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麂属(Muntiacus)中3种动物,赤麂(M.muntjak)(2n=6♀,7♂),小麂(M.reevesi)(2n=46),黑麂(M.crinifrons)(2n 8♀,9♂)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450bp左右的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并根据序列信息建立分子类聚图,同时探讨了这3种动物的起源,分类地位及进行关系,结果表明黑麂起源最早,赤麂次之,小麂最晚。  相似文献   

2.
林麝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广西是其分布的最南缘,但目前境内资源已相当稀少.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物种,我们扩增林麝线粒体基因组并对其序列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其全序列长16354bp,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transfer RNA,tRNA)基因,2个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rRNA)基因和一个控制区,各基因的排列顺序和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一致的.林麝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密码子使用典型的脊椎动物模式,但是我们发现2个稀有的启动密码子,其中一个ATA启动ND2基因和ND3基因,另一个ATT启动ND5基因.控制区位于tRNA-Pro和tRNA-Phe基因之间,由924个碱基组成.在控制区,二个延伸终止序列(ETAS)和二个保守"模块"(CSB)被鉴定.轻链复制的起点(OL)由35个碱基组成,位于一个由5个tRNA基因串联组成的区域(WANCY区)内,形成一个茎环结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结构分析显示,林麝与鹿科动物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大口胭脂鱼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得到了大口胭脂鱼线粒体DNA控制区的序列,经过对比分析,其序列全长为920bp,碱基含量分别为:胸腺嘧啶(T)29.8%,胞嘧啶(C)21.6%,腺嘌吟(A)32.4%,鸟嘌呤(G)16.2%,与其它鲤科鱼类相比,胸腺嘧啶含量略低,鸟嘌呤含量略高,其它则相似,成功地识别了终止序列区(nt,1-235处)、中央守区(nt236-566处)和保守序列区(nt.567-920)处,并找到了终止相关的序列ETAS以及保守D(CSB-D)和保守序列1、2、3(CSB1,CSB2,CSB3),这以中以为将来进行大口胭脂鱼的种群分化研究和资源保护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是近年来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的研究策略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对几种在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中常用的几种策略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对人类基因组计划作了概述,介绍了人类基因的基本知识,并对DNA序列分析进行了报导。  相似文献   

6.
7.
8.
利用Illumina和Pacbio测序技术对扬子鳃蛭(Ozobranchus jantsean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测序及注释,并与NCBI数据库中蛭纲(Hirudinea)其他物种的线粒体全序列的排列方式和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比较,以确定其系统学地位.结果显示:获得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4 868 bp,蛋白编码基因存在2种起始密码子,分别为ATG和ATT;终止密码子共有4种,分别为TAA,TAG,TA和T;蛭纲10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基因排序可分为2种类型,其差异表现在tRNAs的互换和长非编码区的长度的不同;扬子鳃蛭所属的吻蛭目(Rhynchobdellida)均为b型,绝大部分无吻蛭目(Arhynchobdellida)的排列方式为a型.基于蛭纲物种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的Neighbor-Joining(NJ)树进化分析显示,扬子鳃蛭与其他吻蛭目物种聚类.  相似文献   

9.
克隆并测定了四川黑熊(Ursus thibetanus mupinensis)线粒体基因组764 bp的片段,根据序列同源性比较,该DNA片段包括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ND3和ND4L基因,以及1个tRNA-Arg基因.四川黑熊的ND3基因和ND4L基因的DNA序列和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马来熊、棕熊、美洲黑熊和北极熊的同源性分别为:90%和95%、93%和97%、91%和96%、93%和97%;89%和98.98%、88%和98.98%、89%和100%、89%和98.98%.与棕熊、美洲黑熊和北极熊tRNA-Arg(CGA)的同源性分别为95.65%、94.20%和94.20%.拓扑结构比较显示,四川黑熊的ND3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比美洲黑熊的少了1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  相似文献   

10.
毛冠鹿与3种麂属动物的GAPDH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麂亚科(Muntiacinae)动物包括麂属(Muntiacus)和毛冠鹿属(Elaphodus),分布于东南亚、中国及印度,动物形态相似,但具有令人瞩目的细胞遗传学特性.本文以赤麂(Muntiacus muntjak)、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4种麂亚科动物为材料,以3-磷酸甘油醛脱氧酶(GAPDH,管家基因)为靶基因,对毛冠鹿在麂亚科中分类地位进行分子鉴定.提取这4种动物的基因组DNA,根据人的GAPDH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了约为300bp的扩增产物.将纯化后的扩增产物克隆到质粒pMD18+TVector中,转化DH-5a菌,挑选阳性克隆。用M13-47/RV—M通用引物进行测序.测序的结果经clustal软件进行了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麂属动物种问GAPDH基因间的DNA差异在2.52%~4.37%之间,毛冠鹿与麂属3种动物的差异在1.79%-2.87%之间.这些变异以碱基的转换为主.本文结果支持毛冠鹿为独立属1种的分类观念.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在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主要测序方法一鸟枪法的介绍,阐明了微生物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与注释在基因组学的进一步研究中的广阔领域.  相似文献   

