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沙三段烃源岩是渤南洼陷的主力烃源岩.为了研究该套烃源岩不同发育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建立区域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筛选伽马蜡烷指数、C_(35)/C_(34)藿烷、C_(29)/C_(30)藿烷、Ts/Tm等地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了渤南洼陷沙三下烃源岩沉积环境的横向与纵向差异性以及各类沉积环境与地化参数的关联性.研究认为,纵向上由早期还原性半咸水深湖相到晚期微咸水半深湖相的变化沉积序列,具有伽马蜡烷指数、C_(35)/C_(34)藿烷、C_(29)/C_(30)藿烷降低,Ts/Tm增大的特征;横向上以沙三段13砂组为例,结合不同区的沉积环境,划分了微咸水陆源相、半咸水混源相、半咸水深湖相、微咸水混源相四种沉积有机相,各沉积有机相的地化指标的高低与岩相、水体环境等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通过研究建立了较为明晰的沉积环境-地化特征对应关系,为开展精细油源对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深层的沙四下亚段-孔店组是该区油气勘探的接替层系,以沙四下亚段-孔店组储层流体包裹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包裹体显微荧光观察和均一化温度测试,结合埋藏史和热史模拟,分析了研究区油气充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南坡沙四下亚段-孔店组储层经历过1 期油气充注,发生于明化镇组沉积期至现今;而北坡经历过3 期油气充注,分别发生于沙三段沉积期、馆陶组沉积期和明化镇组沉积期至今;南坡沙四下亚段-孔店组油源来自于上覆的沙三下和沙四上亚段烃源岩,北坡比南坡埋深更大,且有沙四下亚段烃源岩的贡献;不同的地质背景、油气来源及生储配置关系,导致东营凹陷南、北坡沙四下亚段-孔店组油气充注期次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利用钻井、测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基于沉积埋藏史和生烃史研究,结合油气来源,分析沾化凹陷三合村洼陷油气成藏过程。结果显示:三合村洼陷存在3种原油类型,油气主要来自于渤南洼陷,油气成藏经历了东营组成藏期、馆陶组成藏期和明化镇组成藏期3期成藏;东营组成藏期形成的油藏原油源于沙四上亚段成熟烃源岩,此时垦西低凸起还未成型,来自渤南洼陷的油气以断裂侧向-不整合型二元输导体系沿斜坡带运移至三合村洼陷沙三段及以下地层中成藏,并在后期由于硫化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发生稠化;馆陶组成藏期形成的油藏原油源于沙四上亚段和沙三段烃源岩,此时垦西低凸起已成型,来自渤南洼陷的油气主要以网毯模式运移至沙三段以上地层中,在后期发生生物降解作用而稠化;明化镇组成藏期形成的油藏原油源于沙三段成熟烃源岩,同样以网毯模式运移至三合村洼陷,主要在新近系成藏。  相似文献   

4.
烃源岩和原油有机地球化学成分中的正烷烃特征与沉积环境类型有密切关系。比较典型的正烷烃分布有4 种类型:①后峰型奇碳优势正烷烃,一般内陆湖泊三角洲平原沼泽相、湖沼相正烷烃属这种类型;②前峰型奇偶优势正烷烃,一般海相和较深湖相正烷烃属这种类型;③双峰型奇偶优势正烷烃,一般海陆过渡相和内陆湖泊三角洲相正烷烃属这种类型;④偶碳优势正烷烃,一般咸水湖相或盐湖相正烷烃属这种类型。姥鲛烷/植烷( w(Pr)/w(Ph))值对于判断原始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有重要意义。根据正烷烃分布特征和姥鲛烷、植烷特征对山东济阳坳陷沙四上亚段的4 口钻井岩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正烷烃类型有①,②,④型,结合w(Pr)/ w(Ph) 值和CPI(Carbon PreferenceIndex)值进行分析,认为该地层为弱—强还原条件的内陆半咸水—咸水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东道海子地区储层孔隙烃和孔隙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来研究区内目标储层烃类来源,分离提取研究区内6口共12个储层分析样中的孔隙烃和包裹体烃,从气相色谱分析(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GC-MS)入手,对比孔隙烃和包裹体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区域内3套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两者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具有显著区别,包裹体烃较孔隙烃内部一致性更好,体现在:正构烷烃的分布上更为完整,Pr/Ph比值更低,甾烷和萜烷的发育程度更高等方面;推测包裹体烃多与二叠系烃源岩有关;孔隙烃多与二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混源有关。储层烃类的来源分类可为进一步勘探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原油成熟度参数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淀南地区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油源进行对比,分析烃源岩特征参数,并分析荧光薄片及三维定量荧光测井成果.结果表明:与沙河街组一段、二段及沙三上段原油物性特征、正构烷烃分布、母质类型及沉积环境相似,均属于未熟—低熟原油,油质中质偏重,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原油来自沙河街组一段烃源岩.沙一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7.
根据原油地球化学分析、油气包裹体岩相学及热力学分析和盆地模拟,对哈拉哈塘凹陷新垦区块奥陶系油藏进行充注成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奥陶系原油普遍具有C21/C23三环萜烷小于1、规则甾烷内组成呈"V"字型分布、全油及馏分碳同位素均轻于-30‰等特征,属于典型源自上奥陶统源岩的原油;同一原油中同时检测出完整的正构烷烃系列、明显的"UCM"鼓包和完整的25-降藿烷系列,代表原油早期充注后遭严重生物降解,后期又混入了新的正常原油;奥陶系储层具有两个世代的方解石成岩矿物,捕获稠油、中-轻质油、干气等三期油气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呈现与之对应的三峰态分布型式;新垦区块奥陶系油藏具有三次油气充注事件,充注时间分别为402~412 Ma、9~11 Ma和6~8 Ma,其中第三期以干气充注为主,气源可能为寒武系烃源岩,限于具备沟通深部烃源层的深大断裂附近。  相似文献   

