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沁水盆地东部煤层气勘探潜力巨大,构造演化特征相对独特。依据野外地质踏勘资料,对沁水盆地东部的构造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利用平衡剖面回剥方法,定量分析典型剖面的运动学参数。在研究区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基础上,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再现了沁水盆地东部的构造演化过程,从而对研究区构造演化取得了新的认识。研究表明,沁水盆地东部依次经历了弱挤压-强挤压-弱伸展-强伸展的演化过程,可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板块拼合盖层沉积(J_1前)、陆内强烈挤压变形(J_2~J_3)、微弱伸展活化(K-E)和陆内伸展裂谷(N-Q)4个阶段。此构造演化对沁水盆地东部煤层气的聚集与勘探开发具有重要影响,其动力来源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重大转变。早侏罗世以前,板块碰撞拼合及印支运动的辐射将沁水盆地东部置于NNW-SSE向挤压应力场;中-晚侏罗世,研究区开始出现重要构造分异与转折,整体转向NW-SE向强挤压应力场,逆冲断裂雏形在此阶段形成;白垩纪-古近纪,区域应力场由NW-SE向挤压应力场转变为NW-SE向伸展应力场,研究区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折;21世纪以来,研究区进入陆内伸展改造,构造格局至此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2.
运用瓦斯赋存的构造逐级构造控制理论,研究矿区构造、矿井构造控气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定性、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白庙矿瓦斯赋存规律与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影响白庙矿瓦斯赋存的主控因素是地质构造+标高,即在构造挤压区,标高越大瓦斯含量越高;但在北东向断层释放带瓦斯含量会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3.
有限变形法在火山岩裂缝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有限变形法把物体在变形过程中的应变和转动分离开来,并建立了位移函数,计算了转动特征量-平均整旋角,用平均整旋角的平面变化来表示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和延伸方向。应用此方法对苏北盆地内东台坳陷西部金湖凹陷东南部卞-闽-杨构造带东部的闵桥断背斜中闵桥油田闵20块火成岩裂缝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闵20块在古新统阜宁组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含有多个顺层的火山岩,并已发现火山岩油藏,储层空间以裂缝为主。计算结果表明,闵20块阜宁组火山岩裂缝发育区主要分布在断块的东部和西部。东部裂缝发育区的裂缝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西部裂缝发育区的裂缝主要分为东西向和北东向两组。构造活动、断层、火山岩岩相、成岩作用等是控制火山岩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建昌-喀左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探讨建昌—喀左盆地中生代演化规律,根据地层接触关系和构造特征,建昌—喀左盆地中生代地层可划分为早三叠世构造层、侏罗纪构造层和早白垩世构造层;早三叠世—侏罗纪末发育收缩构造样式、白垩纪发育伸展构造样式。从各构造样式的特点得出建昌—喀左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早三叠世—侏罗纪末,地球半径减小、岩石圈板块白转加快且向两极漂移。由于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向北漂移。在盆地所在区形成收缩构造样式;进入白垩纪,地球半径增加、岩石圈板块自转减慢且向赤道漂移。由于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向南漂移。在盆地所在区形成伸展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5.
运用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地球卫星遥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并确定和划分了环形构造系统、北北东向构造系统、南北向构造系统、北东向构造系统和弧形构造系统等5套构造系统。采用结构面组合及配套的方法恢复重建构造演化序次和形成时期并讨论了地质发展过程等问题,为研究东亚构造域和板块运动以及大陆板内构造活动提供新信息。  相似文献   

6.
小康井田煤系地质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构造地质学原理和方法,阐述了小康井田3组褶皱、5组断层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从区域构造背景、构造应力场演化揭示了该井田地质构造的形成期次,即先后形成了压性结构面(以褶皱轴面、逆断层面为代表)走向呈北西西、北东东、北北西向的构造系统;分析了后期构造形迹迁就和改造先存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转化,其中,由于断层多期活动的综合效应和构造抬升、应力松弛使绝大部分断层现今表现为正断层;指出走向为北北东向同沉积正断层对原始煤层的发育具有控制作用,其他方向的断层尤其是北北西向或近南北向的断层,主要表现为成煤后对煤层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7.
