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研究了微乳液制备纳米Ni-Fe复合物微粒时水核半径R(=[W]/[S]) 对微粒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R值不同,得到了Ni-FeDan合物微粒不但粒径不同,产物的组成也有差异,当R>24时,微粒粒径最大,且组成复杂,当R<18时,微粒粒径变小,组成较单一,且可得到Ni-Fe合金相,各样品磁参数的测量表明,随Ni-Fe微粒粒径增加,矫顽力减少。  相似文献   

2.
银纳米微粒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量了用硝酸银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出的银纳米微粒的平均粒径,银纳米微粒具有特定的吸收光谱和明显的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光谱,当银浓度一定时,散射强度/RRS,JSOS和JFDS分别与银纳米微粒的粒径成线性线关系;而当银纳米微粒的粒径一定时,吸光度及JRRS,ISOS和IFDS又与银的浓度成线性关系,因此,吸收光谱和RRS,SOS,FDS光谱可以为银纳米微粒的研究和表征提供有用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W([H2O]/[SDS])、T(温度)对SDS/正丁醇/环己烷/水四元微乳液体系相图的影响,并在T=60℃时利用此体系合成了超微的碘化亚铜晶体。用XRD、IR、TEM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W([H2O]/[SDS])=20、T=60℃时所得到的碘化亚铜晶体是粒径在100nm左右的块状立方晶体。  相似文献   

4.
采用油包水(W/O)微乳液法,以KBH4为还原剂,在水相-Triton X 100-异丙醇-环己烷组成的W/O微乳液中还原二价铁、钴、镍盐,合成Fe-Co-Ni合金纳米微粒。考察反应气氛、温度、时间和洗涤溶液对反应的影响,并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合成的纳米微粒的形貌、结构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在25-30℃的N2中反应1 h,得到的产物待丙酮破乳后用无水乙醇洗涤结果最佳。合成的Fe-Co-Ni合金是粒径为1-3 nm的球状微粒。  相似文献   

5.
硅油基铁磁流体基体材料纳米Fe3O4微粒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米Fe3O4微粒是硅油基铁磁流体的基体材料,其粒径的大小直接影响铁磁流体的磁性能和稳定性.为了研制出满足要求的Fe3O4微粒,文章探讨了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3O4微粒过程中,主要工艺参数的变化对Fe3O4微粒形成和粒径的影响,根据铁磁流体的稳定性和饱和磁矩的不同,确定了制备Fe3O4微粒的适宜粒径及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微粉化处理、悬浮稳定制备出了一种磁响应性强、粒径小且分布均匀的纳米磁性微粒,为磁共振造影提供了一种新型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微粒的形态和大小,磁强计检测微粒的磁响应性,显示该法制备的磁性微粒多呈球形,其粒径为纳米级。在外加场强为10^4Oe、外部温度为18℃的条件下微粒的磁响应强度为26.0±1.1emu/g,撤除磁场时剩磁为零,说明微粒具有超顺磁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Lorenz-Mie散射理论,解出了吸波涂层中吸波微粒的散射、消光和吸收特性.讨论了吸波微粒在粒径不大于100μm范围内的散射与吸收特性:吸波微粒在此粒径范围内吸收远大于散射,在考虑涂层中的辐射传输时散射可以忽略不计;磁性粒子由于磁损耗,其吸收远大于具有相同介电常数和粒径的非磁性粒子;与非磁性粒子不同,在此范围内磁性粒子具有很强的前向散射性质.  相似文献   

8.
设S={x1,…,xn}是由n个不同正整数组成的最大公因数闭集.得到的主要结果是:(1)如果n≤3,则det(S)n^2整除det[S]n^2;(2)如果max{xi si∈S}〈12,则det(S)n^2整除det[S]m^2;(3)当n=4时,存在最大公因数闭集.S,有det(S)n^2不整除det[S]n^2.  相似文献   

9.
对火灾下气溶胶灭火剂固体微粒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沉降过程进行了非稳态分析,给出了微粒粒径对其运动状态的影响特征,对固体微粒在流场中的稳定性及滞留时间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微粒到达火源表面的临界粒径表达式。结果表明,微粒沉降过程其沉降的雷诺数与粒子直径相关,且基本处于低雷诺数状态,沉降速度与微粒粒径的平方成正比。当微粒直径小于100 μm时,将在很短时间内达到相对稳定的流动状态;当微粒直径达到1 μm时,可在空间中长期滞留,并通过卷吸进入火焰区域,达到灭火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测量参数分析可知:单畴磁性纳米微粒体系的磁矩分布参数与粒径分布参数具有对数线性关系.如果微粒的饱和磁化强度已知,则粒径分布的特征参数可直接变换为磁矩分布特征参数,由此可得到磁矩分布函数和平均磁矩.作为实例,研究了CoFe2O4纳米微粒体系的磁矩分布.  相似文献   