8.
渤中凹陷西次洼新近系油气资源丰富,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机理研究有待深入。通过烃源岩成熟度模拟、原油地球化学及油源关系分析、流体包裹体分布特征及均一温度测定,结合断层的封闭性能及疏导体系等成藏要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渤中西次洼存在沙三、沙一-沙二与东三段3套烃源岩,其中沙三段为优质烃源岩,成熟度高;该区原油成熟度普较高,为烃源岩在生油高峰及后期生成的原油,主要与沙三段烃源岩相关;渤中8区新近系储层砂岩孔隙烃与油气包裹体发蓝白色荧光,油气包裹体丰度(GOI)普遍较低,主要为一期包裹体,均一温度表明油气主要充注期为3.5 Ma B.P.、1.0 Ma B.P.以后,为晚期快速充注成藏。在新构造运动活动期,持续快速生烃、供烃能力强的烃源灶、高效的断裂输导格架,为晚期快速成藏的主控因素;"高效供烃、主断控藏、浅层聚集"为该区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
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同凹陷内其他地区原油明显不同,而研究程度相对较低.系统分析了原油饱和烃、芳烃组成及生物标志物,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生油母质类型较好,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陆源高等植物占次要地位;原油中伽玛蜡烷含量高,类异戊二烯烃呈植烷优势,表明源岩沉积环境为强还原的半咸化-咸化湖相;原油成熟度参数具有不一致性,表明原油并非是低熟油,应为混合原油,其主要来源于沙三段成熟烃源岩.  相似文献   

10.
探讨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潜山储层的成藏过程与成藏机理。运用流体包裹体技术,结合油-源抽提物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油气来源、成藏过程及成藏机理进行研究。石臼坨凸起主体原油表现为混源油特征,为渤中凹陷供油,存在一定的生物降解;428构造带北侧原油主要来自秦南凹陷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427构造带及428构造带南侧原油主要来自渤中凹陷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包裹体镜下特征、均一温度及盐度表明,428E/W构造带潜山储层在前古近系存在油气充注过程,而在古近系烃源岩成熟以后,潜山储层又经历了油气充注过程,对应充注时间为3 Ma B.P.。该区油气来源丰富,晚期大量油气快速充注潜山储层,具有较高的勘探开发价值。但成藏过程复杂,基于潜山结构特征、供烃模式及输导体系划分为"三层侵蚀双源复式输导晚期型"和"双层单源复式输导晚期型"2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1.
超分子包合技术在新药研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药物研究中用以进行超分子包合研究的主体有冠醚、环糊精、杯芳烃及瓜环等,它们均具有穴状结构,能通过非共价键与离子及中性分子形成超分子,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本文重点介绍了这几种主要的超分子包合主体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超分子包合技术在新药研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有机包裹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机包裹体因能提供有关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过程的大量信息,而在含油气系统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文中综述了有机包裹体的分类、研究方法、以及有机包裹体在含油气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了有机包裹体研究的发展趋势。根据有机包裹体的相态、颜色、大小、分布等特征,可分为烃有机包裹体和含烃有机包裹体两类;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的不同,有机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可分为光学方法、化学成分方法及显微冷热台方法。有机包裹体在测定古温度、确定油气演化程度和阶段、确定油气来源及油气形成时的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起到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给出了 C. C. W ang 和 H. S. Don 定义的强包含度公式的改进形式,指出该公式和 Kosko 定义的强包含度公式在性质上的差异。定义了基于模糊积分的强包含度公式。  相似文献   

