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肖丽利 《科技信息》2011,(33):350-350
时代的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奥妙的相互接触"。在这"相互接触"中,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自身人格对青少年心灵的成长具有深刻的影响。所以要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首先要着眼于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塑造。而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英语的语言能力、娴熟的教学能力、良好的道德品德和师德以及优雅的仪表、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多向度多层次的心灵展示──屠格涅夫六长篇人物的心灵世界卢兆泉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潮》中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屠格涅夫做为一个"隐匿在艺术家背后"的"心理学家",致力于人物心灵多向度、多...  相似文献   

3.
旅游文学语言作者从佛家理念中吸取空理,破除我执,寄兴山水,到大自然中去寻求不生不灭、坦然寂静的境界。佛家心与境谐、借形悟道的思维方式给了作者一种启示,作者以一颗澄静、自由的心灵去感悟自然,在对山水的吟咏中表达出对佛理的体悟,使其旅游山水文学语言空灵静远而富有佛趣;同时,心灵对自然环境的体会焕发为对生命和宇宙的感悟,使心灵体合宇宙,从而达到"物我浑一"的境界,这种境界能使心灵得到安顿,灵魂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4.
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这种教育就不能称为教育.那么,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活动触及学生灵魂,进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  相似文献   

5.
"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唤醒其促进自身发展的欲望。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而"赏识教育"正是因应这一要求的一种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6.
徐德松 《科技信息》2008,(3):275-275
爱永远是教育的真正内涵。如果没有爱,任何说服都无法开启一颗封闭的心灵;如果没有爱,任何甜言蜜语都无法打动一颗冰冷的心。惟有爱,才能点亮心灵的灯盏,驱除蒙昧,收获希望。要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尤其是后进学生教育工作,就要给他们一份特别的爱,那就是信任、鼓励和宽容;辅之以动其心,才能动其行;帮助其走出自卑,方能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7.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这是每一位教师都深知的道理,已从事教书十二个年头的我,深深地体会到"爱一个人就等于塑造一个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树立的信条是:"既不娇宠春风得意的学生,也不怠慢暂时落后的学生”。以“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来看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从不厌弃,而是耐心地帮助,循循善诱;对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他们无限的关爱,甚至解囊相助;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给予他们感情上的温暖,使学生体会到家的温暖。  相似文献   

8.
田龙 《科技信息》2012,(26):325-326
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孩子真正的朋友与师长,那么就需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的方式有很多,我是通过"周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坚持了一年多的周记,我发现它对我的班级管理有很大的帮助。它不仅缩短了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而且使我的班级管理更加轻松自如。下面我就谈谈我班的"周记"是如何展开工作的。一、找好"周记"话题,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我班每周的周记不是孩子随便发泄内心情感的场所,而是老师有针对性的给话题,孩子就这些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情感。我认为话题的确定是很重要的。班主任要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朱娜 《科技信息》2012,(18):323-323
"创造教育"是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的一项品牌教育。近年来,学校在推进"创造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使"创造教育"逐步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我本人也在参与《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勇于尝试,不断总结,将创造教育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相似文献   

10.
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也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是关系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更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尹伊 《科技咨询导报》2010,(22):251-251
师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用于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有了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诲,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亲其师信其道,爱的行为会使学生接受你的爱、接受你传授的道,从而使其"慧于心而秀于言",真正成为人才。  相似文献   

12.
彭海玲 《奇闻怪事》2007,(10):40-41
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前提,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在学生犯错时,教师也应该把对学生的爱摆在第一位,让学生感受到这份爱,教师的批评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此前提下如果再能讲究批评的艺术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自身的不懈追求、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时代赋予的重托。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只有把教育当作一项崇高的事业,以出众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去感染、教化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一、师德建设的重要思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重视教育、重视师德的优良传统。早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孔子就提出。  相似文献   

14.
家是文学作品中千古不变的母题之一,几乎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离不开家庭,家庭不仅是小说主人公生活的场所,心灵的港湾,也蕴含着作者对家的理解与阐释。譬如文学大师巴金先生,他对"家"的描述与透析,是他作品的灵魂与精髓,成就了他在文学领域中不可磨灭的地位,当之不愧为中国文坛中"释家"的先行者。同样,铁凝对于"家"也有自己的一番...  相似文献   

15.
社会之进步和科技之发展,给人类提供了极为丰沛之物质财富,然而,人类亦渐失自己之精神家园与灵魂。欲找回丢失之精神家园与灵魂,欲诗意地栖居尘世这个"唯一的天堂",人类之生活就须诗意化艺术化。林语堂提倡"生活的艺术",于他而言,生活即艺术。"生活的艺术"乃人生之一种积极之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和哲思情怀;"生活的艺术"是人生之一种生命存在之艺术体验,一种静观超然之精神境界;"生活的艺术"亦是一种高智、随性、细致、从容应对尘世之方式。故其热爱自然,于自然中感悟生活之真谛和生命之真如,于闲适中抽烟、钓鱼、听音乐、与古今中外之先贤达人心灵相契,细品生活之乐慢味人生之美,从而将平凡简单之生活升华至哲学与艺术之高度。  相似文献   

16.
作为鲁迅灵魂的记录,《野草》几乎蕴含了其心灵的全部智慧和意义。其中关于"路"和"走"的意象建构,更是深层次地反映了鲁迅对于人生的思考。无论是在路的始端所阐述的对环境的逃离,在路的终端所书写的对穷途末路的焦虑,抑或是在路途上对行走的强调,都在不同程度上突显了鲁迅对世界的哲理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不断求索。  相似文献   

17.
高菲 《科技信息》2010,(16):178-179
教育是人与人的细致入微的心灵接触,而班主任工作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新形势下,大学新生面临的情况日趋复杂,而高职院校学生具有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的特点,本文从高职院校新生的现状着手,分析了合格班主任具备对学生的"四个了解",对新生班主任开展学生工作工作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从根本上来讲,每一颗心灵都是脆弱的,生活毕竟是现实,不是理想。心灵要接受考验,要时时刻刻面临来自生活的许多风刀霜剑。为了使心灵不受致命的伤害,我们就必须借助一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调节机制来进行自我引导。一颗坚强的心灵往往只是一颗善于开导和保护自我的心灵。那么,关于心理调节机制,你知道多少?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高职高专的教育过程中,所设置的各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功能和作用。若以功利的目来培养学生,忽视了基础文化学科的学习那必然是一种平面教育,是教育短视的行为,实质上也就是"应试教育"的另一种延续,是"应试教育"的变种,是"后应试教育"在高职高专教育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王水泓  杨萍 《科技信息》2010,(36):294-295
通过体育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人文精神的缺失必然制约学生人文修养的提高,而人文精神的塑造是长期的、潜在的,人文修养的提高更是一个"内化"过程。体育教学从形式上来说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教育,透明程度高,组织形式灵活,同时有利于师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有利于产生心灵的共鸣与呼应,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