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协同发展,有助于提升大湾区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有助于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有助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及人才高地.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协同发展过程中面临宏观和微观层面多方面、多维度的复杂情况.在复杂性理论视角下,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协同发展,大湾区高校需要建立非线性思维,认识协同发展的整体性;远离平衡状态,激活协同发展生命力;实现自组织发展,增强协同发展内驱力.  相似文献   

2.
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紧紧把握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主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载体,对构建大湾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产业发展等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由于大湾区三地的制度性差异、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缺乏完善以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有待提升等原因,成为制约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瓶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转型升级阶段,需要加强理念、机制和主体方面协同,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湾区建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内部科技要素分布不均,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尚未有效构建,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差距大且同质性强,导致大湾区内的科技协同创新程度较低.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及排名进行分析,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加强粤港澳合作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重大战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公布,粤港澳三地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为中心城市,积极地建立协同创新发展的城市集群。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将会深刻地影响世界经济。这种国家管理的整合,必然成为全世界的学习典范。论述了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把制造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
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有助于推动地区协同创新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涉及珠三角9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保证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自由流动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需重点考虑的问题。欧盟涉及多个主权国家,欧盟一体化进程中消除人才流动障碍的经验做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欧盟促进人才自由流动的政策措施,总结和分析其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建议。  相似文献   

6.
赵燕  李雪净 《科技与经济》2020,33(6):101-105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产业集群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采用复合区位熵和集聚系数对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产业各行业的发展强度进行分析,探讨各市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加强基础研究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举措。本研究系统梳理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基础研究的政策导向,从创新主体、支撑平台、科技资源、科研环境及成果产出等维度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发展现状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的创新主体持续壮大、支撑平台布局加快、科技资源投入强化、科研环境不断完善、成果产出显著增多,但仍存在基础研究主体大而不强、科技人力资源质量不高、经费投入低于国际水平、科研成果产出质量不优等问题。基于此,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基础研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为增进粤港两地互动,增进香港高校人才对南沙的了解,吸引香港人才对南沙的关注,推动两地科技合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人才、资源的互通互补和协同发展,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廖长城先生、校长史维教授携香港  相似文献   

9.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长极作用愈发显著.提高海洋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协同水平,推动海洋技术创新网络优化升级,对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1986~2018年海洋专利数据,运用动态网络分析的方法,从整体网络和关键实体两个层面出发,对3个不同阶段下的海洋技术创新网络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海洋技术创新网络规模不断扩大,但结构改善相对滞后;网络呈现出整体松散、局部紧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区域性科技创新水平深刻影响城市群的升级发展。珠三角城市群,即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作为国家最高层级城市群及粤港澳大湾区主阵地,其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尤为重要,而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具有支撑和促进作用,故以珠三角城市群的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为对象进行研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现实意义。基于2007—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效果。结果显示,企业RD投入、财政科技支出、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效果依次递减,而金融机构贷款会抑制科技创新。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财经剪贴     
<正>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编制本规划,是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  相似文献   

12.
珠三角九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能力对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构建了珠三角九市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新增"创新效益"指标测算创新绩效,运用熵值法对2019年珠三角九市城市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将珠三角九市城市创新能力分为3个梯队,并得出城市创新投入与创新绩效之间显著相关、相互影响,创新成果产出与创新效益两者之间因果关联不强,珠三角九市城市创新成果转化利用有待提升的结论.基于此,文章提出建立珠三角九市城市创新协同机制,营造创新环境;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强化城市间创新发展要素支撑;积极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益等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珠三角九市城市创新能力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序曲】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表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媲美世界三大湾区的第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新引擎受到世界瞩目。  相似文献   

14.
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实力,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制造业企业家们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中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守住"后方".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大湾区的科技企业正努力抢占创新先机,开拓更多具有想象空间的产业新赛道,起好步、开好局,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可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标要求,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共建创新平台,开展联合攻关,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对标全球知名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仍然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深度协同创新不够、一流科技企业数量不多等问题。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构建创新型企业梯队、推动科金产融合、集聚天下英才、打造开放创新环境等,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规划建设北部都会区,是香港发展战略重大调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论述了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的背景与意义,分析了香港北部都会区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影响,剖析了其在产业空间、土地制度、发展模式、要素跨境、粤港深港合作机制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并从国家、湾区和香港3个层面提出了推进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把握当前城市群发展的特点与方向,掌握城市群建设用地的扩张机制,选择中国南北两地最具代表性的京津冀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88—2017年的建设用地数据,借助城市扩张速率、城市扩张强度、城市扩张差异指数和景观扩张指数等指标,对比分析两大城市群近30年间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及其差异,并结合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两大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进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而粤港澳大湾区则进入城市扩张的成熟期,且大湾区内部的发展速度要优于京津冀城市群:(1)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用地的增加面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3倍多,但其建设用地的扩张速率和扩张强度均小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即扩张进程总体上慢于粤港澳大湾区。(2)两大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的扩张速率和扩张强度在1988—2007年间均明显高于京津冀城市群的,但从2008年开始均低于京津冀城市群的,且差距不断扩大;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设用地呈多中心环状放射性扩张,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用地则由点状扩张转为面状发展。(3)两大城市群建设用地的扩张过程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京津翼城市群的建设用地扩张速度由高至低依次为南部、东北部、中部,粤港澳大湾区东岸的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快于西岸的。(4)两大城市群的新增建设用地斑块均以边缘式扩张和填充式扩张为主,飞地式扩张的数量占比逐渐降低,扩张格局不断从扩散走向集聚,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扩张的集聚水平更高。(5)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受常住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而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引领极,城镇化进程对其景观格局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因此,探究该区域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关系,对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Fragstats 4.2软件与InVEST模型,探讨粤港澳大湾区2000-2015年间的景观格局(类型水平: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最短欧式距离(ENN_MN),景观水平: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蔓延度指数(CONTAG)、斑块密度(PD)、聚合度指数(AI))和生态系统服务(碳储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变化,并进行景观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破碎化程度加深,景观的空间异质性不断增强;受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200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碳储量呈上升趋势,而土壤保持能力与生境质量则呈下降趋势,各生态系统服务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林地、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变化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景观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影响较大,故适当优化3种景观之间的用地结构是区域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总结三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及其他典型湾区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在技术、政策和监管等方面的经验, 归纳粤港澳大湾区典型红树林群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现状,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各种污染物对红树林湿地的污染情况, 并结合大湾区未来发展规划, 对其红树林湿地保护提出几点建议: 1) 恢复、重建红树林; 2) 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3) 加强管理、宣传和科普教育; 4) 加强科学、科技研究以及科学保护; 5) 建立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 加强大湾区联动合作。  相似文献   

20.
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深入,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宏大背景之下,河源的机遇何在?全域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借势千载难逢的湾区发展动能,走出"两个河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实现全面提效破局,是河源给出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