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三国演义》里有个"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关羽、张飞去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可是诸葛亮正在午睡,三人只好耐心等待。诸葛亮是有意在考验来访者吗?大多数人都这样认为。但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很懂养生,确实在午睡。当时他是"卧龙",当然要"草堂春睡足。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问世几百年来,深受中国人民喜爱。张飞、赵云的英勇胆略,曹操的奸险毒辣,刘备的忠厚仁爱,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关羽的义气,妇孺皆知。我们知道,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任何文艺作品都是文艺家道德观的形象显现,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如果不能为自己确定明确的善与恶的界限,他就不能写作。”《三国演义》颇有名气,这与作品在褒善贬恶所体现的德道观念中,符合中国人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艺术瑰宝,以描写战争为主线,在广阔的背景上,演绎了一幕幕波澜跌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其中刘备、曹操、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三国演义》中充满了经世致用的处事哲理和为人智慧,对一个人的启迪,是渗透在学习、工作、生活和社会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本文遵循艺术的真实性,从《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物形象和处事哲学,从人格魅力和行为艺术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科学就业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李评本的评语是把刘备、诸葛亮和曹操都作为奸雄来看待,显示出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政治家本质的认识比较深刻。重视人心、人才,要真情、诚信;反对扰民害民、嫉贤妒能、假道学,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人性的善恶,人品的高下。李评本对《三国演义》的不同解读在《三国演义》的接受史和晚明的思想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墨洋 《少儿科技》2014,(12):39-3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每当有人背诵《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总能勾起我的"馋虫",让我想要再读一遍《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里描写了许多人物,有多谋、多疑的曹操,有仁义、善良的刘备,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气量狭小的周瑜……  相似文献   

6.
多种自圆其说的主题并存这一现象说明,《三国演义》并不存在一涵盖全书的抽象意旨。《三国演义》实乃在朴素的典型观影响下的以塑造理想人格为旨归的性格化小说。这从曹操、诸葛亮、关羽在小说中分别演绎为奸、智、义的人格化身可以得到印证。这一性格化倾向与民间文学的固有特性有关。罗贯中的成功正在于继承并发展了民间文学的这一传统。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读《三国演义》,心里便生疑问:诸葛亮这一形象可谓神奇,他纵横三国,神机妙算无所不能,小说第57回里,司马徽也曾预言:伏龙、凤雏两人,刘备若得其一,便可安天下。可诸葛亮最终并没能让蜀国问鼎中原。是司马徽欺骗了天下人?是诸葛亮欺骗了天下人?还是罗贯中本人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以三大战役为分界点,把整个故事划为四个板块,而这四个板块的连接则是由小说中的“小人物”来完成的,我们在这里称之为“过渡”人物。这些人物不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那样吸引我们的眼球,但正是他们的存在使得整部小说浑然一体,显示出一种严整而流畅的艺术结构之美,也使读者能充分感受到阅读过程中的乐趣。  相似文献   

9.
文学需要虚构,《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当然也需要虚构。就全书来说,很多人都赞同“七实三虚”的说法,而其对关羽形象的描写却不是“七实三虚”,更不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再现,就关羽一生的主要事迹对照《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可知大部分是虚构的。而这个虚构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取代了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形象,他的影响也不再仅限于文学范围,在宗教、民间崇拜里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本旨在通过《三国演义》中读并不留意的、原本就闪烁不定、扑朔迷离的人物形状、面容、姿态、语言等艺术描写,分门别类地做一番按迹寻踪、探幽索隐的分析,进一步管窥曹操、刘备、孔明等学形象原本深藏、作蓄意掩饰的隐秘心理。  相似文献   

