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鲁迅虽然没有阅读过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但他在小说中对主人公内在灵魂复杂性的挖掘,对主人公独立意识的强调以及叙述视角和叙述形式的变化都印证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试图从作者与作品、读者的对话,两种意识的对话,故事之间的对话,悲喜剧的对话,作者与自我体验的对话等几个方面阐述鲁迅小说中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鲁迅把最深沉的爱献给了农民。而愈到后来,知识分子的命运愈引起鲁迅的关切,《呐喊》、《彷徨》中,以知识分子作为主体意象的小说几乎占了五分之三。鲁迅从时代宏阔的高度上俯视“五四”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和多样心态,并塑造了一个基本排列有序的艺术形象的系列。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九种形态和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3.
王晓初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18(1):29-32
鲁迅的《呐喊》《彷徨》以多样化的叙述视角,富有张力的结构体式,悲喜剧复杂交织的美学精神,深沉峻厚的文体风格和融合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开创了中国小说的新阶段,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鲁迅曾经说过:"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基于这样的启蒙立场,鲁迅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引发人们对国民性的深刻思考.本文力求从对<呐喊>与<彷徨>里的女性角色分析这一角度来探讨鲁迅是如何借用女性形象作为批判国民劣根性的载体,来表现小说深刻的思想主题的. 相似文献
5.
在《呐喊》《彷徨》中,"鲁镇"、"未庄"、"S城"是以鲁迅的故乡绍兴为原型建构起来的一个充满浓郁的浙东水乡色彩的文学世界。鲁迅一方面揭示了闰土、阿Q、祥林嫂等越地底层农民在沉重的封建压迫下形成的精神病态,另一方面也力图去发掘他们追求解放的精神力量,从而开启与贯通了我们民族走向解放与新生的可能。由狂人、疯子、魏连殳等组成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狂人"形象谱系凸显了越地异端知识分子谱系的镜像。他们争取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冲动延续了越地异端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同时又贯通了与底层民众的精神联系。他们致力于整个民族的觉醒与解放的愿望使他们在绝望中抗战而更加坚韧顽强。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呐喊》《彷徨》渗透着深沉的人生悲凉和孤寂的况味。其悲既是一种情,也是一种理;既有困顿的人生失意之悲,又有死亡人物的悉苦之悲;既有庸众之悲,又有孤独之悲;悲剧方式将人物,环境等泻染得阴冷而可怖,道出腐配的封建化对于奴性人格及虚伪的相生相依的影响,同时在小说里,鲁迅无意间还流露出其天才式的悲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五个方面解读关于“意象叙事”在鲁迅小说文本中的运用,试图探求中国叙事言说背景下的鲁迅叙 事方略,在其小说文本中如何体现意象的双构或多构性,从而寻找到了以意象为中介,那种作者或隐含作者,与读 者或隐含读者间的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8.
张晓黎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0(1):28-31
有感于时下文坛写作者"灵魂出场写作"造成的作品失重现象,而更加缅怀鲁迅的"灵魂写作"。本文从鲁迅"灵魂写作"的含义、对象、态度、目的及相关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实验式的分析阐释,以期对希望真诚写作的朋友有一个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周铭文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29(2):25-27
鲁迅的《野草》以浓郁的象征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奇异的意象。在这些意象中记录着鲁迅心灵的奥秘,折射着他丰富的情感体验。无论是落尽了叶子的枣树,还是那彷徨于无地的影,都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蕴含着鲁迅生命中所体验到的寂寞感、虚无感以及荒诞感等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对<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中主人公在思维中出现的逻辑混乱、矛盾和错误的分析,指出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善于运用人物自身在言行和思想上的逻辑错误与逻辑矛盾来揭示人物思维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善于把小说人物置身于充满矛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中,揭示造成人物性格的社会根源,从而试图说明抽象思维在文学创造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鲁迅小说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在他的笔下,人与人的“隔膜”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其包括先驱者与群众之间。先驱者之间,民众之间,男女两性之间的隔膜。鲁迅小说不仅从历史、现实以及人们的心理上探寻了造成隔膜的复杂原因.而且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展望了消除隔膜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4.
胡六月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25(3):32-37
在方言翻译研究中,很多学者认为方言主要用于确立地理背景和反映人物社会地位。文章尝试以鲁迅作品中的绍兴方言英译为例,考察另外两种常常为人们忽视的方言使用情况,即精心锤炼的方言表达方式和无意识流露的方言词汇。笔者认为前者是作家精心推敲有意为之,是作家文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方言含义微妙丰富,在翻译时既要考虑语义,更应重视语体,保留原语的生动形象性;后者是作家成长背景使然,亦属无心之举,既然无法做到完全对译,不如退而求其次,用译者序言或加注解释说明,让读者明白其中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一部分具有抒情风格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诗化小说的源头,废名沿着这种独特的小说体式,用诗意的笔,抒写古朴东方的人性美、人情美。鲁迅和废名都是具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他们以诗人的情感,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表达出了个人对乡土中国的诗性情感和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惊文坛。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等叙事学角度来看,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汇中鲁迅小说的叙事模式是接受新知与转化传统并重的。 相似文献
17.
18.
情绪自我:情绪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单纯把情绪分为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可能存在不足,情绪结构是一个多层面的系统,情绪不仅与产生的情境有关,而且与自我建构有关.文章从情绪与情境的关系出发,简要介绍了情绪自我的一般模型,重点阐述了情绪的自我建构模型以及对该模型的验证性实验研究.最后对情绪研究作了讨论及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李何林先生最早提出“普及鲁迅”。为什么?他有多方面的考虑。怎样普及?他提出了十分珍贵的切实可行的意见。他本人也终生不遗余力地为“普及鲁迅”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李提出“普及鲁迅”有重大现实意义,很了不起,但作为思想体系,也有不足。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新诗创作上虽不是有重大成就的诗人,但在新诗理论建树上其成就不可低估。试图将鲁迅散见于文章中的新诗言论汇集起来,加以梳理、集中与阐发,深感其深刻性、警示性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