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不是死板的公式和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要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必须坚持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制定出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因此,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使调查研究成为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这两部书,有两个共同致命之处:一遵从根本没有的“诗无达诂”的谬说。依马列主义原则,事物是可知的,信“诗无达诂”,就是说诗不可知了!二坚持“凡是”,“凡是”就是教条,教条当然也就是违反马列主义原则了!  相似文献   

3.
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马恩、列宁、毛泽东并没有把这一学说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精髓”的高度。这一“精髓”说法在“文革”中是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而衍生出的又一误解。误解给人造成的错觉:中国共产党只是一个善于革命、善于搞阶级斗争的党。新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纵观马克思思想史,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他始终坚持唯物的和辩证的立场观点。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始终坚持把人的问题与客观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律相统一;与社会运动的规律相统一;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一贯的辩证思维逻辑。因此,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学说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贯穿马克思唯物的和辩证的思想主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考虑和认识人的本质问题,这是我们应该坚持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是教条,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马  相似文献   

5.
知识分子形象,是鲁迅小说一个独特的形象系列。而这种独特性,始终表现在他笔下的同类们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伦理教条等种种传统“法则”的抉择和取舍。完全可以说,对于“传统”的不同态度,构成了《呐喊》《彷惶》两集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基本类别。这里有沉溺于传统,进而顽固地维护传统的知识分子,我们看到了从“新党”一直骂到祥林嫂的鲁四,高喊“移风”却为一个女乞丐欲火难忍的四铭先生;有已被传统蛀蚀灵魂、麻醉  相似文献   

6.
卡尔·柯尔施在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首次明确地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作为一个问题提了出来。也分析和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反对哲学?在柯尔施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哲学”,是为了反对资产阶级哲学。但是柯尔施没有能够深刻地说明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也没有真正弄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有位教微生物的老师曾这样劝诱学生们:“把课本当成小说看就不枯燥了!”不过单拿自然科学来说,即便再有趣、再奇妙的科目,想想那一大堆的概念、定理和公式,还有刻板教条的文字,也很难把它们看成小说。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导言”,是该书中最完整、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自然科学发展史的研究来阐明形而上学自然观必然破产,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必然产生这一客观规律的。而在研究自然科学发展史的时候,恩格斯得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即“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自然辩证法》第162页,以下没有注明书名的真码,都是该书的页码)粉碎了那种把自然科学发展看成是个别科学家的偶然发现的唯心史观。但还必须看到,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出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即社会革命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世界知识》2008,(17):66-66
博古、洛甫(即张闻天)、稼祥三个,开头都是所谓“教条宗派”里的人,主张是同样的,都是相信共产国际的,认为共产国际说的都是对的;他们学的是本本,没有实际丁作经验,对中国革命他们都没有实践过。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晚年同他的前半生一样,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著作,强调以严肃科学的态度,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来研究它、发展它。他对历史的“合力论”——社会系统的基本理论以及内在联系,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发挥。从恩格斯“历史合力论”到邓小平的“整体改革论”的一条红线是坚持彻底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指南,而不是当作剪裁各种历史事实的公式。邓小平同恩格斯一样,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社会系统论作出了新探索、新发展、新贡献。学习和研究、继承和发展这一原理。对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培根的《人生论》分析了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人的行为是如何其自身第一性(即天性)、环境、习惯、教育所决定的;人是通过“教条和言语”即通过不断的“以习惯和习俗为表现的实践”而达到自身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则是思想性的历史。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史,我们会发现,当代中国学人正是在主体性自觉与理论自觉中实现了“学术史”的研究范式自觉。在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中,以孙正聿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学人基于现实变革的需要,在“学术史”研究范式的自觉与反省中,在思想解放与解放思想、现实变革与变革现实、理论创新与创新理论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确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在“学术史”方法论自觉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已构成学界的“集体共识”。在新时代,倡导“学术史”研究范式的出场和在场,必将有助于我们在总结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清“来路”、看到“正路”、探索“前路”,从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构建,为继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富有生命力的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13.
运用抽象与具体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来看待当前的哲学改革,则可看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之实践唯物主义的提出,反对者一是将辩证唯物主义提升为并不存在的“一般的”唯物主义,而压抑新近提出的具体存在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二是无视具体形态的各种唯物主义的各自丰富规定性,而用辩证唯物主义取代实践唯物主义。此两种作法违背了抽象与具体这对范畴的辩证关系,从而有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重要基础。我们不能教条地,机械地理解人性,应持“拿来主义”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古今中外的人性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教育管理中去。在实践过程中,应遵循马克思主义人性原则,尤其是要体现民主,公正的精神,处理好人际关系。具体到学生管理层面,则要理解关心学生,精心培育学生。  相似文献   

15.
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特殊而普遍的现象。信仰有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科学认知和广泛认同基础士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易,“进头脑”难,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观是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哲学解释学的“传统”理论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视域融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式,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一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皓 《科技信息》2011,(30):311-31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以看到,人的心理需要是社会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是体育理论研究领域中提出的一个新见解。这种论法是对“劳动产生体育说”,“体育产生多元论”观点的深化。近几年来,对“人和社会的需要产生体育说”,尽管有的同志写了些文章,在个别教材中也加以引进,但并没有引起体育理论界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需要的理论,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一、抓好三个重点第一 ,《讲话》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论述 ,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关于实践是形成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的基础原理的继承和发展 ,而“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体现。因此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中 ,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与进俱进的理论品质。第二 ,在讲授辩证法部分时 ,要深刻领会和认识“三个代表”思想中所倡导的创新精神 ,“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命题 ,是对马克思主义 ,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关…  相似文献   

19.
苏东剧变后,关于“历史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终结”的末世论学说在西方世界盛极一时,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以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在其著作《马克思的幽灵》中率证了在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批判精神仍具有现实性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死亡,从而终结了“马克思主义终结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成果已经构成了一个具有独立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但标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而且标示着马克思主义“当代化”、“时代化”,还标明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本质属性,因而是一个恰当的、具有开放性的、并且能够经受住时代主题变换之考验而不失生命力的学科名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