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泡沫整理法对纺黏-熔喷-纺黏(SMS)非织造手术衣材料进行单面"三防"(防水、防酒精、防血液)整理.为了同时具有良好的单面"三防"效果和舒适性能,探讨了稳定型泡沫整理剂的成分及含量,以及该工艺的最佳焙烘温度和时间.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整理剂配方是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质量分数为0.5%,羟乙基纤维素(HEC)质量分数为0.2%,羧甲基纤维素(CMC)质量分数为0.3%;最佳加工工艺是发泡温度为25℃,焙烘温度为130℃,焙烘时间为3min.经单面"三防"整理后,SMS材料的单面"三防"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材料具有较好的舒适性能.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双喷头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乙烯酸/聚氨酯(PVA/PU)复合膜。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表征结果表明PVA/PU复合膜中PU电纺膜与PVA电纺膜在交叉点上有明显的粘连。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分析结果显示复合膜中PV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间接地反映出PVA电纺膜与PU电纺膜有较强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PVA/PU复合膜在受力形变过程中,应力能够有效地在PVA间传递,从而提高了复合膜的拉伸强度;由于PU电纺膜具有很高的柔性,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也得以大幅提升。该实验所制备的PVA/PU复合膜具有较强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点,使得该复合膜在生物医学研究(组织工程、伤口敷料、药物释放等)领域具有良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制备壳聚糖(CS)和丙烯酸(AA)的接枝共聚物(CS-g-PAA),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将其制备成纤维膜,考察不同接枝率、电纺溶液浓度、直流电压对电纺纤维的影响,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共聚物和纤维膜的结构进行表征,测试该纤维对Cu2+、Cd2+离子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接枝率越高电纺纤维形貌越好,相对最佳电纺条件为溶液质量分数15%和电纺电压11 kV;CS-g-PAA电纺纤维膜对Cu2+、Cd2+的吸附量相比CS提高了25.39%和82.28%,相比CS-g-PAA其吸附速度更快,但其饱和吸附容量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4.
由于地质聚合物的高碱性,目前市面上使用的水泥基增稠剂并不适用地质聚合物体系。为了研发一种适合地质聚合物的增稠剂,采用水溶性羧甲基淀粉作为原料,结合地质聚合物反应机理,研究了其对新拌地质聚合物浆体流变行为的影响,并对改性后地质聚合物的固化性能进行了跟踪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羧甲基淀粉能显著提高地质聚合物浆料的内聚力,有效增强其触变性、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羧甲基淀粉具有保水和缓凝作用,能有效改善地质聚合物的干燥收缩;尽管羧甲基淀粉降低了早期抗压强度,但28 d抗压强度并无明显变化。实验的结果说明了羧甲基淀粉与地质聚合物有较好的兼容性,有望成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外加剂。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不同掺杂料对大电机定子线棒防晕层的非线性电学性能及其击穿特性的影响因素。将SiC材料涂刷到电机线棒表面作为防晕层时,影响防晕层电学性能的因素除了与SiC材料本身的性能有关外,还与防晕层的表面电阻率以及SiC材料中调节电阻率所使用的掺杂材料所占的比例等因素有关。研究这些因素对防晕层电学性能的影响,可为制作性能稳定的定子线棒防晕层并使其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以钠基膨润土为原料制备O-羧甲基壳聚糖插层膨润土复合材料,该材料应用于有机染料废水的脱色.通过X-衍射(XRD)和红外吸收光谱(IR)表征插层膨润土的表面性质及组织构造,用分光光度法分析插层膨润土对有机染料的吸附性能,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试废水溶液处理前后的化学需氧量(COD).同时探讨表面活性剂和羧甲基壳聚糖加料顺序、配比对脱色性能的影响,并对不同有机染料的脱色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羧甲基壳聚糖成功插入膨润土片层间,插层土对有机染料废水有良好的脱色性能,当表面活性剂和羧甲基壳聚糖为2∶1时,先加入表面活性剂反应一定时间再加入羧甲基壳聚糖所得的插层膨润土对甲基蓝和酸性蓝的脱色性能最优,脱色率可达99.5%.  相似文献   

