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重贵是香港著名的诗人、摄影家、旅行家,是集歌者与行者于一身的学者。他的诗集《歌者无疆》内容丰富,把那些具有时代性的生活图景,融入个人的生命体验,灌注进诗人深邃的哲思,交汇了刚与柔的美学趣味,创造澄明的诗化之境。每首诗都配有他拍摄的照片,图文并茂,精彩纷呈,表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创新和实验的不断追求。  相似文献   

2.
张九龄,唐代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是开元唐玄宗朝贤相,又是一位著名的盛唐诗人。《全唐诗》第二册四十七至四十九卷中收集了他的诗作将近二百首,《全唐诗补》也增收了他的几首诗,《文苑英华》除收集他一些诗外,还收集了他两首赋。他的诗作以《感遇十二首》、《杂诗五首》、咏史、咏怀诗等政治抒情诗为主,也写有许多山水纪行诗、送别诗、  相似文献   

3.
长于立体形象建构的诗人穆旦,往往善于把自己丰富深沉的思考转换为一种具有质感的形象。在《冬》这首诗中,诗人便使“冬”这个单纯意象作为自己的抒情触媒,来自由而谨慎地表现自己对于社会深沉的忧虑,对于生命存在虚妄与残忍的焦灼以及对于生命悲剧的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4.
这忽儿我的生命的白帆/可离开了白浪滔天的海洋,/驶入个小小的蓝色的海湾,/眼看要进入个恬静的小港! 《断思》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弯弯曲曲的生活道路,从世界的那些也许是鲜为人知的地方来到铺满阳光和鲜花的神圣诗坛。对人生真谛的严肃探求和对生活奥秘的深刻洞察几乎是所有优秀诗人的共同特点。四十年代便为诗坛所熟知的温州籍诗人唐湜,《九叶集》的作者之一,以满腔的热情和孜孜不倦的毅力,在诗艺方面辛勤探索了近半个世纪。近年来更象夕阳下拱起的山脊,一连出版了四本诗集:《海陵王》、《幻美之旅》、《泪瀑》、《八叶集》(与诗友合集),此外,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了200多首诗作和一些诗论、诗评。透过这些数量多、分量重、引人注目的诗作,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作为中国诗坛现代派的先行者之一,这  相似文献   

5.
《古诗十九首》对建安诗歌的影响是前人早有定评的.本文从生命意识角度揭示了这一影响,并指出这种上升为人格的意识对于后代诗歌的影响.建安诗歌总的风格是悲凉慷慨,这本身就深深地打上了诗人各自对于生命的独特的感受;诗歌洋溢着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求,就是诗人们追求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人格意识,这与《古诗十九首》的珍惜生命的存在的生命意识相比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这种人格意识几乎成了后代文人骚客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人格支柱,在中国诗坛上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的讽请诗大多作于元和初他被授予翰林学士和被任为左拾遗的时期,主要作品为《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讽请诗不仅是诗的奏章,也是诗的呐喊、诗的鞭笞,是诗人冒死以诗的形式为民请命。白居易的讽谕诗对后世诗人关心政治和民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个成熟的诗人,必然拥有一个稳定的诗艺领地,一本优秀的诗集,也必然营造着罗辑性的诗绪世界,唐是和他的诗集《遐思——诗与美》就是如此。诗集收录了诗人在1965年至1985年间所写的84首十四行诗,“内容丰富、广阔,有怀今故友、抒发对生活的感慨,或是  相似文献   

8.
约翰.邓恩是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他善于将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在他非常著名的一首诗《跳蚤》中,诗人就将跳蚤和爱情两个相距甚远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来表达他及时行乐、灵肉合一以及圣俗合一的独特的爱情观,使我们对爱情有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阮籍生活在魏晋易代的正始时期,所处时代政局的黑暗使阮籍创作的八十二首《咏怀诗》中流露出对人生、生命的幻灭感。这种忧生之嗟形象地表现在他诗歌所选取的意象之中,通过对这些意象进行分析,可以清晰领会诗人对人生、生命的体悟,准确把握其诗歌的主旨。  相似文献   

10.
昌耀是20世纪70年代重要的"归来"诗人,他以边缘化生存中博大的普世理想,将二十多年的流放生涯和始终的精神困顿,鼎现为青藏高原式的诗篇。其中他写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流浪四部曲":《大山的囚徒》、《慈航》、《山旅—对山河、历史和人民的印象》、《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文章主要结合他特殊的"归来"诗人身份和人生的经历及体验,分析他的四首诗歌中对主流审慎的靠拢与疏离、先锋精神的张扬、苦难的悲剧意识和生命的强力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来考察昌耀诗歌的审美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爱伦·坡被誉为唯美主义的先驱,他反对说教诗,认为美应该是诗歌创作的唯一目的。在他的创作生涯中,爱伦·坡从始至终践行自己的创作原则,写出了大量优秀的诗歌并形成了自己的诗歌创作理论。《致海伦》是爱伦·坡为了纪念自己心中美的偶像斯坦纳德夫人而写的一首诗,创作此诗时,诗人只有十六岁,然而这首诗却能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诗人的创作理论。该文以唯美主义及爱伦·坡的创作原理为理论基础,从超凡之美的象征、心灵之美与纯真之爱的融合以及诗人唯美的表达方式等几个方面,来评析《致海伦》中海伦的形象,从而彰显了诗人始终如一的唯美、唯爱、唯真的诗心。  相似文献   

