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鲜奶、玉米为主要原料,以白砂糖和脱脂乳粉为辅料,经巴氏杀菌后加入发酵剂发酵制作玉米乳酸奶。研究中以玉米汁添加量、发酵剂接种量、白砂糖添加量、发酵时间为单因素变量,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参数选择范围;再进行正交试验,以感官品质为指标,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玉米汁添加量为35%、发酵剂接种量为5%、白砂糖添加量为8%、发酵时间为6 h时,制得的玉米乳酸奶口感最佳;与普通酸奶的风味进行对比,玉米乳酸奶具有独特的玉米清香,口感细腻,符合大众口味。  相似文献   

2.
听完玉米僧对“甜味”来源的讲角,徒儿们对某些来历不明的甜味深恶痛绝的同时,又对真正的糖——白砂糖产生了相当深厚的兴趣。于是,在大空的央求下,玉米僧决定带大伙儿去“造甜工厂”转一圈。 小贴士:白砂糖X档案 白砂糖是用甘蔗或甜菜等植物加工而成的,主要成分是蔗糖。它除了能做成甜食被我们吃掉外,还是重要的调味品,可以增加菜肴的甜味、鲜味和色泽。  相似文献   

3.
选择玉米汁添加比例、白砂糖添加量、发酵时间、发酵剂添加量这四个影响玉米酸奶品质的主要因素,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进行优化,获得最佳玉米酸奶生产工艺:玉米汁添加量45%、白砂糖添加量2.8%、发酵剂添加量0.25%、发酵时间7 h,恒温培养箱在42℃下培养后4℃下进行后熟。开发出的酸奶口感风味较好,同时融入了玉米原料,提升了酸奶的营养价值,此项研究结果为玉米酸奶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砂糖,在国内外市场的价格不断上扬,为了顺应市场增加经济收入,近阶段在各地出现一股用“玉米制砂糖”的加工热潮,尤以农村为甚,而致使无数无知者大上其当,且坑害了广大消费者。 事实上,玉米谷物难于加工制取砂糖。因砂糖的化学成分是蔗糖,根据其纯度不同分为白砂糖及红砂糖(赤砂糖)。主要从甘蔗或从甜菜中榨取精制而成。蔗糖为单斜晶系的结晶体,国际GB—317—84中规定,白砂糖中的蔗糖含量必须在99.45%以上方可作合格商品。从分子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目前阶段,世界上生产的燃料乙醇大部分是以甘蔗、玉米和薯干等为原料.巴西主要以甘蔗为原料,每年生产约40亿加仑燃料乙醇.美国主要以玉米为原料,生产能力为19亿加仑/年,其最高生产能力预计可达40亿~50亿加仑/年.……  相似文献   

6.
根据食品安全HACCP管理系统的原理,结合亚硫酸法生产白砂糖的工艺流程,分析亚硫酸法白砂糖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确立相应的HACCP关键控制点及判断依据,建立可操作的HACCP监控措施和纠偏措施,以及亚硫酸法白砂糖生产HACCP文件和记录,以规范白砂糖的生产管理,提高白砂糖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以脊腹褐虾虾仁为原料,以感官评定为判断标准,通过调味配方单因素与优化实验,确定了影响脊腹褐虾虾仁品质的四个因素的影响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白砂糖添加量料酒添加量味精添加量生抽添加量;对脊腹褐虾感官评定影响最大的是白砂糖添加量,最佳调味配方为:白砂糖的添加量为8%,料酒的添加量为6%,生抽的添加量为1.5%,味精的添加量为0.3%。在此条件下,脊腹褐虾虾仁产品富有弹性,感官评分达到139分。为使脊腹褐虾虾仁产品获得更好的品质,通过生产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确定了在脊腹褐虾虾仁生产过程中的腌制时间为15 min、蒸煮时间为3 min、干燥时间为60 min(60℃条件下)、杀菌时间为15 min(115℃条件下),在此条件下生产的虾仁产品经检测细菌总数小于1 000 CFU/g,大肠菌群小于10 MPN/100 g,致病菌未检出,且感官评分达到138分,产品在常温条件下保藏时间达到6个月以上。该研究成果为开发风味独特的脊腹褐虾方便调理食品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通过探索复配魔芋胶的凝胶特性,寻找最佳的复配魔芋胶,以解决果冻生产中的诸多问题,然后在此试验基础上,以复配胶、红枣汁为主料,辅以白砂糖、氯化钾、柠檬酸等研制出适合发展需要的营养保健型的魔芋红枣果冻。我国近年来有关魔芋果冻的研究较多。  相似文献   

