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永亮  王建华 《科学通报》2009,54(5):673-673
介质阻挡放电(DBD)是有绝缘介质插入放电空间的一种非平衡态气体放电, 又称无声放电.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在高气压(大气压)下产生低温等离子体, 从而省去了真空装置. 该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臭氧合成、尾气处理、聚合物表面改性、薄膜生长、等离子体显示等诸多领域. 近年来, 人们开始关注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在分析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在介质阻挡放电技术中, 当放电电极两端施加足够高的交流电压时, 电极间的气体会被击穿而形成低温等离子体. 由于介质阻挡放电所产生的高能电子在与周围气体分子的碰撞过程中, 可产生大量的自由基或离子, 这一特点决定了DBD在分析科学领域中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2.
黄本立 《科学通报》1957,2(24):759-759
不久以前我们曾提出过一种光谱分析用的新的双电弧电路(见图1)。实验证明这电路和过去一般的双电弧电路比较,光谱再现性较好,并且还有一个特点,即激发放电的性能可以独立地在很大的范围内(弧光性至电花性)随意改变。但是这电路还有一个缺点,即激发放电回路中的感 L_1不能太小,否则不能工作。例如在我们的工作条件下,当 L_1<30μH时,即使放电隙 G_1小至1mm,激发放电也不能被引  相似文献   

3.
正几百年来,科学家一直试图破解电鳗的奥秘。电鳗实际上是长刀鱼的一种,它们栖息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偏远、浑浊水域,所以很难在自然栖息地观察到它们。电鳗身长可达2.4米,放电高达600伏(足以电倒一匹马)。放电仅几毫秒后,电鳗就能吃到已被麻痹的猎物。电鳗身上有许多发电细胞,它们像电池一样存电和放电。电鳗使用高压电让猎物的肌肉无法动弹,从而捕猎。它们也使用高压电抵挡捕食者,例如鳄鱼。而科学家最近进行的实验室研究还发现,电鳗还通过放电探查猎物所在方位,并诱使猎物离开藏匿地。  相似文献   

4.
家庭急救器     
当家里发生火灾、入室抢劫等情况,往往还来不及电话报警或说全地址就被迫中断,得不到及时救助。若能有一种电子设备,上面设有110、119、120等键,并具有联网功能。在紧急情况下,只要按下相应的键,接受方立即能显示出该家庭的地址和主人情况,从而及时出警。当家里发生火灾、入室抢劫等情况,往往还来不及电话报警或说全地址就被迫中断,得不到及时救助。若能有一种电子设备,上面设有110、119、120等键,并具有联网功能。在紧急情况下,只要按下相应的键,接受方立即能显示出该家庭的地址和主人情况,从而及时出警。(设想者:刘燕山东文登师范2000级计…  相似文献   

5.
李建平 《科学通报》1983,28(2):78-78
Ag-SQS脉冲中子探测器是一种新的能给出实时信息的脉冲中子探测器。文献[1]和[2]中所描述的脉冲中子探测器的基础是G-M放电,所以有死时间长、计数率低等缺点。本工作的基础是用自猝灭流光(SQS)放电来代替G-M放电,所以有明显的优越性。在高能物理  相似文献   

6.
朱俊彪 《科学通报》1995,40(24):2280-2280
虚火花放电是在一种特殊的轴对称结构称为虚火花放电室(Psuedo-Spark Chamber)中发生的高电压(10kV~1MV)、低气压(1~100Pa)的气体放电现象.由在具有共同中心放电通道的空心阴极和平板阳极之间插入单块绝缘盘构成的放电室即所谓单隙虚火花放电室,或者交替插入绝缘盘和中间电极构成所谓多隙虚火花放电室.虚火花放电可产生相当小束径(≤1 mm)、强流密度(>10~6A/cm~2)、低发射度(~15mm·mrad)、可与光阴极产生电子束的  相似文献   

7.
张良生 《科学通报》1985,30(15):1136-1136
为定量地解释“选通多步雪崩室”(Gated Multistep Avalanche Chamber,GMAC)的高计数率击穿现象,作者在文献[2]中假设了一种气体放电机制,据此机制所作的计算与实验结果令人满意地一致。上述机制加以推广有可能解释自淬灭流光(self-Quenching Streamer,SQS)的成因。下面介绍上述机制的推广:  相似文献   

8.
一个真实的故事今年8月2日,公安部发布A级通缉令,悬赏5万元缉拿在逃犯罪嫌疑人白某某。他涉嫌参与一个抢劫、杀人团伙。该团伙自今年7月12日以来,在贵阳、安顺、毕节等地连续实施抢劫、杀人作案6起,杀死9人。白某某,男,17岁。在公安部网站上自2006年1月26日以来公布的25个A级通缉令通缉的犯罪嫌疑人中,他是年龄最小的,是唯一的"90后"。8月4日被警方抓获。  相似文献   

9.
超高频(UHF)局部放电测量法与传统的脉冲电流法不同,它采集的信号是局部放电过程中产生的超高频电磁波.文章简单介绍了局部放电超高频在线监测的原理与装置,通过研究油中纸板沿面放电、油中纸板内部放电、油中悬浮放电、油中气泡放电及油中尖板放电5种典型局放模型的超高频放电信号并提取其谱图特征,对局部放电信号的模式识别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杨宣宗 《科学通报》1994,39(20):1916-1916
CT-6B是一个小型无导电壳铁芯变压器托卡马克,它的等离子体电流由储能电容器组对铁芯变压器的初级绕组放电而形成.一个简单地用储能电容器作加热场电源的托卡马克的一般规律是在放电期间由于储能电容器上的电压不断下降,使等离子体电流无  相似文献   