7.
文中以微孔淀粉为主体,研究一种新型复合止血材料的制备及生物学评价。此复合材料由一定比例的α-淀粉酶与糖化酶复合后处理淀粉以形成微孔结构,然后复合类人胶原蛋白,再以戊二醛为交联剂进行交联;用SD大鼠作肝脏出血模型进行止血效果对比试验。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微孔淀粉最优制备工艺条件如下:α-淀粉酶:糖化酶=1∶3,T/℃=50,t/h=20,pH=4.8;用0.2%(V/V)戊二醛乙醇溶液交联的类人胶原蛋白-微孔淀粉止血材料,在相同的止血时间下,该复合材料平均吸水率为3 580%,对照组(分别是微孔淀粉和类人胶原蛋白海绵)的平均吸水率为3 160%和3 280%。而在SD大鼠肝脏实验中,复合材料t/s=94±13,而外购的止血剂t/s=121±15。类人胶原蛋白-微孔淀粉复合材料止血的止血原理从3个方面展开:①微孔淀粉吸收水分并将血液中的有形物质聚集到表面;②加速内源性凝血因子的激活使其形成血栓;③在类人胶原蛋白的牵引下,淀粉颗粒聚成团大幅度增加了比表面积,使止血效果更优秀;对照组止血机理只包含了该复合材料的前两个方面。结果显示,复合材料的止血效果要优于普通微孔淀粉制成的止血剂,证明该复合止血材料具有良好的止血性能。  相似文献   

8.
海藻酸/淀粉/羧甲基纤维素共混膜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新型共混膜:海藻酸/淀粉/羧甲基纤维素共混膜,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原子吸收光谱、扫描电镜、热重分析和差示量热扫描等对共混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不同配比共混膜的透光率、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水蒸汽透过率和吸水率.结果表明:共混膜中海藻酸、淀粉和羧甲基纤维素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和良好的相容性.共混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在生物材料领域有潜在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采用反应静电纺丝法制备了三聚氰胺超细纤维电纺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纺丝过程中溶液黏度、纺丝电压、接收距离和电导率4个参数对超细纤维的形貌及平均直径的影响,并采用热重分析(TG)研究了电纺膜的耐热性能.结果表明,纤维平均直径d与溶液黏度η、纺丝电压V分别符合关系式d∝η0.33和d∝ V-0.25,纤维平均直径随接收距离增加先减小后增加,电导率的增加使纤维平均直径下降.当PVA质量百分数为8%、纺丝电压为18kV、固化距离为12.5cm、NaCl质量百分数为0.1%时可以纺制出表面光滑、平均直径为400-600nm、耐热性能良好的超细三聚氰胺纤维电纺膜.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初步探索木薯淀粉微球用作局部止血材料的止血性能,本研究以酸改性木薯淀粉为原料,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采用水包水乳液-交联法制备木薯淀粉微球。通过体外和体内止血试验评价木薯淀粉微球的止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木薯淀粉微球组的全血凝固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及家兔脾脏划破止血时间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云南白药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初步证明木薯淀粉微球的体外及体内止血性能良好,具有用作局部止血材料的良好潜力。  相似文献   

11.
舒宁可吸收性止血材料理化性能及止血性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本研究利用壳聚糖和胶原蛋白等材料经低温冷冻等工艺合成舒宁止血材料,通过对其理化性能的分析和止血试验测定以确定其止血性能。方法:1)试验分两组,舒宁止血材料组,明胶海绵组。每组对其物理性质进行测量比较。2)对两组的止血性能进行测定比较。同时,把两种止血材料植入动物体内,分别于15天,30天,60天处死动物,取病理观察两种止血材料组体内降解情况。结果:1)舒宁止血材料组吸水率明显优于明胶海绵组(P<0.05=2),舒宁止血材料组止血性能明显优于明胶海绵组(P<0.05)。两组材料在体内均有降解。结论:舒宁止血材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止血材料。其止血性能明显优于明胶海绵组。  相似文献   

