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跨国民族历史形成原因、现实存在形式、聚居和散居情况、国家政治认同情况、语言文字涵化情况等方面 ,对跨国民族进行了类型划分。以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现象为例 ,对“和平跨居”模式的主要衡量指标进行了分析 ,认为跨国民族文化内部彼此之间明确的国家政治认同、国内边境地区各民族共生互助互补互制的和平人文生境 ,是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是指生活在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的文学叙事,作为一种边缘文化呈现出对中心文化与异文化的吸纳与创造的民间自觉,具有多元内涵。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以“比较视域”和“文化间性”为理论指导,运用文学人类学和宏观比较文学等方法论,以求清晰把握中越民族文化发展演变的渊源与脉络i建构边境和谐共生的民族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3.
基于“命运共同体”的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现了中国文化“和合共生”的深刻内涵。该文从“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对“订单式”培养方案实施中的多元协同共融进行多角度阐述;列举多元主体互利共赢的大量事例,证明凝聚“和合”正能量,产生“多元和谐共生”新价值。该培养模式对扩大来华留学博士生规模、提高培养层次提供借鉴;所蕴涵的“和合共生”“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
文化共生是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普遍社会现象,也是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所依托和运转的文化共生模式是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基本模式。运用共生理论与方法推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傩面具发轫于上古时期,源于远古祭祀活动,跨域不同时代的传统文化事象,以顽强的生命力流传了几千年,其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体系庞杂。特别是在西南民族地区,受到各民族信仰习俗的浸润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综合性的文化艺术特征。本文通过梳理傩面具在西南地区的形成和发展脉络,准确把握傩面具在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互动关系,从谱系视角对傩面具的历时演化关系和共时形态关系进行审视和考量,以此揭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与共生共融关系。  相似文献   

6.
谢少万 《皖西学院学报》2003,19(4):102-103,106
语言交际是人类生存、生活的主要手段,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以及世界各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得以传承并发展的主要方式。“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语言交际与文化”三者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上的不同。语言交际与文化同质同构,二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构成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全面认识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是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北方草原走廊民族精神体系包括本族认同价值观念、民族伦理道德观、民族创新基本价值观、和谐共生民族理念、践行开放民族精神五个维度。认为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需要挖掘和阐发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精华及其当代价值观念。立足时代与实践,提出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根本路径是强“魂”健“体”,主导路径是建设国民教育网络体系,实践路径是建设文化产业带动体系,集中路径是现代交流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8.
广西各民族文化共生态势及其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广西各民族文化共生态势 ,即相互影响、相互兼容、相互促进 ,在相互兼容中促进各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 ,还从民族历史、民族心理、民族生存环境、宗教信仰、民族政策等方面揭示了民族文化共生态势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共生论的视角,提出现代城市民族关系是一种"共生互补"的关系。作者认为构建共生互补型城市民族关系,要着眼于城市多元文化与多民族的生存场景,城市各价值主体应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把和谐共生作为现代城市的存在方式和法则,自觉遵循互补共赢的原则,共享各族人民所创造的社会文明和社会成果。  相似文献   

10.
文化和谐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推进多元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选择。文章分析了影响拉萨地区多元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力求从市场催化作用、政府宏观调控以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教育程度和社会交往水平等方面论述建设和谐拉萨需要观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一个多样性文化共生发展的社会。多样性文化共生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然而多元文化是一把双刃剑,给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注入新的血液的同时也黏附着一些不确定因素;文化和谐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推进多样性文化与主导性文化的和谐发展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羊”是最早与人类各民族生活密切相关的畜类之一。各民族语言文化充分反映了“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今年是“羊年”,“羊”成了各种场合的明星。特别是商家和娱乐团体,把“羊”炒得神乎其神。把“羊”与“吉祥”联结起来,只是人们的一种善良“愿望”。正确地认识“羊”,把“羊文化”引向健康发展的方向,是继承、发扬各民族先进文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留下了成果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的宝贵资源,在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地方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显著的历史性、唯一性、多样性与先进性,具有赋能属地高校育人的独特价值。属地高校可以从“党史资源+思政课堂”“党史资源+实践育人”“党史资源+学生党建”“党史资源+生涯教育”“党史资源+师风涵养”“党史资源+校园景观”等六维出发,使地方党史资源与高校育人体系共生共融,促进高校育人生态的优化和改进。  相似文献   

