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发性(sponteneity)与被动性(passivity)通常被视为思维(thought)与经验(experience)之间的重要区分.思维一向被认为处于自由领域中,具有不可置疑的自发性;而经验则被认为是被动的东西.但思维的自由性若没有限定,那么我们就不能理解思维中的经验知识何以是关于世界的知识.对此所作的最好解释似乎是思维以知觉经验为其外在的理性限定.但依照通常的理解,经验在整体上是可误的,其可靠性是由思维来判断的.这使我们很难理解经验作为由思维来裁断的东西何以能反而成为思维的理性限定.这将我们引向对于经验本身的探讨.根据本文的分析,并非所有的知觉外观都可算作经验.只有在理想知觉条件下所获得的清晰外观才称得上是经验.而只有与相关信念相应的匹配经验才是思维的外部理性限定.而这使得思维在相当重要的意义上失去它一直被认为享有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新实验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英美科学哲学界开始关注实验研究,同期科学史家和社会学家对实验的研究突出了实验的局部性、文化性、物质性、社会性和修辞相关性等方面.但是实验与知识如何相关这一中心问题居然很少被分析,"探索性实验"试图将知识和认识论问题带回实验图景.与理论驱动的实验不同,"探索性实验"可以指导实验参量的系统改变、经验规则的明确与新类别和概念的形成.探索性实验处于特定的认知情境中,它不可能由特定情境或者普遍的认知规则单独决定.探索性实验的研究拓展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中间领域,显现出一种具有历史感与时间性的动态科学观.  相似文献   

3.
生成认知科学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成认知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研究具身心智的统一的两重性.它提倡这样一种科学文化:认知科学既把我们的身体视为生物物理结构,同时又视为由某个个体经历的经验结构,具身心智既是生物学的,也是现象学的.具身心智的这种两重性构成了一个认识论的循环.生成认知科学正是面对这样一个基本的循环发展起来的.瓦雷拉等人发展的生成思想特别强调了它与现象学和东方哲学传统(特别是佛教)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4.
先验知识是一种"独立于经验"的知识。它所独有的特征是排除将感观世界作为其知识的基石或理由,而通过非感知理性获得,如直觉,纯理性和反省等等。本论文基于当代分析哲学家对康德先验知识概念的重新解读,修正和提炼,分析先验概念的消极描述,积极描述以及探讨不可修正性是否可作为其特征,进一步论证先验辩护即为先验的本质,赋予其时代特征。这一概念能为我们提供结合先验和经验各自优点的更好评价,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验是如何与先验保持和谐,至少在原则上保持和谐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概述一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观点.这一知识论理论综合了反运气条件与德性条件,因此能化解与之相竞争的其它知识论观点所面对的困难,这尤其是针对稳健的德性知识论(robust virtueepistemology)而言的.具体来说,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能够解释知识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关系,也能够避免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论证所提出的困难.自从盖梯尔(Gettier 1963)的著名文章挑战了知识作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的三元定义以来,知识论学者对于提供知识的分析定义的前景越来越感到怀疑,尤其怀疑这种知识的分析能否有见识且不落入循环定义.我试图表明,应该追求的目标乃是对知识的一种有见识的分析,而不必一定是非循环的分析.尽管避免分析上的循环这一点也很诱人,但也并非所有循环的分析都毫无见识.哲学概念向来有可能交互定义彼此,因此从这些其它概念上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启示,而无需必要找到一条突破解释学循环的路径.盖梯尔反例明确提示我们,那种损毁知识的认知运气并不像传统上所理解的那样能由辩护条件来排除.一个人能有知识,就要求其认知成就不是偶然运气的产物.这是所谓反运气的直观.另一个显著的关于知识的直观是,知识要求认知成就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从认知能力获得,也就是说,这些成就应归功于相关认知能力的作用.稳健的德性知识论就立足于这种能力直观,更进一步提出认知成就不仅归功于而且就应产生于认知能动性,且满足这一点就同时满足了反运气的直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用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反例来证明这一点.这一反例的核心在于,两个认知者分别在地球和孪生地球上具有真信念,也同等地归功于认知能动性的发挥,但却仍然在认知运气方面存在差异.按照这一论证,地球与孪生地球上形成的真信念可以表现同等程度的认知能力,却因为受认知运气的不同影响产生不同的知识论地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化解了这个困难:“S知道p,当且仅当,S的认知成就是安全的,体现了S的相关认知能力,且这一安全的认知成就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S的这些认知能力的作用.”首先,它用安全性原则把握知识的反运气条件,主张作为知识的真信念不能轻易为假;其次,它强化了认知成就的安全性要求,同时弱化了能力直观,即不要求认知成就产生于能力,而仅要求其可归功于认知能力,从而在强弱两方面都改造了稳健的德性知识论;最后,即便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未必是非循环的知识分析,它也依然有助于理解认知运气、认知能力与知识等概念间的相互关联,从而仍然是有见识的知识论分析.  相似文献   

6.
农业专家系统是基于知识的程序设计方法建立起来的计算机系统,它综合集成了农业领域专家的知识、经验和试验数据,以及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群众的长期实践经验,能像人类专家那样运用这些知识,通过推理模拟人类专家做出决定的过程,来解决人类专家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运用农业专家系统,就是在计算机运行的基础上,让使用者根据自己的要求和所提供的条件分析计算后,将结果"告诉"用户,让用户从中选择最佳方案,科学地进行生产,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罗素终其一生将实在论的形而上学作为所有哲学中最重要的主题.他以极为细致的论证,驳斥以指谓为意义的理论,导致了这种形而上学的危机.这让维特根斯坦放弃了所有形而上学的表述.它让波普尔采纳了弗雷格以真值为意义的观点及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为精密的日常思维,科学理论是可检验、暂定的真理,总是可以供人们改进的观点.以此,罗素让自己置身于分析哲学的中心,对立于该思想流派的公认主张:该主张将常识作为世界观的基础并选择了经验主义某种语言的变体,目的是期望在没有陷入形而上学泥潭的条件下既保留逻辑又支持实在论.这种期望的可能性正在衰减,而波普尔提供的实在论以及波普尔与其门徒提出的种种哲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则正在获得公众的注意.波普尔传世之作的特殊魅力在于,它理所当然地肯定实在论的形而上学,并根据科学的议程对它的多种版本进行争辩.  相似文献   

8.
最佳说明推理的有效性是当前科学哲学研究备受关注的话题.范·弗拉森反驳这种推理的有效性.他通过质询正确的好说明是否在那堆被考虑的可能说明中,表明如果遗漏正确说明,在考虑它时"无动于衷",那就无法认为一堆可能说明中最佳的那个说明是正确的.范·弗拉森对这种推理的理解实际上并不充分.结合他的相关表述,就能看到他的无动于衷论证存...  相似文献   

9.
何兵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0):55-58,64
人们对科学形象的理解经历了从逻辑经验架构到历史情境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生活世界和人的重新发现,促使人们把知识看成是人的一种在世方式,真理永远在途中,我们通过学习而理解.库恩的科学观变革从某种意义上呼应了海德格尔对知识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詹姆斯·罗伯特·布朗(James Robert Brown)是当今欧美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现为多伦多大学一位知名的哲学教授。布朗由于其在思想实验方面开拓性的研究而闻名。他是思想实验研究领域中柏拉图式的理性主义主张的代表人物,他坚持一种柏拉图式的思想实验的说明,主张人们拥有一些关于自然的先验的知识,思想实验就是这些先验知识的来源。布朗有关思想实验的主张虽然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但在目前有关思想实验的研究中最为系统,有着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