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庶虫)(读音“哲”)为(庶虫)虫,蜚(读音“匪”)为蜚蠊,也是早已见诸中药典藉的两味中药,均具有活血祛瘀、消肿解毒之功。二者同属于蜚蠊目(Blattaria),但是不同科的昆虫。虽皆为污浊之物,但经炮制后又具有去病之用,可见自然界万物之利弊当作具体分析后再决兴除之策。蜚蠊目昆虫,作者在《大自然》1993年第4期中曾介绍过,蜚蠊(蟑螂)作为害虫的部分种类,其中东方蜚蠊(Blatta orientalis)在《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  相似文献   

2.
美洲大蠊等五种蜚蠊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美洲大蠊的不同发育期和不同器官的酯酶同工酶及五种蜚蠊成虫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美洲大蠊7—8龄若虫的酶带数多于其它虫态,7—10龄若虫多出一条PI5.8的酶带。除美洲大蠊外,各种蜚蠊雌成虫的酶带数均多于雄成虫,并与雄成虫共有其所有的酶带数。五种蜚蠊间具有四条共带,相似性高于70%。美洲大蠊与不同属的德国小蠊问酯酶同工酶的相似性高于与之同属的黑胸大蠊间的相似性.表现出与形态分类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杨红珍 《大自然》2015,(1):54-55
蟑螂是蜚蠊目昆虫的俗称,民间常称之为"偷油婆",其中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主要为蜚蠊科大蠊属的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和褐斑大蠊等。近年来,蟑螂侵害日益严重,逐渐成为最难治理的一类卫生害虫,它们不仅污染食品、原料和环境,而且携带病菌、传播疾病。蟑螂是蜚蠊目昆虫的俗称,民间常称之为"偷油婆"。它们居住在洞穴内,喜欢昼伏夜出,无论酷暑严寒都能泰然处之。蟑螂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它们的先祖曾与恐龙、三叶虫和邓氏鱼等古老生物生活在同一时代。化  相似文献   

4.
将蜚蠊的非致病菌——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CQMal02菌株的分生孢子注入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血腔后,诱导了蜚蠊血淋巴强烈的免疫反应,其血细胞数量发生了显著变化,血细胞通过吞噬作用及形成结节使绿僵菌孢子钝化,萌发受到抑制,或被彻底分解;注射高浓度孢子时,蜚蠊的免疫体系受到严重破坏,容易感染细菌而死亡;但注射低浓度孢子却能够增强蜚蠊的免疫机能。生理盐液也能诱导蜚蠊血淋巴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5.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以及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对黑胸大蠊浓核病毒感染蜚蠊的病理学作了初步研究.经孚尔根—亮绿染色、甲基绿—派洛宁染色、吖啶橙染色,发现蜚蠊中肠柱状上皮、盲囊、马氏管和砂囊组织不被蜚蠊浓核病毒感染外,其它几乎所有蜚蠊组织都被病毒感染,并在细胞核内形成孚尔根反应强阳性,派洛宁和吖啶橙好染的均匀物质团.电镜下发现,感染细胞核明显膨大,核内异染色质浓缩并被推向核的边缘,核仁分离并最后消失.核内病毒粒子从发生基质形成、释放,最后使核膜破裂而进入细胞质中.在少量细胞中可见到大片晶格排列的病毒颗粒.感染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均退化,空泡化  相似文献   

6.
美洲大蠊下颚须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颚须为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触角以外头部最长的附属构造,生于下颚,靠近口部,应是与蜚蠊取食活动有重要关系的器官。至今未见关于下颚须细微形态的报道,而关于触角超微结构的研究却很多。作者首次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下颚须的细微构造,以期为将来蜚蠊饮食行为的研究提供形态学方面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澳洲大蠊与美洲大蠊中总糖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总糖含量。结果:澳洲大蠊中总糖平均含量为139.6 mg/g,美洲大蠊的为127.6 mg/g,两种蜚蠊的总糖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蜚蠊中总糖含量丰富,且二者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蜚蠊尾须毛形振动感受器的上行冲动直通或横过腹神经索第Ⅴ至第Ⅰ腹神经节。此外冲动沿第Ⅰ至第Ⅵ腹节的返回神经回到尾须。根据电生理学研究,假定上述直通、横过和返回三种通路在蜚蠊腹神经索第Ⅰ至第Ⅴ腹神经节巨大神经纤维间构成无化学突触的神经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9.
蜚蠊尾须表面上细长的感觉毛是激发快速逃避反应的感受器。组织学观察表明该毛杆空腔、底部盘形与感觉神经原相联接,毛杆由弹性膜固定于几丁质体壳。 单个毛形振动感受器发放冲动的振幅为25—150微伏,该感受器具有与刺激随动的特性,对低频振动敏感性较高。 本文分析了不同振动(短音、纯音、空气流)对尾须神经诱发电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微波方法快速制备蜚蠊壳聚糖的实验条件,运用L9(3^4)正交实验法,将碱浓度、时间、微波加热温度、料液比在三个不同水平上进行优选实验,得出最佳制备条件为45%的NaOH,温度100℃,时间30min,壳聚糖脱乙酰度可达84.9%.此工艺比常规方法时间短,得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话说蟑螂     
蟑螂又称蜚蠊,是三亿年前上石炭纪便出现在地球上的古老昆虫,可称为昆虫纲中的“长者”。既然它能从古生代石炭纪生存繁衍至今,可知它的适应能力是极强的。它的家族除两极外,广布世界各地,尤其是热带地区,种类更为繁多。世界上的蜚蠊究竟有多少种,各家统计不一,大致上有3500-7000种之多。从分类系统上,各分类学家也  相似文献   