9.
以红柚为主要原料研究红柚汁果冻.以感官评价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结合模糊数学评价法探究复合胶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红柚汁添加量、柠檬酸添加量及生产工艺对红柚汁果冻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胶添加量1.2%(卡拉胶:魔芋胶=6:4),白砂糖添加量25%,红柚汁添加量20%,柠檬酸添加量0.25%,在此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0.
于娟  别荣华  李伟 《科技资讯》2012,(17):93-93
在设计和安装甲醇系统的过程中通过使用先进的节能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的节能减排,还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实例对甲醇生产中节能技术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玉米叶斑病是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锈病、灰斑病的统称,是永德县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近几年在我县爆发流行,给玉米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为寻找有效的防治药剂,提高防治效果,确保玉米生产安全,2007年我县在常年病害重发生区的大雪山乡蚂蟥箐村开展了爱苗防治玉米叶斑病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2.
丁淼 《科技信息》2012,(30):484-485
干旱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逆境因子,对玉米的生长及产量影响最大。通过干旱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在运用传统抗旱措施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可以尽量减少干旱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玉米抗旱的研究状况,探讨了生物技术、分子标记辅助改良、基因工程、基因组研究等技术改良玉米抗旱性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抗旱措施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SPSS软件在农作物水分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农作物水分生产率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是可控的,有些因素是不可控的.以临泽绿洲主要农作物玉米生产为例,运用SPSS软件对玉米水分生产率影响因素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玉米水分生产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地膜使用量、化肥施用量、生产用种子、劳动力投入、农药施用量5个可控因素;≥10℃积温、生长期降水量2个不可控因素.说明在干旱区绿洲水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合理高效配置农业生产过程中可控因素的投入,是提高农作物水分生产率的主要对策.同时农作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气候条件来保证,改善干旱区绿洲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有机锌硒的麦芽富集方法, 以富锌硒麦芽为强化剂生产膨化玉米粉的配方和工艺过程。富硒麦芽生产的最佳条件: 亚硒酸钠溶液浸种浓度200ppm 、温度24 ℃~25 ℃、时间6h ~7h。麦芽中有机硒含量60ppm 以上。富锌麦芽生产方法基本一样。有机锌转化率高达905 。有机锌硒膨化玉米粉最佳配方: 玉米12kg、白砂糖01kg 、富锌麦芽汁859ml、富硒麦芽汁67ml。产品色泽浅黄, 口感细腻,玉米风味浓郁。每100g 产品中含有机锌4mg~5mg , 有机硒14μg ~15μg , 实为老少皆宜产品。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为目标,从新产品开发、新工艺的产生,经过技术的获取、工程比和商业化的生产,到投放市场整个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从微观上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是指运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通过开发研究的物化,创造出可以直接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大豆玉米超高产栽培法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双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传统的65公分或70公分垄作玉米,两垄变一垄,垄距为130公分,垄上种双行,大行距90公分,小行距40公分。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较一般种植技术亩产平均增加160—500公斤,同时降低玉米含水量4-5个百分点,提高了玉米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九寨沟县1985~2003年连续19年玉米粘虫发生及测报结果的分析,总结出该县玉米粘虫发生规律及影响玉米粘虫发生的主要因素,摸索出一套粘虫发生程度的预测指标,并用于生产,在玉米粘虫大发生年,能提前做好技术上和物资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大豆玉米超高产栽培法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双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传统的65cm或70cm垄作玉米,两垄变一垄,垄距为130cm,垄上种双行,大行距90cm,小行距40cm。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较一般种植技术亩产平均增加160—500kg,同时降低玉米含水量4—5个百分点,提高了玉米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大豆玉米超高产栽培法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双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传统的65cm或70cm垄作玉米,两垄变一垄,垄距为130cm,垄上种双行,大行距90cm,小行距40cm。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较一般种植技术亩产平均增加160—500kg,同时降低玉米含水量4~5个百分点,提高了玉米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大豆玉米超高产栽培法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双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传统的65公分或70公分垄作玉米,两垄变一垄,垄距为130公分,垄上种双行,大行距90公分,小行距40公分。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较一般种植技术亩产平均增加160—500公斤,同时降低玉米含水量4—5个百分点,提高了玉米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