华南-华北大陆的碰撞和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形式非常相似,既发生了华南大陆向华北一侧的强烈的大陆俯冲、华北大陆向华南数百公里的楔入,又伴随有大陆块体的逃逸.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变形异常复杂,很可能与华北大陆的这种楔入存在直接的成因联系,但对华南-华北大陆碰撞和华北向华南的楔入在中国东部所产生的深刻的板内变形效应,了解不多.研究安徽南部沿江地区的逆冲推覆构造带来探讨这种大陆碰撞和楔入在华南板内的构造效应.安徽沿江推覆构造带是扬子褶皱冲断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台阶式逆冲为其构造特色.对其构造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建立了局部平衡构造剖面,计算了造山缩短量.安徽沿江推覆构造带以台阶式逆冲断层为其构造特色,这种推覆构造广泛、密集,根据平衡剖面方法计算得缩短率为55.9%.同时发现推覆构造对金属矿藏的控矿作用,这种控矿作用具有系统性和层控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重庆北碚鹰耳岩节理的研究,建立该地区节理的认识和理解;对该地区的节理特征进行描述。运用构造解析方法,遵循共轭节理配套原则对重庆北碚鹰耳岩地区发育的次生节理进行分析,该区共发育5套共轭节理,分别是北东向和北西向节理、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节理、北北东向和南西西向的平面共轭节理。北东向和南西向节理、北西向和南东向的剖面共轭节理,分属为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3个构造期次。结合地质背景,推出该区节理的形成和发育受到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构造应力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宿地区推覆构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当代构造地质学的新理论A型俯冲陆内变形为指导,运用台阶状逆断层、断层相关褶皱和构造运动学的研究新办法,通过对徐州-宿州地区(简称徐宿区)大、中、小各种构造尺度的调查,获得了该区构造格架,变形样式和演化的新认识,提出了台阶状逆断层和断层相关褶皱是华北板块东南缘前陆盆地断裂与褶皱变形的最基本表现形式的观点.通过对研究区大型推覆构造的空间分布、构造样式、时序演化和形成机制的研究分析,查明了主拆离面上盘的8个次级滑动层系,发现了推覆构造的平而分带、垂向分层性质,确定了推覆变形的运动方向和定位时间,是一种发生在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从东南向西北方向的盖层推覆作用,属薄皮构造、最后,对徐宿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川西坳陷构造格局及其成因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川西坳陷是晚三叠世以来于四川盆地西部发育起来的前陆坳陷,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多期次构造运动.受西缘龙门山冲断带、北缘米仓山构造带和南缘川滇构造带的影响,川西坳陷相应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三组主要构造.川西坳陷现今构造具有东西倾向分带、南北走向分段和垂向分层的变形特点,据地表构造形迹和地腹构造展布,可划分为三个变形区(带):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主要受龙门山冲断带影响,发育北东向构造;川西北低平褶皱区同时受龙门山和米仓山构造带的影响,发育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川西南低缓断褶区同时受龙门山和川滇构造带的影响,发育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构造.川西坳陷的构造形成受控于三大因素:基底结构和中下三叠统富膏盐岩层的分布提供了边界条件和物质基础,而周缘构造带影响下的多期、多组构造最终造就了倾向分带、走向分段、垂向分层以及复合-联合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oundwater and the surface eco-environment in arid area is very clos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extract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and vegetation conditional ratio (VCR) from MODIS images,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NDVI, VCR and the measured data of groundwater of the same location in the research region. Based on this, the depth of groundwater suitable for vegetation growth in the upper-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has been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pth of groundwater suitable for vegetation growth in the research region ranges from 0.8 to 4.5m, and the optimal groundwater depth is 1.2m. The method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is applicable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oundwater and land surface vegetation environment on large-scale in arid area.  相似文献   

12.