12.
该文采用Illumina 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 sp. YHL)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Velet软件进行组装,利用Glimmer软件对菌株进行基因预测,得到的蛋白质通过与COG、KEGG等数据库进行比对来获得相应的注释信息.利用多种绘图工具对注释信息进行汇总及分析,获得了COG、KEGG等多种基础注释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挖掘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该菌株具有多种编码酶基因,包括糖苷水解酶、葡糖苷酶、木聚糖酶、淀粉酶、新普鲁兰酶、支链淀粉酶和脂肪酶,是一种嗜热的多酶编码菌,有一定的应用潜力.重点关注了在基因组中编码热应激蛋白基因,这些基因信息最终可以提供关于细菌的热适应机制的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13.
利用Illumina和Pacbio测序技术对扬子鳃蛭(Ozobranchus jantsean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测序及注释,并与NCBI数据库中蛭纲(Hirudinea)其他物种的线粒体全序列的排列方式和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比较,以确定其系统学地位.结果显示:获得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4 868 bp,蛋白编码基因存在2种起始密码子,分别为ATG和ATT;终止密码子共有4种,分别为TAA,TAG,TA和T;蛭纲10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基因排序可分为2种类型,其差异表现在tRNAs的互换和长非编码区的长度的不同;扬子鳃蛭所属的吻蛭目(Rhynchobdellida)均为b型,绝大部分无吻蛭目(Arhynchobdellida)的排列方式为a型.基于蛭纲物种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的Neighbor-Joining(NJ)树进化分析显示,扬子鳃蛭与其他吻蛭目物种聚类.  相似文献   

14.
疣尾蜥虎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其基因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疣尾蜥虎(Hemidactylus frenatus) 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序列全长为16 891 bp, 包括13 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 个rRNA 基因和22 个tRNA 基因.除大部分基因由重链编码外,仅1个蛋白编码基因和8个tRNA基因由轻链编码.碱基组成的偏好与其他脊椎动物线粒体DNA接近.没有发现长的基因间隔区,说明该基因组的结构十分紧凑.基因组的组成与典型脊椎动物的相近,即没有发现重排、基因或控制区的重复等在其它有鳞类动物中出现过的异常特征.除单性生殖的壁虎外,现有的壁虎类线粒体基因组在基因含量和顺序上是一致的.作为蜥虎属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惟一代表,该序列有望在有鳞类系统发生的推断上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GenBank中欧洲鲇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 设计出6对引物, 通过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和引物行走(primer walking)法测定了兰州鲇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 并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兰州鲇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16524 bp, 包括37个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和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1个非编码区。用最大似然法对鲇形目11种鲇鱼线粒体基因组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 兰州鲇首先跟其他鲇科鱼类聚为一支, 形成一个单系群, 位于系统发育关系树的中部。  相似文献   

16.
17.
厦门海域真刺唇角水蚤mtCOI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等技术对厦门海域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Giesbrecht)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亚基基因(mitochondrial COI,mtCOI)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3个雌性个体的mtCOI基因片段序列,序列的长度为709 bp,其A,T,C,G平均含量分别为23%、37%、15%和25%.三条核苷酸序列经比较后,得到其遗传相似性(i-dentity)为99.29%,共有15个差异位点,核苷酸差异均为颠换(transversion)类型.比较了厦门海域真刺唇角水蚤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角水蚤科(Pontellidae)6个种的mtDNA COI基因片段序列(索引号AY145428、AY145429、AB206443、AB206444、AB206445、AB206446),其同源性为87.34%.文中讨论了上述7种桡足类的系统发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研究扩展莫尼茨绦虫并以其作为模式生物提供基础。通过构建的扩展莫尼茨绦虫成虫cDNA文库,随机挑取重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对部分序列进行引物步移法测序,获取其全长cDNA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对该cDNA序列进行开放阅读框(ORF)的寻找、编码氨基酸的推导、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比较以及蛋白质结构的初步预测。结果显示:获得了1个扩展莫尼茨绦虫新基因DAZ基因,cDNA全长1905bp,包含1个完整的ORF,编码562个氨基酸,登录号为:GH291478。蛋白理论分子量为61.3169kD,等电点为4.77,不稳定系数50.27,脂肪系数65.04,总平均亲水性-0.472。二级结构预测该蛋白有1个跨膜区域,以无规卷曲(L)为主,没有二硫键结合位点。本研究成功分离扩展莫尼茨绦虫DAZ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