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界定“艺术语言”、“意象”,解释“立象以尽意”的含义,论证“立象以尽意”是艺术语言的本体;艺术语言的创造过程是“立象以尽意”的过程,艺术语言的审美过程是析象悟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诗歌意象具有具体感性的特点,意象赋予诗不具形的思想感情以生动、感性、美丽的形象;意象立意高远形成思想的穿透力,透过现象直达本质来震撼读者。意象仅仅是诗的构件,而意境则是整首诗、整个意象系统的建筑物。因此,作为诗歌整体的意境在时间和空间上要突破意象,以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相似文献   

3.
形象、意象、意境是文艺作品的三种创作方法或形态.<诗经·秦风·蒹葭>运用了意象与意境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人们对该诗的含义有种种不同理解,缘于诗的意象--伊人有着丰富的内涵.诗有意识的朦胧的环境景物描写构成了朦胧含蓄的意境.意象与意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4.
形象、意象、意境是文艺作品的三种创作方法或形态。《诗经·秦风·蒹葭》运用了意象与意境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人们对该诗的含义有种种不同理解,缘于诗的意象--伊人有着丰富的内涵。诗有意识的朦胧的环境景物描写构成了朦胧含蓄的意境。意象与意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论意象与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欣赏与评论中常用的两个术语,在教学实践中,也是多数人易混淆的两个词汇。本文尝试就这二者的关系作一粗浅的议论。意象与意境有相同之处,但意境较之于意象,不易体悟,范围更大,是意象的组合与升华。  相似文献   

6.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美学范畴。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象。中国新诗作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异质文化,在呈现纷繁意象的同时,缺失了古典诗歌天人合一的意境美。朦胧诗在将意象化语体进行到底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反意境化倾向,但艺术上的反意境并不能阻止他们心灵上对意境的深深缅怀。  相似文献   

7.
徐霞 《科技信息》2008,(19):296-296
古诗词意境的把握需要一个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把握古诗歌的意境可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展开联想、再造想像、揣摩意象、捕捉诗眼、把握作者人格、探究用典、体会修辞等。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常常不做明确的区分,随意使用,给我们的学术研究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障碍。从历史流变的角度对意象、意境的概念做深入的辨析,把意境说和西方美学中的意味说做一个比较,二者有相通与不同。  相似文献   

9.
范迪安 《世界知识》2014,(13):1-1,F0002
陈孟昕长期勤奋的笔耕,练就了极为熟练的笔下功夫,例如他的速写就取材十分广阔,并且造型精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意象他,如高楼、明月、芳草等。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是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黄昏是诗人们借景生情的重要媒介,其内蕴丰富,并丰富了我国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纵观我国古诗词,诗人们总是运用黄昏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在我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主要蕴含三类情感,即男女间的相思、游子们的思乡以及文人墨客的迟暮之叹。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与思想,互为依存又互为悖论。一方面,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没有语言,思想无以延伸;另一方面,语言又常常被描述为“思想的牢笼”。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等,均是对语言的传递与描述能力的局限的一种感慨。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无疑是一种方式别致的言说,这种言说与其承载的思想必然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诗歌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意境的创造,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追求。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为中心的“现代派”诗歌,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诗艺,以中国艺术传统固有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为基础,在现代新诗中重构东方式现代诗的意境。首先表现为对意象的注重。运用感性形象烘托暗示人类心灵情思,摈弃架空的理想抒情。在意象选择上表现出浓郁的古典特色,创造了不言情而情自无已的诗歌境界;同时在意境构建中承继传统意境创造中的悟觉思维:以象为基础、情为中介、理趣为归宿。达到“诗情智化”,是对古典诗歌精髓继承中的现代性超越。  相似文献   

15.
反意境说与反意象说以反传统美学的意境和意象理论的面目,分别伴随着朦胧诗与新生代诗登场,前者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后者追问个体的意义。由意象、意境、反意境、反意象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到审美观念随时代变化,当代中国形成了以大众审美观念为主流,多元审美观念并存在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词人。他的词是南宋时代爱国志士高尚情操的历史记录 ,辛词所启动的时代主题及其思维指向 ,均与宋代的国运与中国文人的精神形态息息相关。辛词意境的创造 ,意象的造用和独特的抒情 ,不仅是辛弃疾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也是对当时及后代文学影响最深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意境美的探析是在美学的范畴中基于漏窗艺术形式而进行的,以“象”为切入点,由先秦“尚象”传统中对“象”的理论论述为起点,梳理“象”从先秦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转变的系统性理解。运用“立象尽意”“观物取象”“象外之意”到“取之象外”命题的提出,阐述“象”与“意”、“罔”与“境”之间的内在逻辑性,结合漏窗艺术的设计规划,研究发掘在审美观照中“象”“意”“境”三者对“意境美”生成的理论基础,最终生成关于“意境美”的内在性理论途径是“意之所随者”之地的阐述;“意想”景物叠加产生审美模糊上升到意境美的途径而空间场域中物象之间组合形成一种内在相关的空间化,从而形成漏窗艺术的意境审美境域,从而形成漏窗艺术的意境审美。  相似文献   

18.
《离骚》达到“化境”:主体、客体和艺术形式三者水乳交融,最能传达屈原的真体验;《离骚》的“香草美人”意象并非简单的象征,“香草美人”和其它意象构成意境,传达出正在出演悲剧的大志士的真体验;《离骚》役使神祇灵物的幻想,并非由“浪漫主义手法”炮制,而正是屈原真体验的本身。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中艺术语言与设计语言的表达的分析与比较,探讨两种语言有机结合的具体方法,提出结合的重要性,为素描教学注入专业设计理念和新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异质文化间进行翻译活动时,译者应通过语义和结构的微观变化体现语用宏观意义的构想,对语言所指意义灵活地操纵和对文化意象精准阐释,多维度、创造性地拓展其语言发挥作用的空间,破解不同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语言结构,实现异域文化意象在译入语文本中新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