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小聚居、大杂居",是我国56个民族生活的主要生存形态,这种形态决定了各民族"散杂居"的普遍现象。"散杂居"现象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平等、和睦、互助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态度,因此,"散杂居"条件强化了各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普遍意识,形成了多民族和谐文化生态。这种文化现象在历史演变的进程中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而且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仍然发挥着独特的凝聚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的政治建设需坚持"政治一体"的价值取向,这是因为在中国,中华民族是唯一获得国家形式的政治民族,而各个文化民族在单一制国家结构下,不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单位存在。文化建设则应为"多元一体",既要尊重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又要在挖掘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单一性的中华民族文化。利益建设在于营造一种"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利益依存关系,并形成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成为联系民族思想情感的精神脉络。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主流文化,发展市场文化,包容多元文化,实现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以文化和谐促进民族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设"中华和平龙",和在北京市密云县建设"中国印"摩崖石刻一样,是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创意、发起和推动的旨在推进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的重大文化项目,具有深刻的文化理念和内涵。经过长期深度研究以及大力弘扬中华龙文化精神内涵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将这一文化理念和内涵提炼为"和谐共生、团结合力"的中华龙文化,其"和谐、包容"的内在气质与奥林匹克精神所强调的"和平、友谊、进步"相通相融。致力于中华龙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永远贯通,也致力于中华民族内部,以及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深度文化沟通,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设"中华和平龙"的创意和设计方案自去年年底向全球广泛征集后,今年进一步拓展为以"海峡两岸共建中华和平龙"为主题的第二轮征集活动。我们期待更多华裔同胞、中华儿女、国际友人团聚在一起,更持续、更深入地参与到中华龙文化的开掘、弘扬、创新中来,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和谐共美、恒久共存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需要。民族体育作为一种具有丰富理性内涵的文化.他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构建和谐校园须加强对民族文化(包括民族体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先生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国家,在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时,他赞成"五族共和",反对民族歧视,主张各民族和谐共处,促进各民族发展,对培养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同意识具有积极意义,也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白族情歌数量众多,样式完备,能集中、典型地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审美意识及其文化观念,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构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审美的角度阐释白族情歌的文化特质,旨在发掘白族传统文化的丰厚内涵和独特价值,以文化和谐促进民族和谐,实现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8.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和谐文化理念,既是促进人类文明多样性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基本准则,也是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民族地区是我国文化多样性资源最丰厚的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在和谐文化发展中具有独特价值。正确理解一元主导和多元共生、核心价值和多样文化的关系,对不断增强整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这些谈话涉及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内涵十分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它是民族精神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命脉所在,根基所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地分析了传统文化与中国道路、传统文化与治国理政以及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联系,强调民族的  相似文献   

10.
地域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有着鲜明民族特征,是瑰丽壮观的中华民族艺术之宝。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积极借鉴民歌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丰富音乐创作、借鉴"原生态"科学的发声方法弘扬民族声乐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龙的系列性图像,反映着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家族式统治,以及中国民间习俗的祥瑞、辟邪观念。清王朝的腐败、西方的入侵,促成了孙中山等革命志士发动的"辛亥革命"。与此相适应,出现了改换标识的"易帜"浪潮。清王朝的"黄龙旗"被废除,一度代之以"五色旗",而后则出现了国民党、共产党两党的党旗、国旗。在原始部族时期,龙主要代表北方和中原地区的"龙蛇图腾","凤"则代表东方沿海地区的"鸟日图腾"。鸟日文化在上古时期已称"凤皇",秦汉时期延伸、转化为道家文化"四灵"中的朱雀。作为祥瑞之兽,凤凰象征光明、美丽、吉祥、幸福。民俗称"龙凤相谐",不仅比喻帝后、帝妃相处和谐,更寓示"四方相处"与"男女"和谐的理想愿望。  相似文献   

12.
为了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为了拯救中华民族,抗战时期人们所需要的是如何从历史事实中寻求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和力量.现实中许多学人走出故纸堆,为国家生存和民族复兴出谋献策.钱穆以其对中国文化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历史的"温情敬意",应时而上,因时而作,写了名震天下的《国史大纲》.该书将历史研究与文化研究相结合,很好的阐述了民族、文化、历史三者合一的辩证关系,提出国民应该了解本国历史,因了解而热爱国家继而为维护民族文化而努力.  相似文献   

13.
马曼丽教授在学术上专注国家统一、边疆安全和跨国而居的边疆聚居少数民族等现实问题研究,最早提出了"和平跨居"理论。现代跨国民族已经成为民族生态现象,是一种自然发展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任何国家必须研究跨国民族及其相关问题。无论什么民族、什么制度的国家、什么文化,其最终都应同归于追求"人的安全发展",同归于"人类的发展"以及"全球的和平发展",当然这还会经过很多曲折,但毕竟,以和平民主为主流的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在矛盾冲突中寻求和谐发展的时代,所以,只有大家"殊途同归"于追求"人的最大发展"而共同努力,世界各民族才能达到和谐共生,因此"殊途同归"是现实可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白族是一个知道感恩,有所敬畏,追求和谐,世代传承的民族。深入研究这一民族,对于发掘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首次明确提出了"治藏方略",习近平指出要充分考虑青藏高原特殊自然条件和群众风俗习惯,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生态环境保护的更好.青藏高原的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保护好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本文通过对以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代表的云南藏区的实际调查,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式,结合生态人类学、民族植物学、民族生态学和藏学,从理论上提出并研究"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概念以及"云南藏族生态文化核心体系",并对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实践应用展开论述.云南藏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研究,将为习近平"治藏方略"在云南藏区的有效实施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对中国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族的语言深刻地影响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的精神也会深深地印刻于民族的语言之中。通过分析《现代汉语词典》中带语素"天"的词语的语义内涵,可以得出结论: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天"是万物主宰,不可违抗,是终极存在,不可超越。"天"实为中华民族自商周延续至今的终极信仰,统摄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和处世态度,粘合、支撑着中国社会的存在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个民族的文化典籍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阐述了加强民族典籍翻译及其研究对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典籍的挖掘、整理和保护,有助于建立完整的"中国学",有助于中国各民族交流与沟通,也有助于其他国家完整了解中国的文化史和民族特色。基于对民族典籍翻译及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应进一步在提高思想认识、确立典籍原本、组织和计划、翻译和出版、批评和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个民族之命脉,是民族之魂。文化兴则天下兴,文化衰则天下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影响中华民族,更影响着世界。在当今世界文化主导性突显,文化搏弈性加大,民族文化主体性混杂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觉醒,努力实现中华和谐文化在世界的崛起,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9.
向云萍 《科技信息》2012,(21):129+153-129,153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龙凤先行区"是指隶属于不同省份的湖南省龙山县城和湖北省来凤县城跨酉水河实现双城一体,两县围绕"协作"、"先行"两个关键词,破除行政"壁垒",先行先试。笔者通过调研写出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龙凤先行区"研究的一部分态势分析。  相似文献   

20.
李源 《科技信息》2007,(24):551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指中华民族的群体性格、价值观念和文化素质等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内化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之中的积极因素,它们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维系和支撑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在武术教学中的渗透,旨在加强学生道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为培养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祖国优秀人才而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