12.
姚晓菲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5):65-66,72
本文就少有人论及的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阐述一二。从诗的内容可以推断,《杂诗》为一时所作,均是诗人归园多年后创作的。它是诗人真实心态的流露,也是他晚年对自己人生进行反思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诗坛赫然闪耀着一颗新星,他就是戴望舒.一首绝唱──《雨巷》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坚实地位,使他从此济具现代诗坛,成为名噪一时的“雨巷诗人”.《雨巷》的发表,引起了中国现代评论界的注意,叶圣陶称赞戴望舒“开了中国新诗音节的新纪元”,在新诗韵律、节奏的建构上做了开创性的探索.但是,关于《两番》的思想内容,却莫衷一是,各持一端,这种争论局面形成了《而巷》诗义的两大异说:一些人认为,《而售》是一首准政治诗,是减包田政治受挫后的国废借给的反映,它停留在对现实生活的消…  相似文献   

14.
裴多菲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诗人,仅仅活了26岁零7个月就在卫国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生命,但他的诗歌却超越了时间和国界流传下来,并且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关于这位伟大诗人的诗歌,很多中外名家都进行过评论。法国诗人海涅曾赞扬“他的歌声比夜莺还甜蜜”。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在《小说月报》发表的《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百  相似文献   

15.
浅谈《愈壄堂诗集》的修辞方式王展采《愈堂诗集》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学遗产。(以下简称《严诗》)共收古体(包括五古、七古、五、七言混用)64首,律诗135首,绝句86首。在这些诗作中诗人继承古代劳动人民的修辞传统和古代诗人的修辞遗产...  相似文献   

16.
《四首小诗》分别根据不同诗人的诗歌创作而成,在本文的研究当中,首先就《四首小诗》的创作背景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四首小品所表现出的音乐风格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其音乐本体进行了系列的分析。麦克道威尔的《四首小诗》中的音乐,篇幅都不是很长,且都附有一部分描述性的文字,具有非常丰富的音乐内容,在其标题和诗歌的依托下,作曲家用自己的笔触塑造出了四个具体的、生动的音乐形象。  相似文献   

17.
说到咏梅诗,许多人会记起南宋大诗人陆游——陆放翁。他有一首《梅花绝句》,把爱梅之心写到了极致: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闻道就是听说;坼晓风,就是在晨风中开放。有人来报信说:山里梅花开了。一树树的梅花,迎着清晨的寒风宛如一堆堆的白雪,遍布在四面山中。快去看看吧,满坡满谷都是雪白雪白的梅花呀!这诱人的花讯,唤起诗人的极大兴趣,他恨不得变出千千万万个化身,往四面山中飞去,用千千万万双眼睛去观赏那满谷满坡的梅花!“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试想想看,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山坡谷底,有一树梅花就有一个诗人陆放翁在观看,在欣赏,在陶醉,那将是何等壮丽美妙的境界,何等浪漫的奇想啊! 倘若要问,诗人对梅花何以如此一往情深呢?这当然首先决定于梅花所特有的魅力。请看唐朝诗人张谓的《早梅》诗,那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咏梅七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首绝句写早春时节田野上的一树白梅。远远望去,村路边,  相似文献   

18.
盖瑞·史耐德是美国家喻户晓的诗人。幼年时偶然的一次欣赏中国山水画的经历,即宣告他从此与中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诗人翻译的二十四首寒山诗还被选入《中国文学选集》,逐渐成为英译汉诗的经典。除了翻译,中国诗也直接影响了史耐德的诗歌创作。无论是古典诗歌的句法格律,还是中国文化的经验模式、思维模式,都对诗人产生了明显的“移情”效应。  相似文献   

19.
今年四月廿八日,《文学报》刊载了一篇《艾青写〈大堰河〉》的短文,文中说:“一九三二年,中国诗坛上发表了一篇轰动一时的诗歌《大堰河》。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发表的诗作。”笔者认为这一看法与客观实际很难吻合,值得商榷。 一九三二年,著名诗人在左联刊物《北斗》上发表的第一首诗是《会合》,不是《大堰河》。同年七月,反动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诗人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写了不少的诗歌,带自传性质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其中的一首,发表的时  相似文献   

20.
歌剧《再别康桥》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与几个男人之间的感情故事。《一首桃花》这首空灵柔和的小诗是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养病时所写,诗里写下了她对生命之美的执着以及对理想爱情的梦幻追求,并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细腻的手笔写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是唯美精神与浪漫情调的统一,舞台上的歌剧唱段展现了林徽因真实生活中对爱、对事业的艺术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