12.
以可降解壳聚糖为材料,运用浸溃沉淀相分离工艺制备了壳聚糖膜,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膜的微观形态,并研究了聚合物溶液浓度、溶剂蒸发时间等工艺条件对膜孔隙率、溶胀性以及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膜具有非对称结构,由致密层、过渡层和疏松多孔层几部分构成;聚合物溶液浓度、溶剂蒸发时间是影响膜结构和性能的重要因素,聚合物溶液浓度增大和溶剂蒸发时间变长都使得膜的孔隙率和溶胀性降低,但却可提高膜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3.
聚乙烯醇静电纺丝法固定葡萄糖氧化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多孔疏松结构的优势固定葡萄糖氧化酶,以提高酶电极的性能.通过聚乙烯醇(PVA)和葡萄糖氧化酶(GOD)共同静电纺丝的方法在金电极表面获得了固定化酶膜,用于构筑安培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膜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扫描电镜的分析均表明酶成功固定在静电纺丝形成的纳米纤维膜中.循环伏安测试表明固定化酶在静电纺丝纳米纤维中保持了活性,采用PVA静电纺丝法固定COD比利用浇铸膜法所得到的酶修饰电极对葡萄糖有更好的电流响应特性,通过在静电纺丝溶液中加入纳米金进一步提高了酶电极的电化学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14.
壳聚糖改性缩醛化聚乙烯醇海绵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聚乙烯醇(PVA)与甲醛缩醛化反应过程中加入壳聚糖/PVA共混液,制备壳聚糖改性缩醛化PVA海绵,研究了发泡剂、壳聚糖用量对海绵的孔隙形貌、吸水率、吸水速率、膨胀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将海绵作为白兔损伤鼻腔的填塞止血材料,研究了白兔鼻腔术后的止血效果及对鼻黏膜功能恢复的影响. 结果表明:壳聚糖改性缩醛化PVA海绵具有相互连通的孔隙,大孔壁间还具有小孔,壳聚糖吸附在孔内表面;增加发泡剂用量使孔径增大,从而使海绵的吸水率、膨胀率提高,但吸水速率变化不大,拉伸强度和压缩模量降低;增加壳聚糖用量使海绵的孔径和连通性减小,吸水率、膨胀率、吸水速率降低,但拉伸强度和压缩模量逐步提高. 白兔鼻腔术后观察表明,壳聚糖改性缩醛化PVA海绵可消炎、抗粘连、促进鼻黏膜愈合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胶原缓释海绵消除髓室底炎症及修复髓室底穿孔的疗效。方法:实验组5 2例(5 7颗患牙)应用bFGF胶原缓释海绵作为内屏障材料充填穿孔周围,避免穿孔周围修补材料超充填,对照组4 0例(42颗患牙)使用聚梭酸锌粘固粉。对临床症状和X片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评价bFGF胶原缓释海绵的治疗效果。结果:当穿孔大于3mm以上及有临床症状时,bFGF组成功率为80 % ,失败率为2 0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bFGF胶原缓释海绵在消除髓室底炎症修复髓室底穿孔具有显著的疗效,是一种新型内屏障材料  相似文献   

16.
对盛花期甘蓝型油菜萝卜质不良系和保持系叶片在色素含量,色素丙酮提取液吸收光谱,干物质含量,类囊体膜蛋白质方面的对比研究表明,不育系叶片的生理生化表现水平在盛花期已接近保持系,其生理生化功能并无缺陷,而仅在幼苗期由于温度的影响没有完全表现出来;不良系叶片和花药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保持系。  相似文献   

