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租车监控系统通过GSM模块TC35将采集到的位置、速度和其他状况等信息以短消息形式发送到监控管理中心或直接呼叫中心报警并传送信息.监控管理中心可呼叫移动终端并对其进行指挥调度和传送命令.笔者根据现有的GSM网覆盖范围广、盲区少的特点,设计了出租车监控系统,该系统具有运行成本低、系统集成化高、运行稳定等特点,适用于远距离监测且不受地形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基于GSM/SMS的远程电网参数抄表系统,该系统利用无线网络能自动监测电网中的三相电能、功率、功率因数、频率、电压电流等参数.系统由多电量测试模块、数据集中器、通信控制器、GSM数据传输器、计算机管理中心和GSM通信网络构成,并在Visual Basic环境下开发系统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3.
基于GSM的室内无线传感器网络簇头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实现温室环境信息低功耗、低时延高效无线检测与控制,构建了三层次室内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研制了在网络系统中较关键的具有远程和短距离无线通信功能的网络簇头节点.采用短距离无线通信CC2430模块和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PRS模块设计网络簇头节点,并利用GSM网络内嵌的TCP/IP协议,设计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收发功能程序和GSM网络传输控制功能程序.网络系统试运行表明,网络管理计算机可以随时获取被监测的温室温度等环境信息,与一般无线传感器网络相比,信息传输能耗低、时延小响应快,实现了无线传感器节点和远程管理计算机之间的信息高效无线传输.  相似文献   

4.
为了使船舶航行更加安全,采用自动识别系统技术、网络电子海图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数据库技术,利用监测的航标数据及AIS船舶数据,结合航标基础数据,在WEB-ECDIS航标助航信息管理平台上,整合其他航标助航信息,通过AIS电文6、8、12、14、21进行发布,以实现航标助航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5.
在介绍当前智能家居系统的发展前景和主流的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今智能家居系统的优缺点。应用ARM平台开发智能家居监控系统,系统由监控系统主控制器、无线传输模块、蓝牙通信模块、Wi Fi模块以及GSM模块组成。以无线通信模块实现信息的监测与控制;蓝牙通信模块实现手机与控制器的局域网络控制;GSM模块实现短消息报警功能;Wi Fi模块将室内信息上传至网络服务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一种三维一体航标监测系统,对航标灯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内河航道的安全畅行.通过航标现场单元将监测到的信号与遥控指挥中心通过3G无线通讯网络联系起来,结合计算机软件服务平台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遥控中心的监控平台上能对航标灯实时监测,保证航标的正常工作状态、航道的畅通.该系统将航标现场单元重要参数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清晰地显示出航标工作现场情况,为内河航道的交通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节约了航道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7.
基于GSM短信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淑萍  王伟 《应用科技》2006,33(4):36-38
阐述了基于GSM短信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SMS(信息服务)是GSM提供的一项增值业务,无需附加其他终端设备,只需GSM模块便可达到中、英文信息传输的目的.本系统是通过数据线将手机与计算机相连接,利用GSMAT指令控制手机收发短信,并应用数据库对手机短信进行管理,本系统具有人员管理和信息管理功能,可用于发布通知、人员联系等.  相似文献   

