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分析海南的气候和蔗地土壤以及蔗作制度的特点,认为冬、春季的干旱,严重影响甘蔗萌发成苗,是历年甘蔗单产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又以蔗农的实践经验和甘蔗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以及近几年农业部技术推广总站在全国主要旱地蔗区,示范推广“旱地甘蔗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所取得的实绩为依据,论证了强调与坚持甘蔗的“三湿下种”不仅能够保证旱地甘蔗萌发成苗,而且可以促进海南甘蔗栽培技术改革,从而达到提高甘蔗单产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旱地甘蔗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生平 《广东科技》2014,(8):163+156-163,156
我国甘蔗主要以旱地甘蔗为主,旱地蔗的土壤、水分、养分等生产条件差,一般难以满足甘蔗对水、肥、气等生态条件的要求,是制约甘蔗高产高糖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要提高甘蔗产量和糖分,必须改变土壤、优化旱地栽培技术,推广种植良种等是实现甘蔗高产的主要措施。主要探讨甘蔗高产栽培的几个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3.
蔗龟,是甘蔗生产过程中主要的害虫之一,属鞘翅目昆虫。主要以幼虫(蛴螬)取食甘蔗根部和茎,影响甘蔗对水肥的吸收,以成虫取食甘蔗的叶片,将叶片食成缺口状,造成光合面积减少,阻碍光合产物的合成与运输,甘蔗生长受到影响,最终导致甘蔗产量的降低,受害严重时,蔗苗受害率达40%以上,最严重的田块,每亩减产0.5—3吨。  相似文献   

4.
甘蔗褐条病是近年沧源县勐甘蔗区甘蔗上的主要病害。蔗苗受害后影响光合作用进行,植株生长缓慢,降低产量和含糖量,品种抗病性与气候条件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文中针对发病因素,提出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细平象(Trochorhopdalushumeralischevrolat)是云南蔗区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地下害虫,以幼虫和成虫在甘蔗地下蔗头内蛀食,损失严重,一年发生一代。研究了该虫的生活习性及发生环境,发现成虫在蔗头内越冬,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云南甘蔗上具有毁灭性的地下害虫-甘蔗灰斑象的研究结果。该害虫主要以幼虫在地下蔗头内为害,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受害蔗头内越冬。介绍了其各个时期的生物学特点和习性,研究了其发生环境,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甘蔗收获机扶蔗过程运动仿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田间甘蔗倒伏的情况,建立倒伏甘蔗的虚拟模型,运用集成工程软件I-DEAS对扶蔗机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获得了甘蔗扶起运动的轨迹、速度、加速度等重要参数,为设计合理高效的扶蔗机构提供了有效的数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海南岛廿蔗生产发展很快。本文分析海南岛甘蔗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预测2000年甘蔗发展的规模与地区分布.  相似文献   

9.
甘蔗褐条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镇康蔗区的实地调查研究,根据甘蔗褐条病发生和为害特点,系统地分析了该病发生原因,从保护我县蔗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提出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0.
根据沧源县旱地甘蔗发展状况,找出旱地甘蔗的生长特点,分析旱地甘蔗单产低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提高单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产糖国和食糖消费国,甘蔗糖产量已占到了食糖的90%以上。甘蔗种业发展对我国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良种是实现甘蔗高产高糖高效栽培的关键。尽管我国甘蔗种质资源保存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甘蔗自育品种已经覆盖全国主要蔗区并建立了甘蔗品种繁育推广体系,但也面临着育种方式单一,种质资源收集不全,“育繁推”体系不畅等问题。为此,整合育种方法和资源评价方法,加大种质收集范围,大力推广健康种苗有望成为中国甘蔗种业未来的发展大方向。本文总结了我国甘蔗种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甘蔗种业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阎德爱 《广东科技》2014,(14):154-155
利用甘蔗宿根蔗前期生长缓慢的较大空间,以及前造甘蔗收获后留下的蔗叶,在蔗沟内套种香芋进行免耕栽培。结果表明,香芋产量6010.5kg/hm2,产值达到12021元/hm2,套种香芋地块的甘蔗产量与不套种香芋的甘蔗产量基本持平,既不影响甘蔗产量,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甘蔗预切种种植方式中需要人工切制甘蔗种问题,从甘蔗外表面形态特征入手,设计了一种可自动输送、检测甘蔗茎节的装置。该装置由机架、动力系统、传动系统、甘蔗对中输送机构、甘茎节探测机构、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以及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系统构成。设计并制作了样机,进行了甘蔗输送及甘蔗茎节自动检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机构能平稳地输送蔗种并有效地检测出甘蔗种茎节信息,单根蔗种茎节漏检数不超过1个,所有样本蔗种茎节检测的总误差率为4.6%。本文设计的系统,可为自动化单芽段蔗种生产机械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干旱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和品质,是制约甘蔗产业发展的主要环境胁迫之一。中蔗系列品种具备较好的综合农艺性状和育种应用潜力,但其抗旱性及具体生理响应尚缺乏系统分析。研究以中蔗系列品种(系)中蔗1号(ZZ1)、中蔗2号(ZZ2)、中蔗5号(ZZ5)、中蔗6号(ZZ6)、中蔗9号(ZZ9)、中蔗13号(ZZ13)为对象,以新台糖22(ROC22)为参照材料,对幼苗进行土壤自然干旱处理后,系统分析了生长、根系活力、叶片相对含水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氧化产物、渗透调节物质、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24项指标的抗旱系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加权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联合分析,结果显示:ZZ9、ZZ5抗旱能力最强,ZZ6与ZZ13次之,ZZ2、ZZ1与ROC22抗旱能力相似。关联分析表明,根系活力、生长情况、叶片相对含水量、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与甘蔗苗期抗旱性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甘蔗苗期抗旱评价的优选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为选育高产、高糖、抗逆性强且适应广西蔗区种植的甘蔗(Soccharum officinarum)优良新品种,以甘蔗新品种(系)桂热1号(GR1)和桂热2号(GR2)为试验材料,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对照,进行多年多点的跟踪种植试验,所得结果运用灰色关联度及TOPSIS法进行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产糖量的因素依次为蔗茎产量>有效茎>株高>分蘖率>蔗糖分>茎径。对3个品种甘蔗的TOPSIS综合评价高低排序为GR2>GR1>ROC22。GR2的蔗茎产量最高、有效茎条数多、综合评价最优,是优良的甘蔗品种,适宜进一步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甘蔗育秧移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据明代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甘蔗在冬初收获时,斩梢头苗留种,翌年雨水(二月下旬)前五、六日,在苗床斜插育秧,至苗高6—7寸时移栽。这项措施,符合甘蔗生长的规律。甘蔗原产热带,属热带作物,发芽及生长均要求有较高的温度及土壤湿度。在我国的气候条件下,实行育苗移栽,是保证甘蔗芽壮苗齐,有足够的生长期,从而达到稳产高产的科学措施。但是,在旧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和孔孟之道的束缚下,劳动人民的这项宝贵经验得不到推广和发展。据我们了解,解放前只有浙江省义乌等小部份地区仍然采用育秧移栽,其他地区只是在补苗时采用。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总结和研究适应我国自然条件的甘蔗增产技术,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从1965年以来在蔗区蹲点,和贫下中农相结合,初步总结出育蔗秧移栽的一些增产措施,并逐步加以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山县古镇公社古一大队,近几年来改革蔗田耕作制度及品种,全大队的蔗田都实行9月底以前的秋植蔗直接下种,而10月初以后的晚秋植蔗和冬、春季植蔗则全部用塑料薄膜覆盖育秧移栽。这样,加上增施肥料和精耕细作等措施,使全大队  相似文献   

