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通过对四川凉山地区17个县市520个乡镇1 560个不同生态点野生荞麦资源的系统考察和整理,搜集到分布于该地区不同生态点野生荞麦资源的7个种和2个变种种子205份,植株标本96份,明确了该地区野生荞麦资源种的数量、特征,以及不同种野生荞麦资源具有比较明显区域性的3个主要分布中心,即海拔高度在1 000 m左右温度较高的东部和南部金沙江沿岸分布中心,海拔高度在2 000 m左右温度较低的中部分布中心和海拔高度在2 500 m左右温度较低的西部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四川凉山地区17个县市520个乡镇的1560个不同生态点野生荞麦资源的系统考察,明确了分布于该地区不同生态点的野生荞麦资源有7个和2个变种,同时也了解了该地区野生荞麦的原生境和三大主要分布中心,即海拔高度在1000m左右,温度较高的东部和南部金沙江沿岸分布中心,海拔高度在2000m左右,较低温度的中部分布中心和海拔高度在2500m左右,温度较低的西部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3.
攀西地区野生荞麦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四川攀西地区野生荞麦资源的分布现状,并对目前野生荞麦资源的调查和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种质资源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以提高野生荞麦的有效利用,以及开展野生荞麦保护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以促进野生荞麦有效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有着极为丰富的野生荞麦资源。但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野生荞麦栖息地和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致使野生荞麦分布区域萎缩,种群和植株数量减少,面临着濒危甚至灭绝的危险。本文在对野生荞麦资源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四川野生荞麦的资源种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目前状况、濒危原因等,并提出了保护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凉山州冕宁县32个乡镇的野生荞麦属植物及种质资源进行考察,发现并收集到分布于冕宁县不同生态环境下的荞麦属植物标本种类8个种、1个变种共计23个,种子资源46份.同时,初步明确了冕宁县荞麦属植物种类的特征和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6.
光照、温度和水分对野生荞麦光合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野生荞麦和栽培苦荞麦叶片光合速率对光照、温度、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反应,表明野生荞麦与栽培苦荞麦对光照、温度和水分变化的反应差异明显,野生荞麦叶片在利用光能和叶片光合速率的温度适宜范围,以及对水分胁迫适应力等方面都强于栽培苦荞麦,表现出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和较好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7.
荞麦生产状况及新类型栽培荞麦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栽培荞麦生产状况、荞麦育种现状、新类型荞麦育种及远缘杂交突破等方面的综述,提出:从野生甜荞中导入花柱同长自交可育基因,可提高甜荞的结实率;将地方苦荞特殊种质薄壳基因导入常规苦荞,可提高苦荞的加工性能和品质。由于栽培种品种间的变异有限,故通过栽培和野生荞麦的种间远缘杂交,可培育出双二倍体杂种并用于生产。另外,笔者将不同于花柱异长自交不亲和甜荞、不同于常规厚果壳苦荞的栽培荞麦类型称为新类型栽培荞麦,并指出新类型栽培荞麦将代表着荞麦产业的未来。此外,笔者还详细介绍了新类型荞麦育种的突破和应用,以便为荞麦品种更新、新类型荞麦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育时期野生荞麦主要器官的黄酮含量与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苗期、现蕾期、盛花期和成熟期测定苦荞野生近缘种、金荞麦、细柄野荞麦、齿翅野荞麦、甜荞野生近缘种和硬枝万年荞主要器官的黄酮含量.结果表明:6种野生荞麦叶片从苗期至盛花期,黄酮含量表现为由低到高逐渐增加并达到最大值,盛花期至成熟期黄酮含量呈现逐渐递减的低—高—低变化规律;从苗期、现蕾期、盛花期到成熟期茎的黄酮含量在一定程度上略显低—高—低的变化趋势,且各种野生荞麦峰值出现的时期不一致;苦荞野生近缘种花和种子中黄酮的含量最高,分别为7.11 g/100 g和2.41 g/100 g.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野生荞麦齿翅野荞和金荞麦与栽培苦荞川荞1号在四种不同肥力土壤上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野生荞麦是耐瘠植物,能在贫瘠的土地上正常生长,但更适合在肥力好的土壤中生长;野生金荞与栽培苦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光合速率值低于对照且高峰值出现时期较迟,叶绿素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且出现高峰值的时间比对照早。  相似文献   

10.
段毅 《甘肃科技》2004,20(8):13-15
荞麦是天水市旱作农业中不可缺少的抗旱救灾优势作物 ,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介绍荞麦的品种资源 ,荞麦的营养成分 ,其中包括氨基酸 ,维生素 ,微量元素的分析结果 ,论述了荞麦的生理功能和食疗价值。综述了天水市荞麦的研究开发现状 ,并指出天水市荞麦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播娘蒿种子真实性的早期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作者研究表明野生播娘蒿、菥冥、芝麻菜和高焯菜等植物在种子和幼苗形态特征上具显著的种间差异,应用形态特征鉴定法,可有效地在早期确定播娘蒿种子的真实性、纯度以及采用有效方法去杂。  相似文献   

