝鳍金枪鱼在洛杉矶和日本横滨之间洄游,有只金枪鱼一年中竟横渡太平洋3次;大白鲨甚至游到更远的地方觅食,它们在澳大利亚和南非之间穿梭;有些海龟环游太平  相似文献   

14.
<正>在可见光线下,普通南美树蛙看起来没有一点特别之处,只不过是一只浅绿色的小动物,背上带有一些红色的圆点图案。但在紫外灯下,它就变身成一只两栖动物的迪斯科舞池球灯,从身上发出荧光来。  相似文献   

15.
消失物种再发现意义深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只要你在google的搜索框中轻轻地键入“woodpeeker”(象牙喙啄木鸟)这个单词,你立即就会得到30多万条相关搜索结果。美国《纽约时报》为此专门发表了社论,而全球600多万观鸟爱好者则挤爆了许多鸟类网站。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一只鸟嘛,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虽然只是一只鸟, 但物种的再次发现却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斑腿树蛙属于无尾目、树蛙科,在我国分布广泛,秦岭以南各省均有,在自然栖息地中数量较多。它们生活在海拔500~2200米的丘陵、山区,常栖息在水边的灌丛和草丛中,在稻田里也有。它们行动较迟缓,跳跃力不强,傍晚发出“啪、啪、啪”的呜叫声,主食各种农业、林业害虫。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最近宣布,他们在岛国马达加斯加新发现了3种鼠猴(狐猴的一种)。正如其名字一样,这3种鼠猴的体型都很小,小到只有人的巴掌大。或许令你惊奇的是,这些微型的猴子和你我以及其他猴子一样也属于灵长类。事实上,早在2001年,科学家就在马达加斯加东部的雨林中发现了这3种鼠猴,不过他们花了好几年时间才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并进行了相关的基因遗传学研究,最终证实这3种鼠猴是此前尚未被确认的不同物种。微小而可爱的鼠猴非常害羞,只在夜间活动,因此很难被研究,它们一直被认为是最鲜为人知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生物学家也一直以为在马达加斯加只生活着两种鼠猴,其中一种栖息在西部干燥的树林中,另一种则生活在东部潮湿的雨林中。随着实地调查的深入,再加上日益完善的DNA分析,被确认的鼠猴种类后来增加到了9种。现在,除了又增加这3个鼠猴种类之外,科学家相信至少还存在另外4种尚未被确认的鼠猴种类。一旦它们都得到确认,那么已知的鼠猴种类将达到16种以上。马达加斯加是一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狐猴也是在这个国家被发现的。所有狐猴都被认为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这个祖先在超过6000万年以前来到马达加斯加岛,此后分化出不同体形...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森林深处,有一种原本隶属于土壤改良军团的生物物种正在变得越来越坏.它们破坏着森林土壤,所到之处,植物和野花被一扫而光,只留下坚硬和贫瘠的土壤.  相似文献   

19.
绣眼     
徐菁 《自然与人》2012,(3):63-63
家里养了两只绣眼,小而伶俐的身形,绿背白胸,喙的下方有一片嫩黄。它们的小黑眼珠被一点一点的白点围住,可能这就是"绣眼"这个美丽名字的由来,那一圈白点真有点像绣出来的。先是养了一只,后又买了一只小一点的绣眼,养在一只笼子里。一般养绣眼,都是一只笼子养一只,但我觉得一只太孤独了,把它们放一起可以互相做个伴。它们俩也确实蛮合得来,早上在一起打闹,互相啄羽毛,特别是啄自己啄不到的地方,像眼睛周围、喙的下方。被啄的一方往往很享受,有时会把头仰起来让对方啄,就像让人给“挠痒痒”,舒服着呢。晚上两个依偎在一起睡。  相似文献   

20.
正鸟类巢穴,大多只是它们用来繁殖的场所。在不繁殖的大部分时间,除了不会飞的鸟以外,大部分鸟夜晚都会在树上栖息,但就是这个一年只会被使用几个月的巢,却被鸟爸鸟妈们打理得井井有条。因为许多鸟类,装扮巢穴并非为此,而是为了发出信号:自己不好惹。我们可以从各具特色的鸟巢中窥见鸟类的小心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