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彬  梁德玉 《科技资讯》2011,(23):103-103
以公路施工引起的工程滑坡为例,通过对该滑坡的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介绍了滑坡勘察与整治设计中确定滑动带剪切强度参数的一种途径、方法,提出了合理的滑坡治理方案。同对也箍出了评价工程建设对环境地质条件改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不平衡推力法是滑坡稳定性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极限分析法,其计算简洁并且能够为治理工程提供滑坡推力设计值,但需人为确定坡体的滑动面,使其在相邻滑块倾角变化较大时计算结果偏大.鉴于此,基于综合分析方法以某滑坡实例为研究对象做了详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应用ABAQUS模拟计算得到的边坡塑性区形态与现场实测滑动面相近,滑动面位置基本处于边坡的强风化岩与中风化岩交界面;不平衡推力法所得安全系数(F_s=1.183)与数值分析所得结果(F_s=1.02)较为接近.提出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锚杆框格梁的滑坡治理方案,有效的阻断滑坡塑性区的发展和控制坡体变形,处治后边坡自重工况下F_s=1.76,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测斜仪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绘制测斜孔壁水平方向的变化曲线,可以确定滑动面的位置、滑移大小和方向,及时掌握滑坡的滑动情况,为滑坡稳定性分析和后期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为查明滑坡性态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滑坡防治勘察设计一体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明新 《江西科学》2003,21(4):335-338,342
滑坡防治中勘察、设计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地质勘察者不仅为工程设计提供地质资料,而且应参与滑坡治理方案的论证、设计及配合施工。文中从现场勘察来阐明如何依据滑坡性质和主控因素来确定滑坡整治方案、如何依据滑动面特征确定整治工程类型,进而讨论了滑坡设防工程位置的最佳布置,并指出在施工阶段及时核对地质资料以便变更设计,是实现滑坡防治勘察设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边坡治理成功的关键在于滑动面的合理确定,特别是对于大于30 m的非均质岩质边坡,其滑动面一般为较长的折线,通过勘探的手段很难将潜在滑动面客观确定下来,在实践过程中潜在滑坡的中部往往需要根据实际地勘资料推测,如推测不尽合理,误用最大的剩余下滑力,这就给边坡治理带来了潜在的隐患,从治理边坡实例出发,探讨一下非均质岩质边坡潜在滑动面的合理确定,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秦峪滑坡是国道212线上最严重的滑坡之一,是在断裂带基础上发育的多层次、多期次大型滑坡群组合体.在探测覆盖层的厚度、基岩埋深、滑坡的滑动面等方面,瞬态瑞利波勘探是一种有效的地震勘探手段,为此利用瞬态瑞利波勘探方法对秦峪滑坡进行了勘探,基本查明了滑坡的剖面结构,为国道212线秦峪滑坡的治理以及拟建兰州一海口高速公路的选线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山体滑坡对公路建设有较大的影响,大的山体滑坡甚至会改变公路线路的走向,上边坡和路基滑动造成行车不安全,抗滑桩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缓解山区公路建设中山体滑坡治理难题.  相似文献   

8.
确定防洪堤堤基滑动面的工程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滑坡是最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在滑坡体稳定性计算与滑坡体治理过程中,滑坡体的几何形态、构造情况是整个设计的关键因素,如何准确、经济地确定滑坡体参数尤为重要.利用综合方法确定滑坡形态特征具有突出的优越性.在长洲防洪堤滑坡治理中,采用工程地质勘探、竖井现场剪切试验及高密度电法勘探相互结合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Ⅱ型抗滑桩可以治理渠道滑坡,文章论述了Ⅱ型抗滑桩治理滑坡的基本原理和实用设计方法,确定了采用该方法的桩间距、坡角值、下滑力及作用点等关键要素的取值和计算方法,实践证明该方法治理浅层滑坡方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某高位滑坡上部滑动,顺坡形成碎屑流,后堆积于坡角公路,堵塞河道,形成一系列灾害.根据对该滑坡的研究,认为本滑坡具有多期次、分块滑动的特点,同时在滑动过程中由于下伏强风化破碎岩体,被扰动牵扯滑动,造成该滑坡为多级后退牵引式滑坡;剪出后的滑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以碎屑流方式向下堆积于坡角河流右岸及河道内.该滑坡的失稳模式以及形成的威胁以灾害链的形式出现,对治理方案提出新的思考模式,对高位滑坡的治理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南宁市防洪堤岸坡的稳定性,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对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做优劣排序,找出了失稳的原因,并结合南宁市防洪堤岸坡典型滑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可有效应用在堤防工程稳定的判别中.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对制定防洪堤岸坡稳定的维护治理措施提供了依据,为防洪堤稳定性作出快速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介绍沿河城区防洪堤0+440-0+486段边坡病害概况及产生原因,提出了边坡排水、清刷滑体和防护加固相结合的综合整治工程措施,并用条分法对该边坡进行了稳定验算。为满足防洪堤稳定性要求,对滑坡段基础采取了挖齿槽、打描杆等措施,并对该基础进行了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针对河道整治模型试验所提出的在北港文山河段设置束流工程这一项案,用数学模型对此束流工程进行专项的方案研究和分析,提出一种能改善北港河道水流条件,保证行洪安全和航稳定和束流工程方案。  相似文献   

