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Hotelling模型、Mussa和Rosen模型,在对转换成本和产品成本做出合理假设后,探讨了在竞争环境下企业产品与定价策略,分析了消费者异质性、产品成本对企业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若两企业都实施单一定价或歧视定价,他们遵循最小差异化原则;若实施不同定价策略,采用歧视定价的企业将获得较高的均衡质量,也会增加自身利润.同时,消费者质量敏感度越高或质量敏感型人数越多,市场均衡质量与价格也越高,企业利润将减少;消费者对价格越敏感或价格敏感型人数越多,均衡质量与价格就越低.随着企业成本系数的增加,均衡质量将降低,当边际成本系数大于某一数值时,企业将被驱逐出市场.最后,进行了算例分析,得出企业的最优策略是实施歧视定价.  相似文献   

2.
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追求利润,利润的计算是用销售收入减去成本,而销售收入又与价格及其改变和产品的需求弹性相关.在以往的微观经济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中,只研究了销售收入与价格改变和产品需求弹性的关系[1,2].文[3]阐述了产品价格与需求弹性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考虑到成本变化及需求弹性的价格策略模型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企业生产决策模型,研究了新能源汽车碳配额体系下,企业的生产决策和碳配额价格调控问题。讨论了企业面对给定的新能源汽车生产比例和消费者偏好,通过确定最优的新能源汽车生产比例,使自身利润最大化;分析了碳配额价格对企业生产决策和利润的影响。模型分析和算例结果反映了生产转换成本、碳配额价格与企业生产决策、利润之间的关系,表明了将新能源汽车纳入碳配额体系和政府进行碳配额价格调控,能够促进企业增加新能源汽车生产。  相似文献   

4.
针对由单一制造商、单一分销商和单一零售商构成的三级供应链系统,研究了市场弹性需求条件下考虑产品订货数量的价格折扣问题.通过对未提供价格折扣和提供价格折扣下最大利润理论决策模型的分析,设计了考虑生产批量、订购批量和价格折扣联合的决策模型;在合理拟订和调整最佳x值下,使供应链节点企业实现利润共享.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模型能够使得供应链各企业在市场弹性需求环境下达到有效协调并使整体利润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构建了组间网络外部效应和正负不对称组内网络外部效应共同作用下的双边市场中多寡头平台企业竞争的Salop双环模型.结果表明:网络外部效应对平台企业定价的影响取决于双边用户接入平台后的市场结构.双边局部垄断时,平台利润与组间网络外部效应和组内网络外部效应成正相关关系;双边竞争时,平台利润与组间网络外部效应和组内网络外部效应无关;单边竞争时,平台利润与组间网络外部效应成反向关系,与组内网络外部效应的关系受平台数目的影响,平台数目太多时,平台企业需要对单边竞争市场结构下的竞争方进行补贴.  相似文献   

6.
现有有关双边市场的研究多建立在平台服务成本为常数的静态模型基础上,而这与现实中用户重复购买以及平台获客成本持续增加的事实相悖。基于此,将用户成本引入完全垄断的双边平台两期动态博弈模型,研究发现随着获取新买方成本的增加,平台维护老买方的意愿不断增强,而获取新买方的意愿则受新老买方的成本差异和交叉网络外部性共同影响;相比于UP,平台实施BBPD有利于利润的增加;BBPD使得平台有对老买方制定高于新买方价格的倾向,且受交叉网络外部性影响,降价并非是平台吸引新买方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随着建筑市场的日趋成熟,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项目上的竞争愈加的激烈,项目的利润空间越来越低。这就要求各施工企业加强自身的成本管理,在成本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开源节流,向管理要效益,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2阶段单链供应链模型,供应链节点双方均为寡头垄断企业.讨论了供应商与制造商在价格合作和非价格合作下的中间产品定价和最终产品的定价,比较了2种情况下供应链的总体利润差别.指出价格合作下利润增加的幅度不仅与最终产品市场的需求弹性正相关,并且与供应商的成本正相关,与供应商面临的市场价格需求弹性负相关.由于整条供应链的超额利润并不代表个体的超额利润,因此对超额利润进行了讨论,指出了价格合作下寡头垄断企业所组成供应链的稳定条件.  相似文献   

9.
应用双边市场理论将产业中技术标准作为平台,对比分析了商业专用型标准与开放型标准下,企业分别在不同市场的竞争均衡以及兼容性选择.研究表明,当两种技术不兼容时,商业专用型技术标准下的企业内部化市场间交叉网络外部性,提供价格更低,市场份额和获得利润更大;兼容时,产业整体利润上升,对社会整体福利有益.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汽车制造行业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汽车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激烈,靠价格提升利润空间的可能性较小等局面,因此我国汽车制造企业为占据市场、攫取利润,有效控制成本仍然是取胜的关键战略之一。本文针对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特点,分析企业制造各环节成本费用控制的基本方法,并提出相应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