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娜与潘金莲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娜和潘金莲这两个形象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但她们由于出身、教养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所追求的东西也不同。安娜追求的是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而潘金莲所追求的是低层次的肉欲的满足;安娜在追求中时时伴随着犯罪感,潘金莲既使杀死自己的丈夫也无半点内疚。对这两个形象不能等量齐观。  相似文献   

2.
安娜与娜拉都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女性形象,她们曾经为了个性解放,为了人格独立,为了争取自由、平等的权利而毅然地付出行动.今比较二人的形象特征,发现二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安娜和《包法利夫人》中的埃玛是两个为激情所毁的少妇,她们的悲剧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她们毕竟是出于不同国家、处于不同的时代,且是出自两个不同作家笔下,因此,这两个形象之间在实质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安娜追求的是高尚的爱情,而埃玛追求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低级的情欲。  相似文献   

4.
《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安娜和《包法利夫人》中的埃玛是两个为激情所毁的少妇,她们的悲剧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她们毕竟是出于不同国家、处于不同的时代,且是出自两个不同作家笔下,因此,这两个形象之间在实质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安娜追求的是高尚的爱情,而埃玛追求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低级的情欲。  相似文献   

5.
与众不同到底是一种幸还是一种不幸?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安娜以其独特绝美的形象亭立于古今中外著名的文学人物画廊之中,也以她们超越其时代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铭警着我们后人的思索。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曾树生和包法利夫人情感与心态进行分析,赞颂她们追求幸福与自由的勇气,同时对当今女性在社会中的生存处境进行探讨,尽管社会强调男女平等,但是女性要实现渴求理想、追寻理想的真正自由,必将对男性社会的压制进行不倦的抗争。  相似文献   

7.
安娜和蘩漪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两个典型形象。她们身上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但本文探讨的是她们的本质区别:对“人”这个社会的最高价值体所特有的精神要求,以及促使她们为爱疯狂和最终造成人生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顾一切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安娜,法国作家福楼拜在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塑造了爱玛这个女性形象。作为大胆追求爱情的悲剧女性,无爱的婚姻与强烈的爱情追求的矛盾,纠结于社会因素的情感困境,都无可厚非地成为了她们走向各自归宿的缘由。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曾树生和包法利夫人情感与心态进行分析,赞颂她们追求幸福与自由的勇气,同时对当今女性在社会中的生存处境进行探讨,尽管社会强调男女平等,但是女性要实现渴求理想、追寻理想的真正自由,必将对男性社会的压制进行不倦的抗争。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主人公具有形象、鲜明、独特的典型性,同时蕴含深刻而独到的社会思想意义。鲁迅在作品中真实地再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和对悲惨命运的抗争,对她们身上存在的"劣根的国民性"予以无情的揭示和批判,指出社会制度的变更、经济上的独立,才是中国妇女解放的真正出路。鲁迅对中国妇女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在今天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和鲁迅笔下的子君是一对敢于冲破封建旧道德观念束缚,敢于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女性形象.在她们大胆争取自由爱情的同时,客观上成为了反抗封建伦理道德的代表,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残酷、阴暗、不可理喻的一面.两个深深陷入感情泥淖中的女人,为了爱情抛弃了一切,结果被一切所抛弃,终没有得到最后的幸福,她们只有以死来表达对这种社会制度的抗议与批判,完成自己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2.
安娜和弗兰西斯卡分别是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和《廊桥遗梦》中的女主人公。在无爱的婚姻以外,她们各自追求着自己的爱情。两位女主人公婚外情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依赖与传统的父权制度;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与升华。而女性性格深处的弱点又成为她们追求自主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池莉小说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她们都自觉、自尊、自强,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屈不挠地活着。她们不再依附于男性,她们敢于抗争,敢于反抗,成为新时期女性形象的表征。  相似文献   

14.
托尔斯泰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了两个经典形象安娜与吉提,寄寓了作者对家庭与婚姻的思考和追问。安娜与吉提无论是在对待爱情、对待丈夫的亲人、对待孩子方面,还是在对待丈夫的事业、家务劳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异表明女性只有像吉提那样,承担起自己为妻为母的责任,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社会才会安定,家庭才会和谐,个人才会幸福;如果像安娜那样,只求张扬享乐的权利而不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其结果就只能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从托尔斯泰笔下的玛丽雅娜、娜塔茨、安娜·卡列尼娜、玛丝洛娃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妇女形象分析入手,探索作者对妇女问题的观点,指出托尔斯泰的妇女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安娜·卡列尼娜,端丽、温雅,感情深挚,风度迷人、在俄国文学中独具风采.托尔斯泰在小说中,通过一系列意蕴深广的肖像描写、细腻生动的心理刻划、迭宕多姿的情节故事,塑造了安娜这位叛逆的贵族妇女形象.譬如安娜去看歌剧的情节,一方面,描写了安娜对整个上层社会的再次正面冲击,展示了安娜反叛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说明安娜对上流社会依然存有依恋之情,在安娜追求与反叛过程中,无法彻底摆脱出身和教养给她的影响,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心理,这是她可悲结局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本文拟就安娜看歌剧这一情节,再谈安娜性格的反叛性,追寻安娜的死因.  相似文献   

17.
文艺理论界对“形象大于思想”的成因已有过很多论述。就笔者查阅过的文献资料看,众多的论述基本上没有跳出以下三个角度:第一,生活材料本身具有抗拒作家偏见的能力。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被视为最有力的例证。托翁原想把安娜写成一个堕落的贵族妇女形象,而作品中实际写出的安娜,却很难给人堕落的感觉。究其原因,作品具体详尽地描写了安娜与卡列宁的  相似文献   

18.
宫廷假面剧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早期现代英国国家形象和个人身份塑造的文学场域。在斯图亚特宫廷假面剧中,以安娜王后为代表的女性假面舞者虽然被动充当了宫廷政治话语的传播媒介,但她们也主动探求了独立的女性身份,表达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她们积极利用舞台的阈限空间和身体的物质性表征力量,塑造了一个以女性身体为媒介的表演共同体,将无声的舞蹈当成身体的“语言”,实现了与斯图亚特宫廷的对话,质疑和挑战了这一时期的男权意识,也为文艺复兴时期女性进入专业戏剧和文学领域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处在社会变动时期的托尔斯泰,世界观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受此影响,他笔下的安娜是个充满矛盾的学形象。正是这种矛盾决定了她的悲剧命运,矛盾性格与悲剧命运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安娜·卡列尼娜》和《红楼梦》,是世界文学之林中的两部杰作,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两书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线索,描写了城市、农村,家庭婚姻和爱情悲剧,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状况,形象反映了俄国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的动荡变化的社会生活,深刻批判了俄国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