在综合考察聊城体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对聊城体育旅游资源存在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挑战(Threat)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旨在为该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开展体育旅游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reflected by evolution of Neolithic production tools in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of Yangtze River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ercentage vibration of cutting tool types and th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dicated by the natural profile nearby.It is possible for ancestors from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to learn the advantage of mortise and tenon in the early Neolithic Age because they used the stones as vital tools for processing woods.The hunting method in the early Neolithic is throwing,which was inherited in the mid-Neolithic Age when hunting with arrow and bow was developed.Fishing tools are found at the same period.Numbers of net sinkers and spinning wheels unearthed from the strata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from Zhongba Site reveal the fact of fishing with net,while a mass of fishbone pits indi- cate the powerful productivity brought by new production tools.Quantity of stone spades and stone hoes proves that cultivation agriculture by hoe is extremely attached importance by the ancestors in the Three Gorges region.Moreover,the developed agriculture in Daxi Culture at Zhongbao Island benefits from the landform,climate,traffic location,etc.Otherwise,the reason that the farming tools declined in the late Neolithic Age is related to the extreme flood during the early Xia Dynasty and the fishing hunting preference of some ancient settlements.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ancestors of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during the Neolithic Ag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fish hunting and cultivation, fought agains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y production tools,constantly created and improved them, then comprehensively utilized them to evolve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相似文献   

14.
当前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为孤立的、单一性研究,整体性、联动性研究不足,在此依据灰色关联效应分析方法,以安徽省2001—2008年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从三次产业整体性、系统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定量研究体育产业与国内生产总值、地方税收收入、三次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揭示体育产业高关联性的特点,是一种能够有效揭示体育产业与其他关联产业协同、联动发展关系的实用性较强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长三角一体化趋势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在文献查询、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的基础上,采用SWOT现代产业现状分析方法对皖辖区体育旅游进行现状分析,以探讨皖江城市带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结果:(1)皖江城市带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具有资源丰富、知名度高、文化底蕴丰富等内在优势及优惠政策、便利交通等外部优势;(2)存在经济支撑力不足、产品开发不合理、高级管理人才匮乏、环境污染、激烈的外部竞争等问题;(3)要发展辖区体育旅游产业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强化政府职能、加大开发精品力度,做好时空规划,提升管理水平及品牌知名度,实施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岩石风化碳汇在环境变化过程中的作用,阐明硅酸盐岩风化作为地质时间尺度净碳汇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综述了岩石化学风化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岩石风化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有关玄武岩和花岗岩地区碳汇速率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学者对玄武岩流域的研究开展较早,涉及玄武岩台地、火山岛屿及大陆边缘火山带等代表区域,但由于其在陆壳硅酸盐岩面积比例较低,当综合评价全球硅酸盐岩的碳汇能力时,花岗岩地区更具代表性。有关花岗岩地区的研究集中在北美洲和欧洲地区,学者对亚洲季风区,尤其是热带季风地区关注较少。事实上,热带地区花岗岩风化速率为10.05~44.3 t·km~(-2)·y~(-1),平均碳汇能力达5.25×10~5mol·km~(-2)·y~(-1),与国内外已有成果相比,中国热带季风区花岗岩正经历快速风化和较高的CO_2吸收通量,加上区域内特殊的河流碳输送规律,该区域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意义重大。然而,目前中国花岗岩流域碳循环研究主要在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展开,无疑,对于中国热带季风区花岗岩流域碳循环的研究应是学者未来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中原城市群城市职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伟  徐晓霞  元媛 《河南科学》2008,26(5):618-622
在中原城市群这一区域背景下,运用区位商法对中原城市群9个城市的部门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法结合各部门所占的比重对城市主导产业进行了分级,并对中原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的城市职能以工业职能较为明显,主要是生产性职能,而服务性职能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职能强度为强烈和较强的比例较少.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利用近代西方出现的重要学说文化地理学的方法来进行学术史研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一方法为学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或一个特殊的视角,即从地域分布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学术史的发展变化;二是直接运用这一方法来考察和分析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在地域上的特点并以此进行学术分类。  相似文献   

19.
一种提高发动机油耗精度的测试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影响油耗测试精度的原因和活塞式流量传感器油耗测试方法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提高油耗测试精度的方法,经实验验证测试精度有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上海、杭州和南京3个气象站1951~2001气温与降水器测资料,利用Mann-Kendall法对3站年均气温及年降水量序列作突变分析.同时利用滑动t检验以及Yamamoto法(子序列n=10年)对突变研究结果作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该区年均气温有显著升高趋势,且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生明显突变,而年降水量变化不显著.该区四季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春、秋季和冬季气温均显著上升,而夏季增温趋势不明显;夏季降水量明显增多,而秋季降水量则呈明显减少趋势.这些结果对进一步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及其未来预测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研究全国甚至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