12.
气相色谱法测定野生植物种子中的脂肪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新的油料资源,对野生植物种子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以正己烷/乙醚(V/V=4/3)作提取剂,0.4mol/L的氢氧化钾-甲醇溶液作甲酯化试剂,采用室温下快速酯交换法制备脂肪酸甲酯,气相色谱法测定了6种野生植物种子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样品所含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其中5种野生植物种子的亚油酸含量为60.45%~79.96%。与几种常见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被测样品的脂肪酸组成与常见植物油是类似的,但其亚油酸含量普遍高于植物油。同时还分析了几种水果子的脂肪酸含量。  相似文献   

13.
当归种子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提出当归种子的质量标准,规范种子供需市场,参考农作物种子的扦样、种子净度、千粒重、水分含量、种子活力、发芽率和健康度等检验规程,对岷归1号、岷归2号及其火药种子和野生当归种子进行品质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当归种子净度为93.43%~91.94%,千粒重1.5087~1.6888g,种子含水量12.19%~12.89%,种子活力48.50%~60.00%,发芽势33.00%~64.00%,发芽率65.50%~86.00%,病种率3.7333%~5.3300%,死虫和卵含量0.0362%~0.0806%;岷归2号种子、岷归2号火药种子和野生当归种子在千粒重、种子活力和发芽能力方面均优于岷归1号种子和岷归1号火药种子,其中野生种子中死虫和卵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子,但病种率显著低于其他种子。通过对不同当归品种及不同种子对比研究,提出了供生产应用的岷归1号和岷归2号当归种子分级标准建议。  相似文献   

14.
转EPSPS基因抗草苷膦油菜基因漂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苷膦是一种广谱内吸传导型除草剂[1].草苷膦通过竞争性抑制植物莽草酸代谢过程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酶(简称为EPSPS)活性,阻断芳香族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导致植物死亡[2].因此,转EPSPS基因(来自微生物的基因)作物对草苷膦类型的除草剂具有抗性.在1996~2004年的9年间,抗除草剂生物技术产品一直占市场的主导地位.2004年,全球种植的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有油菜、大豆、玉米及棉花等,种植面积共计有5,86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8,100万公顷)的72%.抗除草剂油菜品种在国外已广泛种植,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  相似文献   

15.
 野生稻是宝贵的遗传资源库.云南有较丰富的野生稻资源,研究对云南及其它来源的野生稻和栽培稻茎、叶和稻米中氨基酸含量及碳、氮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涉及的几种材料中茎叶内总氨基酸质量比差异较大,小粒野生稻最高56.8 mg/g,野生的元江普通野生稻最低22.8 mg/g.换算的C/N和蛋白质质量分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2~38和6%~20%.对野生稻茎、叶和相应的稻米中氨基酸总量及氨基酸组成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并初步探讨了茎、叶中氨基酸含量在评价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指标的测定,初步研究了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油菜素内酯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野生茄托鲁巴姆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000mg/L浓度的赤霉素处理24h、10mg/L6-苄基腺嘌呤处理8h.300mg/L赤霉素+10mg/L6-苄基腺嘌呤混合激素处理24h和低浓度的油菜素内酯(BR)(0.005mg/L)处理24h,该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明显提高,彻底打破了休眠,促进萌发.  相似文献   

17.
Piperno DR  Weiss E  Holst I  Nadel D 《Nature》2004,430(7000):670-673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and wheat (Triticum monococcum L. and Triticum turgidum L.) were among the principal 'founder crops' of southwest Asian agriculture. Two issues that were central to the cultural transition from foraging to food production are poorly understood. They are the dates at which human groups began to routinely exploit wild varieties of wheat and barley, and when foragers first utilized technologies to pound and grind the hard, fibrous seeds of these and other plants to turn them into easily digestible foodstuffs. Here we report the earliest direct evidence for human processing of grass seeds, including barley and possibly wheat, in the form of starch grains recovered from a ground stone artefact from the Upper Palaeolithic site of Ohalo II in Israel. Associated evidence for an oven-like hearth was also found at this site, suggesting that dough made from grain flour was baked. Our data indicate that routine processing of a selected group of wild cereals, combined with effective methods of cooking ground seeds, were practiced at least 12,000 years before their domestication in southwest Asia.  相似文献   

18.
假定性、剧场性以及娱乐性是高行健从民间文化中摘取的三棵重要的“种子”。他渴望这三棵“种子”能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土壤上存活下来,以此带动中国戏剧的复兴。高行健寻戏剧之“根”并不是对中国原始野性文化的自恋,而是在现代性浸淫中对传统戏剧资源的新的开掘,是一种找寻超越与突破支点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线叶野豌豆种子进行处理,测定种子千粒重、种子生活力、种子发芽率,并采用不同处理方法对种子发芽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浓硫酸浸种取得的效果最佳,最佳的浸种时间为5~15min.  相似文献   

20.
利用醇浸提的方式对福建泰宁产野生雷公藤的生化物质进行提取,通过杉木种子发芽实验进行生物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野生雷公藤各器官的醇浸提物在各浓度下对发芽率、发芽势、鲜物质量和干物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平均胚根长和平均胚轴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野生雷公藤醇提取物在各个浓度上对杉木种子的萌发整体上都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烈,与人工栽培雷公藤醇浸提液处理实验结果相比较,野生栽培雷公藤醇浸提液对杉木种子发芽有更为强烈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