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在九十年代,同样写了性描写,具有同样轰动效应的《废都》与《白鹿原》,却有着不同的创作心态。有“文曲星”之称的贾平凹由于个人创作思想的变化和自身生活境遇的影响,以颓废的心态创作了颓废的《废都》;而一直默默无闻的陈忠实,却凭二十七年的创作积累,以及对完成大命题长篇的强烈使命感,在知天命之年完成了关于民族心灵的秘史─—《白鹿原》。  相似文献   

2.
《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商州》等作品,表明了贾平凹对他的创作母题的新认识、新开拓。作家用不同于以往的手法,从自然、社会、人生三个角度,描绘了具有鲜明主体意念的商州艺术世界,创作了独特的寻根文学。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贾平凹的几部长篇小说来分析他的创作风格的演变,作一个简单的陈述。贾平凹从第一部长篇《商州》到长篇《怀念狼》,逐步体现出由写实到“以实写虚”的转变。这一变化是由作家自己的文化底蕴的积累和文字驾驭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完成的,本文着重分析了《浮躁》《高老庄》《怀念狼》三部作品,从中看出贾平凹创作风格转变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诗经》诗学是《诗经》学的组成部分,也是《诗经》研究的薄弱环节,清初学者姚际恒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从创作诗学、修辞诗学、阐释诗学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见姚氏的开拓之功。  相似文献   

5.
从《文心雕龙》一书的总体布局来看,刘勰是有意识地将创作过程分为准备阶段、构思阶段、传达阶段三个阶段,并依序在相应阶段提出相应要求,指出相应方法,以指导写作者最终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创作方法论旨在统摄刘勰对创作过程提出的要求、指出的方法,以期勾连《文心雕龙》的主体内容,并进而更宏观、深入地探讨刘勰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乡土作家贾平凹的价值取向显得无所适从,一方面在他的意识中有对传统化的深深恋也有对落后、保守的不满,另一方面有对现代化的勃勃生机的向往也有对现代化带来的负面价值的不安,两日益明显的矛盾所构成的精神危机使贾平凹陷入无法选择的困惑之中。这种困惑无异影响了贾平凹的创作,对于他的阐释,本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焦虑和冷漠。贾平凹孤独内向的性格是其焦虑感的根源。贾平凹的冷漠是与现实保持情感距离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g 小调第一叙事曲》是肖邦四部叙事钢琴曲中的代表作,也是肖邦的钢琴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表现。在《g 小调第一叙事曲》的创作过程中,肖邦并没有沿用传统奏鸣曲式的创作方式,而是将变奏与奏鸣、回旋进行了高度融合,在曲式结构上创造了自由性特征,对后人研究叙事钢琴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与文化嬗变产生过较大影响,在文学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金瓶梅》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引起国外汉学家的注意。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金瓶梅》删节本,齐鲁书社出版的《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删节本,香港星海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金瓶梅词话》全校本,都促进了《金瓶梅》研究的深入发展。《金瓶梅》的版本,大体上可分为两个系统,三种类型。一是词话本系统,即《新刻金瓶梅词话》现存三部完整刻本及一部23回残本(北京图…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的《高兴》以细密连绵的笔触,聚焦于主人公进城后丰富、驳杂的内心世界,逼真地描绘了主人公入城后身份焦虑的现实,揭示了主人公远离故土后灵魂漂泊的精神状态,这也是作品对进城题材创作新的贡献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从史书材料、五言诗在汉代创作情况、对锺嵘和刘勰相关观点的辨析、与《古诗十九首》比较等六方面对《文选》所收李陵诗逐一考证,可以得出结论,《文选》所收三首“李陵诗”应当是李陵作。  相似文献   

11.
《樵史通俗演义》是清初一部颇具影响的时事小说。它不仅对当时的史书产生重要影响,还对昆曲的经典之作《桃花扇》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桃花扇》在改编《樵史通俗演义》中弘光朝事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增删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二是添加了小说中没有的侯方域因素,三是强化了小说中的人物冲突。  相似文献   

12.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他取材于历史,用旧事写新意,探索人性中的利己主义,鲁迅在芥川龙之介的影响下开始了历史小说的创作,《奔月》非常具有代表性。以《鼻子》和《奔月》为中心,从人物形象塑造、体现的社会性与哲理性、艺术手法的异同三个方面比较鲁迅和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之间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13.
《西游补》是晚明文人董说创作的一部通俗小说,但长期以来它的独特价值和特殊地位一直不为人们所重视。本文力图从作家创作宗旨、思想倾向、作品取材、作品结构等方面,通过对《西游补》与《金瓶梅》、《红楼梦》的对比,论征《西游补》是我国古代文人独创长篇通俗小说的发初之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学术界一些学者否定郭沫若历史剧《蔡文姬》中曹操形象塑造提出辩驳,认为在历史剧创作中应予作者以更大的空间和自由,从而提出历史剧创作的三个原则-独创性,假定性和当代性。  相似文献   

15.
端木蕻良对《红楼梦》艺术的反复品味研究,成为他1940年代桂林时期小说创作的重要艺术资源。细察此期小说文本,至少有三个方面体现出《红楼梦》对其创作的深刻影响。一是塑造了以"宝玉"为原型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二是在"真情主义"、幻灭主题的表达上呈现出鲜明的《红楼梦》式的悲剧结构和精神;三是在艺术上,神话和暗喻结构的运用、叠印手法和具体意象等方面都与《红楼梦》暗通款曲。1940年代端木蕻良桂林时期的创作可以看出《红楼梦》对后世创作的影响是开放的,多元的。  相似文献   

16.
《牧人笔记》是张承志的早期创作,分析它不仅有助于梳理张承志的创作轨迹,而且为研究张承志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参照。本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独特的创作视角——牧羊人和外来人;清丽自然的美学风格;贯穿全篇的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志怪体文言小说的典范作品,其中的短篇小说多具有寓言化写作特点,对中国新时期寓言化小说创作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在此,以《画皮》为例,从寓言化的内涵、形成和典型意义三个方面,分析《聊斋志异》的寓言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著名长篇小说,小说中能够找到多处《圣经》的影子及相应的原型。本文从主题、情节模式和意象三个方面探讨这部作品中的《圣经》原型,揭示《圣经》对哈代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项羽本纪》是《史记》一百三十篇中的最上乘之作,它代表了《史记》创作艺术的最高成就。本文从《项羽本纪》塑造项羽英雄形象的层面展开,分析、概括出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叙述的三方面特色:据实而叙;详略有致;方法多变。  相似文献   

20.
谢阁兰把中国看成一个独立的,外在于西方文化系统的又一文化系统,一个值得探究的系统,中国正是他可以求索理念与未知的精神家园。他的小说《勒内·莱斯》反映了他对中国皇家的神秘感,他创作的碑体诗《古今碑录》从形式到内容都汲取了中国文化丰富的滋养,构造了一个他自己的内在世界。他的游记《砖与瓦》本着接纳异质文化的态度,寻求中国的幻象,反映了他从真实走向想象的美学追求。《出征》记叙了他的“内心旅程”,他的形而上的思考深深浸润着中国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