14.
贵州多民族体育文化生态是在数千年多民族体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并稳定发展,逐渐形成今天和谐共生的局面。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历史变迁中贵州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为研究对象,分析贵州多民族体育文化孕育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指出贵州多民族体育文化生态演绎与移民、战争和商业往来密不可分。贵州多民族体育文化生态经历了冲突中选择、交流中融合后,实现和谐中共生的状态。只有充分尊重文化特性,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正确引导文化走向,科学发挥文化功能,才能实现贵州多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贵州多民族体育文化生态更加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新时期以来,“寻根文学”与“后寻根文学”中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文化主题。主要运用文化学批评方法阐述其蕴含的民族美,其中“边疆自然美”展现了和谐的生态美以及原生力量的自由与朴素;“文化风俗美”呈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是少数民族文化心理、文化基因的外现;“原始人性美”构成了各少数民族的气质、精神、民族心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构建了中华文化之多元美。  相似文献   

16.
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如今在语言选择和使用方面出现了逐渐转用强势语言、放弃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趋势,新疆的锡伯族便是其中一例。锡伯族母语文使用功能衰退的原因与其本民族中普遍存在民族语文“无用论”、“过时论”的思想有关。而历史的经验证明,语言文字不存在过时与落后的问题,它是一种文化,应保留民族语言文字,使之成为少数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7.
百年来汉语言文字的现代化运动的浩瀚内容 ,可用“五化”一词作高度的概括与总结。“五化” ,即语言的共同化 ,文体的口语化 ,文字的简便化 ,表音的字母化和中文的信息化。拙文对“五化”作了简要的回顾和粗略的总结。指出 ,这是汉族语文生活的显著进步 ,也是汉语言文字科学的重大演进 ;而且 ,汉语言文字在国内各民族 ,在国际上 ,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每个民族都有自已不同于其它民族的语言文化,它们构成本民族独特的表现模式和内容,反映着自己民族在发展中走过的不同道路及生活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当中而体现的差异。这种不同反映到词汇里,便会出现“词汇空缺”,使其他民族在接受这些语言文化时不能明白,易于误解,甚至莫明其妙。这种现象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历史背景等方面相异。有鉴于此,我们在理解一种语言,特别是反映文化特征的语言现象时,一定要首先获得与该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9.
葛露 《甘肃科技》2009,25(8):178-180
每种语言都有许多表达颜色的词,但由于各民族文化习俗、民族心理、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颜色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表现出各民族独特的“个性”,带有显著的文化烙印。这就使得颜色词的翻译,必须采用相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科技智囊》2008,(9):8-13
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设“中华和平龙”,和在北京市密云县建设"中国印"摩崖石刻一样,是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创意、发起和推动的旨在推进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的重大文化项目,具有深刻的文化理念和内涵。经过长期深度研究以及大力弘扬中华龙文化精神内涵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将这一文化理念和内涵提炼为“和谐共生、团结合力”的中华龙文化,其“和谐、包容”的内在气质与奥林匹克精神所强调的“和平、友谊、进步”相通相融。致力于中华龙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永远贯通,也致力于中华民族内部,以及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深度文化沟通,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设“中华和平龙”的创意和设计方案自去年年底向全球广泛征集后,今年进一步拓展为以“海峡两岸共建中华和平龙”为主题的第二轮征集活动。我们期待更多华裔同胞、中华儿女、国际友人团聚在一起,更持续、更深入地参与到中华龙文化的开掘、弘扬、创新中来,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和谐共美、恒久共存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