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宝鸡山地资源及其优势,并探寻山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模式。方法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模糊评判分析法。结果表明山区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主要原因是资源利用不尽合理,提出了适合山区特点的分层开发模式。结论提出山地资源开发应大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建立富有山区特色的区域商品生产系统,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产业化程度,大力发展旅游业。  相似文献   

2.
根据山地研究现状和相关学科发展,提出山地系统科学概念、科学问题、研究方法,建立山地系统科学的框架.山地系统科学,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作为理论指导,以“3S”集成等新方法和技术体系为支撑,从时间序列、空间结构、动态过程和耦合关系等多维度入手,对山地系统的动态过程、演变规律、形成机制、耦合关系等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从时间序列上,重点研究不同时期自然及人为作用下山地系统的环境演变与山地资源灾害的时空响应机理,辨识环境演变与资源灾害过程的驱动力,揭示山地环境演变过程和山地灾害的成因机理;从空间结构上,开展山地系统结构、功能及成山过程研究,深入探讨不同类型山地环境、资源与灾害的空间分异规律;在时空耦合界面上,探讨重大山地环境和灾害问题,建立评价和区划指标体系,研究山地系统的调控与管理,以及生态经济环境质量综合评估,地质——生态环境演变趋势预测,人——山系统的调控与管理体系,提出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和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理论和技术措施,推进山地可持续发展.鉴于研究对象复杂性和多学科交叉性,山地系统科学必须把许多相关理论熔合出自身理论体系,形成统一观点和普适方法,同时为西部大开发和贫困山区跨越式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创新型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概括了西南喀斯特山地省区贵州区域创新的宏观背景,分析了贵州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现状,总结了贵州创新型企业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原因、自然因素。并结合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具体省情,提出了整合省内产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技术创新联盟、实施产业链创新的内生式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山地环境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包括海拔>500m的山区、高原及>500m的丘陵,是陆上的“岛屿”,有一定的高程、起伏度和切割度。山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生衍的一种重要环境,在人口膨胀对自然资源需求日益增加的今天,开发山区是不可避免的行为。我国是个多山之国,山地丘陵的面积约650万Km~2,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67.7%,有45%的人口居住在山区。山区属“老、少、边、穷”区,研究和开发它,对四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这是一项重大研究任务和系统工程。它不只是研究自然,也不是只研究社会,而是研究两者“耦合”运动的地理环境巨系统,寻求对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的对策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和林县胜利营乡为例分析了半干旱山地丘陵区生态农业系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探讨了本系统结构、功能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并分地区、分用途区提出了发展该生态农业系统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西南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退化严重,贫困人口集中.在阐述了西南喀斯特山地森林植被现状的基础上,依据当地不同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合理利用喀斯特山地林下(隙)资源,重点发展林-草、药、果等立体种植养殖综合模式及喀斯特生态旅游,保护和恢复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水平,实现西南喀斯特山地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鲁中南山地是山东省山地丘陵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貌最大特征是山地集中,地势对比强烈,长期以来,因受不利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山区生态环境退化严重,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山区 严重退化是致其贫困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研究鲁中南山地系统退化特点和退化,机制,初步探讨了评价山地退化程度的指标问题,最后指出了防治鲁中南山地系统进一步退化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8.
根据略阳县自然气候条件,结合多年山地栽培大樱桃的实践经验,提出建立山地大樱桃示范园。具体示范中着力解决基础条件和技术问题,为大面积发展大樱桃山地建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和林县胜利营乡为例分析了半干旱山地丘陵区生态农业系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探讨了本系统结构、功能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并分地区、分用途区提出了发展该生态农业系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福建山地旅游资源开发的限制因素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自然旅游资源尤其是山地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山地旅游开发与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论文对当前福建山地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资源脆弱易损性、产品雷同多、可进入性差、软硬件设施落后等限制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开发特色山地旅游产品、加快软硬件设施建设等一些针对福建山地旅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干扰能力的加强,更要注意从资源环境开发、社会经济发展等系统的高层次结构人手,研究工程地质环境的承载能力,为区域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依据,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规划,选择与之匹配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把握开发利用程度,寻求环境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发展途径,强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工程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实现人——地——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板栗树适应性广,适宜在山区进行大面积开发种植.规模化发展板栗已经成为强县富民,振兴农村经济,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1999年至2001年间,乐业县以基地建设为主要经营形式,在辖四个乡(镇)连片开发种植面积达10万亩.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浅谈山地规模化板栗丰产林的几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四川南部山地区域比较落后的社会经济现状,分析了该区发展立体大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特色突出的旅游资源和日见显现的经济区位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该区加速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经济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区域实际出发,按照国家21世纪议程的要求,以经济社会综合最优目标,努力创造经济与生态,社会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环境。必须通过加强区域内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开发可持续性农业技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推进城镇住宅及环境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服务水平、增强减少防灾能力等主要途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区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5.
从枣庄段运河和所运货物的变迁入手,分析了不同时期运河变迁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之间的相:巨关系,结果表明,运河变迁对区域发展具有重用的指示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全球环境变化和枣庄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尝试探讨了枣庄运河开发与区域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从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开展现状研究出发,分析该省开展山地户外运动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品牌打造与推广策略及具体举措,主要包括:坚持广泛性和创新性的原则,并突出整合区域优势,科学规划山地户外运动资源开发;打造和完善顶级赛事;采取有力措施,打造山地体育品牌,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广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以教育机构为依托,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中小学教育为突破口,促进青少年儿童广泛参与山地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17.
以环太湖山地为研究对象 ,以旅游开发为研究背景 ,探讨了人类开发利用山地资源方式和山地丘陵覆被变化的相互关系 ,进而对区域生态环境优化和旅游业发展的相关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8.
交通新格局与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交通格局变迁后,三峡库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本文从游客感知、三峡腹地发展、旅游交通方式3方面分析三峡库区交通格局变迁对旅游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三峡库区交通格局变迁促进了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旅游景点数量的扩大和旅游活动范围的区域扩张;针对长江三峡旅游空间新格局,提出联合利用模式、深度利用模式、变化利用模式、产业利用模式、生态利用模式等若干库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就GIS技术在山地旅游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归纳.目前,山地旅游主用运用GIS空间分析及数据处理功能进行了山地旅游资源管理和山地旅游服务管理.山地旅游资源管理主要体现在应用GIS技术实现山地旅游资源评价功能、山地旅游资源单体库的建立及山地旅游资源实时监控及预警功能.山地旅游服务管理主要体现在山地自助导游服务及山地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发展绿色经济是区域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绿色经济体系结构是绿色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区域绿色经济体系是由经济子系统、人和社会子系统、自然子系统构成的开放系统,三个子系统通过彼此间的友好合作以及与区域外系统间通过文化、物质、能量、信息等相互交换和相互作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区域绿色经济体系发展模式是通过改变原有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轨迹,有效强化经济系统的绿色功能,实现经济社会、人、自然的和谐统一.推动传统区域经济体系向绿色经济体系演化和转变,需要构建绿色发展战略、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政策支撑体系.广东要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构建广东绿色经济体系,优化和调整经济发展目标,加快广东经济的创新驱动,培育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