12.
取代苯基N-甲氨基甲酸酯类药物的抗胆碱酯酶能力与影响蜚蠊第Ⅵ腹神经节突触传递效力间存在平行关系。这表明乙酰胆碱在昆虫突触传递中具有生理意义。药物的结构不同对突触传递作用的程度亦不同。在苯环上引入取代基均使对突触传递的影响加强:引入甲基,以间位化合物效力最强;引入二甲基,以3,5-二甲基化合物效力最强。  相似文献   

13.
国外昆虫聚集信息素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国外已对鞘翅目、膜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和蜚蠊目 6个目、12科昆虫的聚集信息素进行了研究,其中大部分是森林害虫。本文对聚集信息素在自然界的作用、产生和释放、感受机制及昆虫的趋向行为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尾 为蜚蠊腹部末端的一对刺形附属构造,在肉眼下腹面降起,背面光滑;在解剖镜下可见腹面有“毛刺”、背面平滑,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可见闰洲大景尾须背面也有许多特殊构造,有节间突起,刺形感器A,此外尚以观察凹窝状构造和丝状物。  相似文献   

15.
食虫有袋类是捕食多种昆虫的泛食性动物.同域的不同食虫有袋类同样选择鞘翅目、蜚蠊目、直翅目和膜翅目昆虫作为主要猎物但对同种昆虫猎物的捕食频率明显不同.食虫有袋类的食性具有季节转变现象.不同猎物昆虫质量之间的差异大多不显著但猎物昆虫的质量具有季节变化.食虫有袋类的食性选择与猎物质量、食性季节转变与猎物质量季节变化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根据该结果以及最佳摄食理论,食性选择有可能受猎物可获得量或猎物体形大小的影响,值得今后进一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极化电流可以双相改变音诱发的蜚蠊尾须毛形振动感受器传入电反应。当极性改变时,效应可反转。很可能,改变膜电位可实现人为地控制毛形振动感受器效应。  相似文献   

17.
美洲大蠊为世界性卫生害虫,属于我国室内蜚蠊的优势群种,在全国广泛分布,尤其以南方为主.本文综述了美洲大蠊的生物学特性、危害及防治措施.重点评述了普通防治和绿色防治两种方法,普通防治包括环境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绿色防治包括利用寄生蜂的防治和应用性信息素的防治,其中应用性信息素的防治方法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大千世界,物种万千.本刊前数期已介绍过善飞的双翅目、能爬的虱目和身体侧扁而跳跃的蚤类等医学昆虫的重要成员.本文再介绍两个类群,即半翅目(Hemiptera)和蜚蠊目(Blattaria).吸血的半翅目昆虫半翅目昆虫是大自然中水、陆  相似文献   

19.
沼生花褶伞粗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花褶伞粗毒液对美洲蜚蠊进行腹腔注射、小鼠脑室注射、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蛙心灌流实验,检测了该粗毒液的毒性.结果表明,花褶伞粗毒对昆虫毒性不明显,对哺乳动物有一定毒性,可能含有神经致幻毒素裸盖菇素和一些拟胆碱成分.  相似文献   

20.
东亚马氏钳蝎部分纯化的神经毒素对GH3细胞钠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氏钳蝎粗毒SephadexG-50柱层析分离后可得到几个组分。其中峰Ⅱ毒素对蜚蠊毒性较大,而峰Ⅲ毒素对小白鼠毒性较大,可以认为它们是部分纯化的昆虫类毒素和哺乳类毒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