17.
提出对甘蔗冰冻切片中甘蔗宿根矮化病(RSD)致病菌Lxx(Leisonia xyli subsp. xyli)进行定位的原位多聚酶链式反应(in situ PCR)方法,为Lxx与甘蔗互作致病机理研究提供有效的实验手段.以染RSD甘蔗品种Badila及其健康株为材料取样制作冰冻切片,切片经溶菌酶消化后,利用病原菌Lxx 16S~23S rDNA内部转录间隔区(ITS)特异性引物进行原位PCR扩增,并对随机参入扩增片段的与地高辛-11-dUTP进行免疫组化,建立甘蔗样品冰冻切片中直接原位PCR方法.结果表明:直接原位PCR对RSD蔗株茎样品切片显色为阳性,阳性信号出现于甘蔗茎部的木质部、韧皮部,而健康蔗株茎样品无信号,方法特异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耿马县甘蔗生产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马县是云南省的植蔗、产糖第一大县,蔗糖产业是全县的核心支柱产业,而甘蔗原料生产又是蔗糖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第一车间.对制约耿马县蔗糖产业发展的甘蔗生产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对实现蔗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促进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番禺县系广东省蔗糖生产的重要地区,本文就广东番愚蔗田与糖厂配置关系作一探讨。一、番禺县甘蔗生产及制糖工业的条件。本县属南亚热带范围,霜期短,雨量足,平原占土地面积十分之八,土壤肥沃,河网交错,电动排灌站遍布全境,基本无旱涝。但沿珠江河口区受台风和咸潮威胁。蔗糖生产历史攸久,劳力充裕,制糖工业发达,粮食丰裕,运输十分便利。二、番禺县蔗田与糖厂配置现状与问题。蔗田分布全县,但较集中在高、中沙田及糖厂附近地区。近年,建排灌站后,易涝的低沙田,围田及易旱的岗地,蔗田均有所扩展,产量大为增加。糖厂分布的主要问题是南部糖厂小,未能满足甘蔗发展需要,部分甘蔗外调,运距过大,而本地糖厂延长榨季,影响农业季节和劳动力安排,这是粮,蔗丰收后提出的新问题. 三、番禺县蔗田发展与糖厂合理配置的初步探讨。作者认为:可从禺北扩大灌溉面积,推广甘蔗花生间种;禺南推行稻蔗轮作发展蔗田。合理划分糖厂供蔗区,减少甘蔗对流现象。增加宿根庶和早熟种比例,使糖厂提早开榨,在南部建厂、扩厂,以适应甘蔗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从蔗种的育成与管理、整地与种植方法、苗期与生长期管理、灌溉、收获与原料蔗的选择、轮作间种、病虫害防治、肥料施用等八个方面,论述了民国时期广东甘蔗栽培技术的先进水平.认为广东“糖业复兴”运动前后的甘蔗栽培技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大步跨入了常规农业阶段.由于近代农学理论的指导,学者们对本地特色传统栽培技术作了科学的阐述,使近代技术向传统技术渗透并结合;同时又根椐本地风土,将外来的栽培技术揉合于本地技术之中,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甘蔗栽培技术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