8.
综合应用GPS、GIS、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由航标信息GIS平台子系统、航标遥测遥控子系统及航标信息发布子系统等组成的航标信息系统.该系统首次实现基于电子海图基础数据的航标信息发布新技术(WEBGIS),为船舶及涉海部门及时、准确、方便获取航标信息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
以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大中型水域中的监测作为研究对象,并借助于GSM技术,实现了超长距离的监测功能。该系统主要针对当前的水质监控领域中利用有线的方式采集数据和传输数据存在的一系列缺点而进行研究的(有线方式给安装、调试、更新升级等带来了诸多不便)。采用GSM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对大中型水域中的参数进行无线监测,该技术实现了一种新型的水质监测,达到了监测范围和传输范围广、使用方便、增加及维修设备容易、成本低等突出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张律  韩东 《科技信息》2008,(36):83-83
在工业控制、环境监测等场合已经普及使用的多微机系统大多是采用有线通信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场合。随着通信技术和IC技术的发展。可以结合ARM控制GSM模块.利用GSM网络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达到远程监控或控制的目的。本文即介绍了一种利用ARM控制GSM模块实现无线终端的硬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运用UML建模机制建立了3G车辆监控系统模型.系统由车载单元、监控中心和GSM通信网络三部分组成.系统运行机制为。车载GPS接收机确定车辆的具体位置并以手机短消息形式通过GSM网络发送到手机短消息中心。短消息中心以存储转发的方式发送给监控中心.通过基于UML的统一软件开发过程,可以将3G车辆监控系统各部件有机的整合为一个整体.并为解决系统升级难题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2.
王海鹰  程玉萍 《科技信息》2009,(12):283-284
本文从介绍传统航标的种类及管理模式入手,以总结其缺陷为落脚点,最后重点阐述把AIS技术应用到传统航标上,通过航标上的AIS采用GMSK(高斯最小移频键控)调制,以SOTDMA(自纽织时分多址)方式自动定时发射航标的相关信息,从而使船载AIS可以得到高质量的助航信息,岸上AIS基站可以对航标进行遥测遥控,进而解决传统航标的标示缺陷和管理缺陷。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光强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WSN的光强实时监测系统,采用美国TAOS公司推出的一种高性能的光强传感器TSL2561对光强信息进行采集,然后通过无线方式传送采集信息.该系统可以设定光强监测的范围,一旦超过设定的范围系统便可以报警.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反应灵敏、稳定可靠,可以应用于蔬菜大棚、街道光照控制以及安全照明等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以传感器作为主要的信号输入方式,高性能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器件,对传感器传回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同时,利用GSM网络将信息及时反馈给用户,用户也可以通过短信方式发送指令到单片机,实现随时随地监控家居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为了及时掌握油井状态,对GSM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了GSM的短消息业务,设计了以GSM网络作为远程信号的传输平台的油井监控系统,系统采用短消息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系统包括硬件设计和基于PC的监控软件设计2部分,其中硬件电路设计包括监测终端和监控中心2部分;监控软件采用Java语言编写,具有报警显示、图表监视器、统计图表、打印报表等多个功能,可对报警信息进行处理.通过现场的调试和实验,系统能够很好地实现对油田井口的监控.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设计了一种运用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短消息进行通信的通用监控模块,可广泛应用在防盗、远程监控、农田信息采集设备的维护及现代农业田间管理自动化生产线的监控等。传统的监控系统通常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监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系统,  相似文献   

17.
随着GSM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具有功能强、技术成熟、使用方便、覆盖范围广、应用广泛等特点;GSM短信服务作为GSM网络的一项基本服务,以其快捷方便而且廉价的特点拥有广泛的用户,同时也为远程控制、远程监测、远程报警一体化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利用GSM短消息(SMS)进行远程监控、报警具有投资少、成本低、可靠性高等特点,所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要求和所处的环境安全越来越重视,采用GSM进行远程控制、远程监测、远程报警一体化管理系统在智能小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使用GSM短消息作为一体化管理系统,易于操作,反应迅速,只要户主手中有一个可以收发短信的手机,一体化管理系统就可以实时进行远程控制、远程监测、远程报警。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就是采用红外线探头检测传感器报警,通过GSM网络的短信服务功能,用TC35T发送短消息实现远程监测、报警;接收短消息进行处理,从而发出主控指令,对运行设备进行远程控制。  相似文献   

18.
卜天然 《科技信息》2012,(16):129-130
通过嵌入式微处理器Xscale PXA270构建的硬件平台,以Windows CE 5.0为操作系统,采用GSM手机短信、无线网络接入等通讯技术,设计开发了一套智能监控系统,可以智能地管理和控制家庭各项被监测的设施。  相似文献   

19.
应用计算机、现代通信、GIS、GPS、AIS和Web等技术,实现了基于海上航标遥测遥控、航标信息发布的综合航标信息系统,该系统集成度高,特别实现了航标动态信息的WEBGIS发布,系统的实现为航标管养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为船舶及涉海部门及时、准确、方便获取海上交通信息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文从技术实现角度,对系统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该系统通过无线通信,对家居安全信息进行定时收集,然后发送到MCU进行处理控制,再通过GSM把信息发到用户手机上,用户通过手机发送信息可以有效地控制家居的门锁、冰箱、电灯、电饭煲、热水器,系统通过双向控制,实现对家居的远程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