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有关修辞的美学思想尚未明显地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因此在谈论到庄子的修辞美学思想时往往会涉及到对其哲学的研究 ,在其生动具体的譬喻和寓言故事中 ,体现出了崇尚自然、朴素的修辞之美 ;崇尚虚静的修辞之美。他的修辞美学思想理论对古人甚至今人仍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庄子和济慈都反对人的异化,呼唤自然人性的复归,认为这样才能达到真美的统一、庄子主张“法天贵真”,以真为美;济慈肯定艺术的美,以美为真。庄子主张“坐忘”、“心斋”,济慈提倡“消极的能力”,他们都强调“忘我”,要创造一个超脱世俗利害观念的空明心境,开拓审美心胸。庄子主张“心游”,济慈肯定想象,都是为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这正是一种高度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
庄子和济慈都反对人的异化,呼唤自然人性的复归,认为这样才能达到真美的统一,庄子主张“法天贵真”,以真为美,济慈肯定艺术的美,以美为真,庄子主张“坐忘”,“心斋”,济慈提倡“消极的能力”,他们都强调“忘我”,要创造一个超脱世俗利害观念的空明心境,开拓审美心胸,庄子主张“心游”,济慈肯定想象,都是为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这正是一种高度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4.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5.
《老子》一书,不仅充满朴素的辩证法,而且也有许多审美心理描述,对我国古典美学有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作为“天下根”的“道”的特征是“大美”;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的含蓄美;大美是“清静以为天下正”的阴柔美;大美是“复归于婴儿”的童贞美;大美是“见素抱朴”的自然美。老子的美学思想不是支光片羽,而一个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拟人是一种以人比物的修辞方法。《庄子》不但以人比物,而且以人比理,从而开辟出一片奇异的修辞景观。对《庄子》而言,拟人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言说策略,承载着特殊的修辞功能,可以较好地为庄子言道、传道服务。  相似文献   

7.
孝的美学意蕴随着孝的内涵的变化而变化,孝的内涵又随着主体对孝的理解和践履的变化而变化。孝的起源和归宿都是“道”,孝源于“道”的现“象”,经由孝道合一、分离、复归的发展演进,孝的美学意蕴也呈现为从自然生成的本真之美到人为的世俗美,最终重拾自然本真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8.
老子是我国提出自然美并建立理论系统的第一人,然而将美与自然密切联系统一起来的则是庄子。庄子讲道之化生于自然,既否定神的作用,更反对人为造作,主张“法天贵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可见,“真”是庄子所认为的艺术的  相似文献   

9.
“物化”是我国古代美学独特的范畴,最早发端于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包容关系并把它作为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基本上是先秦时期“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如《达生》篇所说:“灵台者,天之在人中者也。”《庚桑楚》篇郭象注:“灵台,心也。”,意谓人心中包含着天地自然,突出了“天”的自然含义。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认为必须通过“物  相似文献   

10.
庄子和济慈都反对人的异化,呼唤自然人性的复归,认为这样才能达到真美的统一.庄子主张"法天贵真",以真为美;济慈肯定艺术的美,以美为真.庄子主张"坐忘"、"心斋",济慈提倡"消极的能力",他们都强调"忘我",要创造一个超脱世俗利害观念的空明心境,开拓审美心胸.庄子主张"心游",济慈肯定想象,都是为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这正是一种高度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庄子》中的“逍遥”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物物而物于物是道遥之最低层次,物物而不物于物乃可做到相对的道遥,而无待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庄子主张丧我、解悬、无用等养生之道,就是为了达到道遥的人生境界。庄子热忱地爱慕着“道遥”,以逍遥之笔去道说“逍遥”,从而使《庄子》具有了独特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2.
谢灵运山水诗的“清”之美主要与其山水诗中的自然山水景物相对应,呈现为清新、秀丽、雅致、静谧、幽寂等美学特征;“旷”之美主要与谢氏山水诗中的说理部分相对应,且不期然而然地形成了谢氏山水诗独具特色的以“旷达”人生境界为根基的“旷”之诗歌美学风格。呈现为一种并未被前人所认识到的诗歌美学风格,即:“清旷”之美——清新空旷之自然山水环境与具有“旷达”胸襟之诗人主体紧密结合的产物,是物与人结合之后在山水诗中所生发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诗文创作在艺术上具有独特风格和极高的造诣。陶渊明的美学思想是以“率真自然”为基础的,“率真”为其核心,“自然”为其主旨,有选择地继承了老庄崇真尚朴的积极思想,他的诗歌寓神奇于平淡,寓丰韵于质朴,并不乏悲壮激烈、慷慨高昂之作。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上.庄子既是一位具有惊人思辩力的哲学家.又是一位具有“恢谲怪”艺术风格的艺术家,更由于庄子哲学的审美性,使他虽没有专门论美却成为美学大家,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其美学追求成为滋养中国文学艺术不竭的审美源泉。  相似文献   

15.
今天讲的题目是“生物是物、生物有理”,说一点“活物”的物理。“物理”这两个字来自庄子。我非常喜欢庄子的这段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做物理的人是圣人,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把火自然的美弄清楚,达万物之理。  相似文献   

16.
昔人论《古诗十九首》,以钟嵘“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最有代表性。这是《古诗十九首》对乱世中失意伤时与相思离别作深刻而形象传递的结果,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是高度典型的艺术形象表达的真情美。它多直接抒情,又能托物寄意,质而不俚,直中见文,以其自然美成为“五言之冠冕”。它不着力于字、句琢炼,而以结构的完整性、连贯性和意境的浑融,表现出特有的整体美,被称道为“天衣无缝”,“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尽管其颓废的思想和享乐主义对后世产生过消极影响,但对于我国诗歌美学的积极作用是不可置疑的  相似文献   

17.
方东美的美学方法和他所回答的种种问题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他是从人文途径建构了一个"既超越又内在"形上学方法,并以此反对西方二元对峙的方法.他的美学和哲学是浑为一体的,是步了"天人合一"的理路.他把人、自然、宇宙的统一看作是生命情调以美学化方式的一种渲泄.方东美美学的方法还可以称作是"全体的直透"法.由于把宇宙、人皆看作是有生命的"情理集团",他对美的解释是庄子所谓的"大美",是"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同时,他主张这个天地之美寄于生命,形于创造.总之,方东美的美学思想既承续了中国传统体用不二的路数,又借鉴了西方柏格森、怀特海许多有益的因子,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当代中国美学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19.
东阳木雕传统图像的文化底蕴 东阳木雕自古至今千秋史,口碑中外数百年,溯源至唐代,鼎盛于明清,发展于现代,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文化传承特色鲜明. 东阳木雕绵延千年而愈为繁盛,除了它具有实用价值与工艺价值,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文化价值,它的图像造型体现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载着传统人文精神的东阳木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瑰宝.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死亡观集中体现在生命相对论,自然本体论和精神超越论三个层面。其美学思想是在人向自然生成的动态过程中,以“道”和“德”两个美学范畴为基础,借助精神外在和内在无限超越的双向统一,建构超越时空有限性的美学死亡观,使死亡的忧惧感化为精神的至乐感,回归“道”体的本原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