14.
福建明溪是我国和火山岩有关的锆石巨晶的典型产地.通过对该地的锆石巨晶晶体形态及其包裹体的研究发现,福建明溪锆石巨晶四方柱明显较双锥发育,表面有熔蚀结构,内部结构均匀;锆石巨晶中发现的斜锆石包裹体和其它产地斜锆石相比具有贫大离子半径元素U,Th,Y,Zr/Hf高的特点.巨晶中的锆石包裹体的拉曼光谱有两种不同类型,其中一类锆石包裹体的拉曼谱和变质及热处理锆石相似,说明锆石巨晶形成时曾经历过变质作用过程.锆石巨晶及其包裹体特征暗示锆石巨晶不是玄武岩结晶产物,和伴生的刚玉巨晶相比其来源可能更深,是壳一幔物质相互作用产物.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包含度的模糊粗糙近似算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5年,L.A.zadeh提出了模糊集理论,1982年,波兰数学家Z.pawlak提出了粗糙集理论,将二结合而形成模糊粗糙集及粗糙模糊集.利用包含度的概念定义上模糊粗糙近似算子,下模糊粗糙近似算子,边界.并讨论它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选用有机玻璃作为加筋材料,针对不同的水平筋形式(带孔、满布)、竖筋高度以及不同围压下的水平-竖向(horizontal-vertical,H-V)加筋砂土,进行100多组平面应变试验.研究不同的水平筋形式对H-V加筋砂土强度的影响,同时验证竖筋高度和围压对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平筋带孔时,H-V加筋砂土的强度优于满布情况下的强度.这主要是因为孔洞能够将轴向荷载传递给下部土体,使竖筋不会过早破坏,孔洞自身也形成了一种格室效应,增强了土体的强度.同时,孔洞的大小对加筋土体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验证了竖筋高度存在最优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合成了主体化合物1,1-二对羟苯基环己烷,并对醇类、酚类和羰基化合物等客体分子进行了包结性能的研究,该主体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包结性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研究β-CD、尼泊金丙酯及其包结物在水溶液中的性能.结果表明:室温下加入β-CD,可使尼泊金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由0.38 g.L-1增至0.81 g.L-1;稀溶液中,随着β-CD浓度的增大,尼泊金丙酯的紫外吸收性能没有明显规律性的变化,但其荧光强度却显著增强;稀溶液中,β-CD与尼泊金丙酯主要生成摩尔比为1∶1的包结物,包结常数Ka为7.7×102L.mol-1;而饱和溶液法制备的包结物,其摩尔包结比为2∶1,在水中的溶解度约为0.43 g.L-1,略大于尼泊金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9.
根据Eshelby等效夹杂理论,导出I型裂纹与任意形状夹杂相互作用力的近似表达式和一些特殊形状夹杂的简化算式.该解可快速算出I型裂纹与任意形状夹杂之间的作用力.由裂纹与夹杂间相互作用力的规律所揭示的复相材料中裂纹扩展特性、裂纹尖端材料的损伤机制和已有的实验观察相符.  相似文献   

20.
Inclusion complex of Orange II with β-Cyclodextrin (β-CD) and the anti-photolysis effect under UV-light were investigated. The molar ratio of inclusion complex of β-Cyclodextrin and Orange Ⅱ is 1∶1. The formation constant K=1.236×103 L/mol was determined by the UV and Fluorescence spectra respectively, which was quit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alculation with a modified Benesi-Hildbrand equation. The inclusion complex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IR spectra and the molar ratio of inclusion complex is 1∶1 too. The formation constant K=1.266×103 L/mol was determined by 1 H NMR analysis and was nearly the same by UV and fluorescence spectra. The photocatalytic decolorization rate of Orange Ⅱ solutions containing β-CD and TiO2 was smaller by 51.9% than that of the Orange Ⅱ solutions only containing TiO2, while in the case of direct photolysis of Orange Ⅱ solutions, β-CD can lower the photolysis rate by 48.1% under UV-light. This result indicates β-CD can inhibit the photolysis and photocatalytic decolorization of Orange Ⅱ under UV-light. The β-CD inclusion complex was found to be persistent to UV-light photo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