14.
人民治黄以来,伏秋大汛未有决口、改道等殃及国家人民生命财产的灾情发生,但凌汛期却发生了决口漫堤的险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研究凌清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水温作为其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多年来一直靠传统的水温表量取,NKG1A精密水温记录仪研制成功后,通过在黄河艾山、泺口水文站的比测分析,探讨该仪器在黄河下游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满足一般路基要求在稳定的第四系堆积体上的低路堤在运营中出现了变形破坏,以饱和与非饱和渗流理论、FREDLUND非饱和土双应力变量强度理论为基础,建立路堤填筑前后计算模型,分析了四川阆中沟溪村某道路工程一段第四系堆积体路堤填筑前后的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 路线通过处第四系堆积体地质条件简单,原始斜坡在最不利的降雨工况下也保持了稳定,路堤填筑高度仅4m,符合一般路基的要求;堆积体路堤在最不利降雨工况下随着降雨过程稳定性系数不断降低,当降雨达到11小时,稳定性系数小于1.0,此时路堤发生破坏,与路基失稳破坏的现象一致。在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稳定的第四系堆积体上填筑低路堤虽然满足路基设计规范对一般路基的要求,不需要进行单独验算,但在长期降雨作用下其稳定性会持续降低,极可能出现失稳破坏。因此,在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应当验算其长期降雨作用下的稳定性,以保证工程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以较为典型的巫山县新城烟厂滑坡治理工程为例,探讨了此类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方法.该方法力求将灾害治理与土地资源再生和提升城市环境相结合,体现了集保护环境、节约土地、合理规划利用于一体的综合治理新概念,在勘测、设计及施工全过程中得到应用,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江汉平原堤防存在的问题与防洪减灾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多年在湖北省堤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荆江堤防和江汉中下游堤防存在的六大问题-堤防防洪标准偏低、湖泊调蓄能力降低、堤防安全性系数不高、沿堤老化的排水设施(涵闸、泵站)病险多、河道防洪系统存在缺陷、防汛抢险的通道局部不畅;提出了防洪减灾的措施-堤防加固、河道整治、水库调蓄、易发生洪水的低洼区及湖区建设规划、城市防洪以及非工程防洪措施等。  相似文献   

18.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生态护岸建设初探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城市河岸带连通城市生态系统中水陆生态系统,不仅在城市行洪排涝,水土保持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景观和生态学价值.为克服传统硬质河道护岸的种种弊端,生态护岸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生态河道建设的重要环节.从生态水利学角度分析了城市河道的特点和城市河道护岸工程的现状及其主要问题,并在参照国内外有关城市河道整治经验以及中国传统河工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建设生态护岸的一些设想,以期为当前蓬勃开展的城市河道综合整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系统探究流域、区域和城镇3个层面之间工况与调度变化的洪涝互馈效应,以太湖流域及其内部水利分区、城镇为例,基于控制变量的思路设计不同的模拟工况和调度情景,定量模拟了各层面在不同防洪工程工况与调度方案下的流域洪涝运动过程,从水位变化角度分析了各层面之间的洪涝互馈效应。结果表明:适当抬升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内部排水控制水位可在保证城镇内部洪涝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外部区域和流域防洪压力,但效果有限;适当降低各区域沿长江和杭州湾外排工程排水控制水位可有效增加流域和区域洪涝外排水量,显著降低太湖水位以及区域水位,对城镇内部水位也有一定的降低效果;吴淞江等流域行洪工程可大幅提高流域外排能力,显著降低太湖以及区域水位,而区域层面的防洪排涝工程仅能增加本区域外排水量,降低本区域内水位,对流域和城镇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