17.
羧甲基淀粉糊液透明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用乙醇溶剂法合成取代度为0.8901,透明度为89.2%羧甲基淀粉(CMS)。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原淀粉、CMS的结构及形貌进行表征,并探讨了合成因素对其溶液透明性的影响,得知CMS糊液透明度受取代度及醚化均匀度双重因素影响。淀粉羧甲基化后糊液透明度比原淀粉提高了53.8%,且糊液冻融稳定性、存放稳定性均好于原淀粉。CMS水溶液透明度在碱性环境中变化不大,但随着酸性增大而逐渐下降,且高取代度的耐酸性优于低取代度CMS。最后考察了不同食品添加剂对CMS糊液透明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NaCl、柠檬酸将导致其水溶液透明度降低,而葡萄糖、蔗糖的加入会提高其透明性。  相似文献   

18.
以丙烯酸(AA)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通过原位聚合法,在氧化石墨烯(GO)表面包覆聚丙烯酸(PAA),得到GO-PAA纳米复合物.将GO-PAA纳米复合物分散在聚丙烯腈(PAN)基体中,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得到PAN/GO-PAA静电纺纳米复合纤维膜.利用化学接枝反应在PAN/GO-PAA静电纺纳米复合纤维膜表面接枝超支化聚乙烯亚胺(HPEI),构筑HPEI-g-PAN/GO-PAA静电纺纳米复合纤维膜.研究了HPEI-g-PAN/GO-PAA静电纺纳米复合纤维膜对Au(Ⅲ)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HPEI-g-PAN/GO-PAA静电纺纳米复合纤维膜对Au(Ⅲ)的最大吸附量为1 808.60 mg·g-1,在吸附过程中,部分Au(Ⅲ)被还原为片状和不规则颗粒状的Au单质.在共存离子体系中,HPEI-g-PAN/GO-PAA对Au(Ⅲ)具有较好的吸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杂萘联苯聚醚砜酮膜结构计算机直接试验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杂萘联苯聚醚砜酮/聚乙烯吡咯烷酮/N-甲基吡咯烷酮(PPESK/PVP/NMP)为铸膜液体系,对杂萘联苯聚醚砜酮的膜结构进行了计算机直接试验设计。结果发现采用膜结构参数——趋向海绵膜结构特征分数St,可以对膜结构进行定量化表征和设计。以聚合物浓度和PVP添加剂作为影响因素,通过直接实验设计,分别得到了描述PPESK膜水通量、截留率、膜结构的3个数学模型。这3个数学模型表明,PVP添加剂和聚合物浓度能显著地影响膜的水通量、截留率和结构;随着聚合物和PVP添加剂浓度的增加,膜的水通量显著下降,截留率降低,膜结构逐渐由指状结构变为海绵结构。实验值和模型的预测值吻合得较好,表明采用直接实验可以实现对PPESK超滤膜的膜结构与性能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Winckler B  Forscher P  Mellman I 《Nature》1999,397(6721):698-701
The asymmetric distribution of proteins to distinct domains in the plasma membrane is crucial to the function of many polarized cells. In epithelia, distinct apical and basolateral surfaces are maintained by tight junctions that prevent diffusion of proteins and lipids between the two domains. Polarized neurons maintain axonal and somatodendritic plasma membrane domains without an obvious physical barrier. Indeed, the artificial lipid Dil encounters no diffusion barrier at the presumptive domain boundary, the axon hillock. By measuring the lateral mobility of membrane proteins using optical tweezers, we show here that some membrane proteins exhibit markedly reduced mobility in the initial segment of the axon. Disruption of F-actin and low levels of dimethyl sulphoxide (DMSO) abolish this diffusion barrier and lead to redistribution of membrane markers that had previously been polarized. Immobilization in the initial segment may reflect, at least in part, differential tethering to cytoskeletal components. Therefore, the ability to maintain a polarized distribution of membrane proteins depends on a specialized domain at the initial segment of the axon, which restricts lateral mobility and serves as a new type of diffusion barrier that acts in the absence of cell-cell conta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