11.
通过脉冲激光沉积系统和快速热退火工艺,制备了在Al2O3薄膜中生长的埋嵌型镍铁合金纳米颗粒; 再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发现退火温度不仅对埋嵌型镍铁合金纳米颗粒的尺寸大小的影响非常显著,而且还会改变镍铁合金纳米颗粒所受到的应变场分布,使纳米颗粒的相关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探究退火温度对埋嵌型镍铁合金纳米颗粒所受到的应变场分布造成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同时也为镍铁合金纳米颗粒的机械性能以及软磁性能的调控方法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采用离散偶极近似理论,对球形银纳米颗粒和氧化硅/银纳米壳层在紫外-可见-近红外波段的消光性能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增加球形银纳米颗粒的偶极消光峰逐渐红移,四极消光峰开始出现且逐步红移,散射作用增强而吸收作用减弱.粒径和核壳比对氧化硅/银纳米壳层的消光性能均有很大影响,随着核壳比增大,主要消光峰发生规律性红移:当核壳比相同时,较大粒径的纳米壳层其消光峰位于较长波长处.当银壳层厚度超银的电子平均自由程时,纳米壳层的消光特征与同粒径银纳米颗粒的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效还原污染水中的硝基化合物,采用原位法制备了具有高效催化活性的纳米银/还原氧化石墨@硅藻土(Ag/RGO@DE)复合微粒。利用SEM,XRD,XPS和FTIR等测试方法对所制备复合微粒的形貌、微观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采用UV-vis DRS,PL和光电流等测试分析了复合微粒的光电性能,以对硝基苯酚还原作为模型反应,考察了不同银和RGO负载量对Ag/RGO@DE复合微粒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RGO为片层结构,纳米银颗粒分散于RGO和硅藻土DE表面及片层间,为面心立方晶型;纳米银的引入显著提高了RGO基体对可见光的吸收及其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当银质量分数为2.5%,RGO质量分数为26.6%时,Ag/RGO@DE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还原活性。因此,Ag/RGO@DE复合微粒具有良好的光催化稳定性,对4-NP的还原反应具有高效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成为发展最好的可降解聚合物之一,而其粒径是限制其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双乳化-溶剂挥发(W/O/W)方法制备小粒径PLGA纳米颗粒.并用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DLS)对其粒径及Zeta电位进行研究讨论.结果表明,不同的水油比,表面活性剂浓度以及有机相浓度对粒径都有影响.在水油相比大于16∶1,PLGA与表面活性剂质量比大于1∶1,有机相浓度为5 mg/m L时,都出现了小于100 nm的PLGA纳米颗粒,所得PLGA纳米颗粒的粒径范围在49 nm~445 nm.  相似文献   

15.
Fe-Ni纳米合金镀层结构的XRD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可溶性阳极电刷镀技术制备不同镍铁比例合金镀层,采用多晶衍射技术研究镀层物相组成、镀层晶粒大小、晶粒取向、镀层的晶格畸变以及Fe-Ni的固溶情况.分析结果显示,镀层中Fe占据Ni的位置形成固溶体,Fe含量的增加影响了镀层的晶粒取向并增加了晶格的畸变度,从而提高镀层的硬度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元素粉末法制备体积分数为12%的SiCp/2024Al复合材料,利用三维高效混料机混料,研究了混料工艺对SiC颗粒在基体中分布均匀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球料比、混料时间和颗粒尺寸对SiC颗粒在基体中的分布均匀性有重要影响;球料比1∶2时,由于输入的能量较低,难于实现SiC颗粒在基体中的均匀分布;球料比5∶1时,随着混料时间的延长,SiC颗粒分布均匀性逐渐提高,达到一定时间后不再提高;当球料比5∶1,混料时间20h时,尺寸为3.5μmSiC颗粒在基体中分布均匀性最好,0.8μmSiC颗粒在基体中的分布则存在团聚现象.  相似文献   

17.
Nanoparticles are thought to induce more severe health impacts than larger particles. The nanoparticles from coal-fired boilers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size fractions with a 13-stage low pressure impactor. Thei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resolution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XRF).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al-derived nanoparticles mainly consist of individual primary particles of 20–150 nm and their aggregates.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primarily contain ash-forming elements and their aggregates have a dense structure. Organic nanoparticles are dominated by the element carbon and their aggregates have a loose structure. Nanoparticles from the same boiler have a similar composition and are primarily composed of sulfur, refractory elements and alkali/alkaline elements. Some transition and heavy metals are also detected. For different boilers, greater differences are observed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composition, possibly due to the use of low-NO x burners. Coal-derived nanoparticles have a small size,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complicated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thus are potentially more harmful to human health.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s. 50721005, 50706013 and 50720145604)  相似文献   

18.
采用激光气相蒸发-液相收集新方法合成纳米Fe颗粒,主要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振动样品磁强计等分析方法对纳米颗粒的形貌、大小、磁性及合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45#钢为靶材、20%乙二醇+80%乙醇为液相收集体系和N2为载气,在激光能量密度为42 J/mm2、脉宽3 ms、频率10 Hz和N2流量为0.5 L/min的条件下,成功制备出了Fe纳米颗粒;颗粒呈球形且呈链状连接趋势,主要粒径在20~30nm之间;纳米铁颗粒矫顽力为523 Oe,饱和磁化强度为45 emu/g;脉冲激光诱导45#钢靶材产生含Fe成分的等离子体,在气相中均匀成核,并发生一定程度的长大,然后在载气N2的带动下进入液...  相似文献   

19.
应用摩尔比法确定混合溶液中形成沉淀的组成,和Asmus的等摩尔连续变化方法得到一致的结果.方法较简便些,不需特殊的设备,在一般实验条件下,即可确定溶液中形成沉淀的组成.本文对实验原理、方法、数据处理和实验图形进行了解释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