11.
王殿勋 《科学通报》1994,39(24):2244-2244
已知微波放电(MD)方法是获得瞬变种的常用方法,也广泛地用于HeI紫外光电子能谱(UPS)的研究中.我们用微波放电方法,首次直接从CH_3I获得高浓度、高分辨、低本底的I原子的UPS谱;同时我们也首先从氟里昂化合物微波放电物种的UPS研究中获得一个高分辨、高强度、低本底和低复合产物的Cl原子的UPS谱.显然它们都对这些人类排放物损耗大气臭氧过程所产生的卤氧化物(FO,ClO,BrO和IO)等的了解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2.
等离子体是电离的气体。这是自然界中最广泛存在的一种物质状态。等离子体组成了星球、太阳、放电通道。例如,闪电就是放电。其实,对闪电进行观察之后,我们就可看到等离子体的形成过程。在各种气体放电管中,在喷气发动机的喷口中,在用于研究可控热核反应的“托卡马克”装置中,可以人工地造成等离子  相似文献   

13.
程钰锋  聂万胜  车学科 《科学通报》2012,(23):2164-2170
基于数值方法分析了DBD等离子体对翼型失速特征的改善效果,研究了不同放电频率对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的影响.通过计算发现,采用DBD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能够有效地抑制低雷诺数大攻角下翼型的动态失速特征.静止空气中,等离子体诱导速度随放电频率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振荡频率的变化规律不明显,但在放电频率为无控制时翼型表面涡脱落频率的倍频和不是涡脱落倍频两种情况下,振荡频率分布随放电频率的增大而增大.采用等离子体抑制气动分离后,翼型升阻比随放电频率的增大先增大后趋于平缓,但不同放电频率下翼型气动力大小的变化很小;翼型气动力振荡频率随放电频率的变化较大,变化规律与静止空气中等离子体诱导速度的振荡频率相同.  相似文献   

14.
王龙 《科学通报》1980,25(12):535-535
在托卡马克型实验聚变装置中,高温等离子体的获得需要一个清洁的真空条件.在绝大多数装置中,这一条件通过大量的清洗放电来达到的.放电本身在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中改善了自己.而在短的过程中,譬如说相邻两次放电间是否有影响,则是本文讨论的课题.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CT-6托卡马克装置上,这种清洗放电采取了与正常托卡马克放电不同的低纵场,高重复频率的规范,以增强等离子体和壁的相互作用.在数千次清洗放电后,获得  相似文献   

15.
刘祚周 《科学通报》1983,28(5):309-309
猫海马结构存在痛敏神经元,并可被针刺所调制。与此相对应,还有一种神经元,它们的活动为伤害性刺激所抑制。即对躯体神经施以伤害性刺激时,其放电减少或停止。一、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地区雷暴上方的巨大喷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  冯桂力 《科学通报》2012,(34):3301-3311
巨大喷流(gigantic jet)是发生在雷暴云上方的一类大尺度瞬态放电现象,将雷暴云和电离层直接电连接起来.与发生在雷暴云上方的其他放电现象相比,巨大喷流很难在地面观测到.2010年8月12日晚,在我国大陆地区黄海附近雷暴上方(雷暴中心位于35.6°N,119.8°E)观测到一例巨大喷流放电事件,这是迄今为止观测到的距离赤道最远的发生在夏季雷暴上方的巨大喷流.研究结果表明,观测到的巨大喷流放电顶端约位于地面上方89km.产生巨大喷流的雷暴是一个多单体雷暴,巨大喷流出现在雷暴发展阶段,云顶最低亮温约为73℃,最大回波顶高为17km,45dBZ雷达回波顶高位于12~14km.与已有研究结果巨大喷流产生前后正地闪占主导不同,本文得到在巨大喷流产生前后负地闪占主导,而且负地闪在整个雷暴过程中占主导,表明产生巨大喷流雷暴的雷电活动特征存在多样性.另外,本文观测结果是两个雷暴过程产生了两类不同的放电事件,产生巨大喷流的雷暴仅产生了这次巨大喷流,而另外一次雷暴则只产生了5次红色精灵.这一研究结果丰富了对已有产生巨大喷流的雷暴的认识.此外,由于本文观测到的巨大喷流处在台湾FORMOSAT II卫星搭载的ISUAL(Imager of Sprites and Upper Atmospheric Lightnings)观测设备的有效探测范围(30°S~30°N)之外,因此,本文也是对台湾卫星观测结果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7.
高秀芬 《科学之友》2007,(11A):18-18
雷电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可以导致设备损坏、人员伤亡、建筑物损坏或电气系统故障,严重者还可导致火灾和爆炸,但是有时它还可以扮演医生的角色,治疗疑难杂症。  相似文献   

18.
氯仿至全氯代稠环芳烃的液相电弧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墨电极在惰性气氛中放电,已成功地合成了C_(60)等碳原子簇。Grosser等人将此反应在氰气与氯气氛中进行,获得了一系列“棒状分子”与全氯代芳烃。我们又将这样的放电反应进一步扩展至溶液体系,将产生原子团簇的物理方法与传统的化学合成方法结合起来。最近,我们分析和研究了在液态的氯仿中放电的产物,在其中先后分离出六氯代苯(Ⅰ)、全氯  相似文献   

19.
纳秒脉冲条件下放电物理过程十分复杂,会出现多通道交叠的弥散放电.这种放电通常在较高电场强度下形成,具有较高粒子密度和较大放电体积等特点,成为近年来纳秒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研究中的热点.本文综述了大气压纳秒脉冲弥散放电领域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弥散放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从放电发光和电特性角度分析了放电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最后评述了纳秒脉冲弥散放电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20.
雷电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可以导致设备损坏、人员伤亡、建筑物损坏或电气系统故障,严重者还可导致火灾和爆炸,但是有时它还可以扮演医生的角色,治疗疑难杂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