11.
在《三国演义》所塑造的诸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要算是个性鲜明,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一个了。此人知天文、晓地理、雄才大略,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位“一生惟谨慎”的哲人,也曾犯过令人痛惜的失误,在第九十五回和九十六回中所描写的他率部东进中原,由于错用马谡失了街亭,致使东进之举前功尽弃的故事,便是一例。 马谡者,蜀汉之参军也。此人自诩“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而魏之骠骑大将军司马懿却说是“徒有虚名,乃庸才尔”。先帝刘备生前也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  相似文献   

12.
(一)故事背景《失街亭》一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九十六回,描写蜀汉和曹魏之间一次带有关键性的战争——街亭争夺战.这是诸葛亮北伐曹魏中的一次失败的战斗.这次失败的关键,是马谡丧失了战略要地街亭,破坏了整个出征计划.刘备死后,诸葛亮继续奉行安定内部,巩固后方,北伐中原的策略.首先出兵南征,七擒孟获,安定了后方.恰值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睿即位.诸葛亮采用马谡的离间计,使曹睿把“深有谋略”的司马懿“削职回乡”,创造了出师北伐的一个有利条件.于是诸葛亮即刻趁机兵出祁山,企图夺取长安,再图中原.初出祁山,蜀军“累获全胜”,连得陇西三郡,把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具有大智深谋的枭雄,其智突出表现在政治谋略、处世手段和使用人才上。这种智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准确解读文本中刘备形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宽仁长厚”是刘备人物性格的最大特征之一,也是历代读者喜爱这一人物的原因所在。与此同时,刘备在完成这一心历路程中所借助的工具和手段,也是对哭与泪的高超运用。在这一点上,他与曹操有着迥然的不同,在对比中剖析枭雄与奸雄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及起因,可以为准确解读《三国演义》,把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对刘备、圣德仁君、《三国演义》的正统观进行新的探索:一,刘备的思想性格,像三国时代一样矛盾,或者说三国时代的思想矛盾,通过刘备这个艺术形象得到很好的折射;二,罗贯中对刘备的假仁假义、言不由衷行为不乏批判之笔;三,《三国演义》把刘备同其他人物一样放在三国时代那个特定历史环境里进行描写,肯定与否定,无非是追求政仁,歌颂圣德仁君,表露对社会理想的思想原则。  相似文献   

16.
近观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行事中的某些举措颇有些异样的看法,为尊重历史,兹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之有关记载,钩稽考辨,成此短文。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是众多才士中之翘楚。他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带着终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然而他以对刘备父子的竭忠尽智,对蜀汉的建立和建设还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过正如他自己所言“用人不明,恤事多暗”,这虽然有几分谦逊,然而在他的一生行事中却也有事实可征。这里试举两点: 一、对马谡信任太过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online要出资料片了,沿袭《网金》的行销模式,《三国演义online》在正式上市不久之后,马上就有新版的资料片要推出。这次的游戏内容接续在“三公之乱”的后续时期,在当时由于十常侍为祸朝政,导致后来的董卓之乱,进而正式揭起袁绍、曹操、刘备及孙坚等群杰的辉煌时期。  相似文献   

18.
<正>一部《三国演义》,是智与勇的争斗史,更是创新与保守的斗争史。三国时期,大大小小的战争上千次,无论是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还是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无不是出新招用奇兵者胜,照搬兵书因循守旧者亡。诸葛亮的用兵克敌策略更是创新制胜的完美注脚。先看火烧新野。当时诸葛亮出山不久,两天前博望坡一把火烧掉了曹操十万大军。重复用计本是兵家之大忌,翻遍所有兵书战册,无论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恐怕谁也不会想到诸葛亮敢再次用火,然孔明先生就敢不可为而为之,第二把火让曹操四十万军队夺路而逃。  相似文献   

19.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记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时候,曾经提到刘备生前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书上的这一段话是有根据的。陈寿在《三国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演的主要是"义"。其内涵虽十分丰富,但可用心理批评的理论把它分成无意识层次、前意识层次、意识层次。张飞、关羽、刘备三人分别代表了不同层次的"义",敷衍着不同层次的艺术特色,映射着"桃园结义"的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