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转杯纺纱过程中断头的主要部位在成纱形成过程的一段,此段捻度小、强力低.如果为了扩大转杯纱的应用范围以及改善转杯纱的有关性能,纺制低捻度转杯纱,则断头率进一步提高,生头成功率进一步降低.这里研究在转杯纺加捻区中加装阻扭件后,讨论分析加捻区中纺纱张力的变化,进而构成阻扭件产生的阻扭矩以及形成阻扭件前后区域捻度分布的变化并建立捻度分布模型.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加装阻扭件后,成纱捻度不变,但提高了自由端成纱形成过程一段的捻度,这对降低断头率、提高生头成功率有利. 相似文献
2.
系统地对普梳和精梳转杯纱、普梳和精梳环锭纱等4种纱线及其相应针织物的各种性能,尤其是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测试分析,并对其中某些性能的差异显著性作出分析检验。 相似文献
3.
选取30种纯棉普梳熟条,分别生产58.3tex和18.22tex转杯纱,再用多种数学方法分析熟条HVI测试性能与转杯纱强力之间的关系。结论对实际生产中的配棉、熟条生产工艺的优化以及成纱质量控制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转杯纺纱过程中捻度分布、张力分布以及断头率的测定分析.通过测定、分析与讨论,得出低捻转杯纺纱过程中,断头率急剧增加,接头成功率大大减少,同时断头的部位大部分发生在纺纱转杯至引纱管区域.因此增加转杯至引纱管区域的捻度,提高该纱段的成纱强力是低捻转杯纺纱的主要关键.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阻捻器阻捻机理,建立了可衡量转杯纺纱阻捻器阻捻效果大小的任意曲面阻捻器阻捻系数的理论模型,并对圆柱面阻捻器阻捻系数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出纺纱工艺参数以及安装参数对阻捻系数大小均有一定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转杯纺纱与环锭纺纱的毛羽进行了测定与比较。并对其毛羽的产生与成纱机理的关系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用缠绕纤维角度分布、松紧度、稀密度、重量百分率等,作为缠绕纤维结构模式的特征量;并通过对不同工艺参数生产的转杯纱,进行缠绕纤维和成纱强力的测试与分析。最后得出不同工艺参数与缠绕纤维结构模式特征量的关系,及其对成纱强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用灰色关联分析影响转杯纺纱品质指标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棉纤维的 H V I指标,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指出在棉纤维的各项 H V I指标中,纤维强力是与转杯纱的品质指标密切相关的,用高强力、低马克隆值的原棉可以获得高品质指标的转杯纱。 相似文献
9.
本文导得纺纱杯内纱条曲线形状和张力的方程;利用这些方程可以比较可靠地求得纺纱杯内的纱条张力,解决杯内纱条张力不易测定的困难。根据这些方程作图,就可从这些图中简捷地求得杯内纱条的重要参数,用来计算纱条张力。另外,本文对正反向剥取形式也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功能原理的方法分析转杯纺的杯内自由纱段,对该纱段剥离点张力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影响剥离点张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详细分析了转杯内纱线的受力情况,得出了求解纱线曲线形状和纱线张力的有效方法,求得纱段离开假捻盘表面进入出纱管时的分离点轨迹方程,并且指出:在纱线一周回转运动中,由于分离点不同,导致其切向角不同,进而影响到纱线曲线形状和纱线张力也跟着有所变化,但变化一般不大,故可把纱线运动看作为近似稳定来进行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12.
13.
从转杯纺的凝聚和并合机理出发,对转杯竹节纱的竹节参数进行研究,得到了竹节纱竹节段线密度分布的规律和竹节长度值,并得到了竹节长度与粗节倍数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4.
转杯纺自由纱段形态对其捻度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自由纱段的运动及受力分析,对自由纱段形态以及纺纱工艺参数对自由纱段捻度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因自由纱段在杯内成弯曲形状,从而使得自由纱段捻度自假捻盘入口处向剥离点处不断减少,真至剥离点处纱条捻度甚至降到只有设计捻度的40%-80%。为了保证凝聚槽内一定的捻度传递长度,则须适当提高设计捻度,这就揭示了转杯纱设计捻度高于环锭纱的一个主要原因。高速细支时的剥离点纱条捻度相对于低速粗支而言要高,说明只要一些纺纱工艺参数如转杯直径、转杯速度、假捻盘规格等配合得当,转杯纺也可高速稳定地纺制细支纱。 相似文献
15.
转杯纺纺制竹节纱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转杯纺纺制竹节纱的三种主要方案,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相应的比较,通过实际试纺16s竹节纱阐述了转杯纺纺制竹节纺的工艺流程、AUTOCORO-288转杯纺纱机纺制竹节纱的机构改造及参数设定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为了从理论上分析集聚纺纱线较环锭纺纱线强力提高的原因,基于两种纱线的结构差异,如纤维的转移、纤维的堆积密度、纱线的直径等,建立了一个纱线结构计算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纤维伸长率分布、纤维堆积密度及纱线直径对纱线强力的影响,合理解释了集聚纺纱线强力上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Many practices of the rotor spinning show that the false twist effect of the navel is much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 of the one point based friction model. Both ends of the yarn's twist and torque changes were analyzed under the static effect of the navel, and then established yarn twist ratio on both ends. It verified its correctness through simulation experiment by designing the experimental device, and analyzed the effect of navers radius on twist ratio.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