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介绍了PFBC-CC燃机叶片腐蚀/磨蚀试验装置的系统,主要部件,允许试验参数及其主要特点,累计400多小时的热态试验表明该装置性能稳定,达到了设计要求,初步试验结果是,高,低温试验区均为腐蚀/磨蚀联合作用,高温试验区腐蚀为主,低温试验区磨蚀为主。  相似文献   

3.
波形板分离器的冷态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深入研究波形板内的液滴分离和二次携带现象的机理,优化波形板结构,针对波形板汽-水分离器展开了冷态实验分析.实验采用空气与雾化水混合而成的汽水混合物模拟湿蒸汽,分别对无钩、单钩和双钩这三种板型在不同速度下的分离效率进行了测量,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获得了可以指导设计的波形板分离效率的无量纲经验公式.实验表明:双钩波形板的分离效果最好;在入口流速较低时,提高流速有利于提高分离效率,但在流速超过临界破膜速度6.7 m/s后,二次携带现象明显,导致分离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连铸二冷区使用的不同结构喷嘴的冷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定了不同喷水条件下喷嘴的水流密度分布,喷射张角及水滴粒径,讨论了喷水条件对喷嘴冷态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的监测叶片的工作状况,对工作叶片温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根据采集的温度数据分析叶片在工作中温度的变化趋势,总结周期与峰值的变化.采用等间距的叶片分割算法提取单一叶片的采集数据,建立温度分布的数学模型,为叶片温度的检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钝体冷态流场的PIV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IV技术在风洞中分别对5种不同形式的钝体:标准钝体、三角形钝体、流线形钝体、带通道钝体及非流线形钝体在冷态工作环境、不同缝宽下,获取了钝体后的速度分布.对比了5种不同钝体在不同缝宽下回流区长度的变化,认为随开度增大,在回流区结构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回流区长度加大.同等条件下,非流线形钝体有最大的回流区长度;通过对尾迹区域的平均湍流动能的分析,认为平均湍流动能的强度随缝开度加大开始减弱,湍流强度最大的区域逐渐后移,最终往回流区的上下边界发展.通过对钝体后的尾迹结构和流动特性进行分析,为热态实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热压含碳球团冷态强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重点考察了煤种及热压工艺参数对热压含碳球团冷态强度的影响,并探讨了热压含碳球团获得高强度的机理.研究表明,煤种、配煤量、热压温度、配煤粒度及热压压力等热压工艺参数对热压含碳球团强度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热压温度是影响冷态强度最重要的因素.热压工艺利用煤的热塑性保证煤矿颗粒充分接触,增大粘结面积,从而使热压含碳球团的强度高于冷固结含碳球团.从冷态强度角度出发,以鹤岗烟煤为原料生产热压含碳球团的适宜工艺参数为配煤量25%~35%,热压温度450℃,配煤粒度<90μm,热压压力不低于35 MPa.  相似文献   

8.
流化床埋管的冷态冲击磨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自由降落法对黄铜、碳钢、不锈钢等11种材料试样的冷态冲击磨损实验结果,颗粒对试样冲击速度控制在2.2-5.0m/s范围内,大致与实际流化床内固体颗粒对埋管的冲击速度相当,并对试样磨损率与颗粒冲击速度、角度、球形度及平均直径进行了回归,建立了低速冲击磨损经验公式,利用电子显微镜对被磨损试样表面进行了观察,探讨了低速度冲击磨损机理。  相似文献   

9.
开缝V形火焰稳定器的冷态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型加力燃烧室稳定器——中心开缝的V形钝体.在开式风洞中,对两种不同形状的新型V形稳定器在不同缝宽下的阻力特性和尾迹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对比分析表明:流线型稳定器的阻力特性优于非流线型稳定器,但反流区大小却小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
韧性金属材料冲蚀磨损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冲击速度和冲角下对一种韧性金属材料(45钢)进行了冲蚀磨损实验,用金相方法和扫描电镜考察了试样上单个冲蚀坑和稳态冲蚀表面的形貌。根据实验结果并结合前人的工作,分析了韧性金属材料的冲蚀机理,提出了一个相应的冲蚀磨损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根据某化学公司一台锅炉的热平衡测试报告,应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对锅炉进行了热力学分析,明确指出了锅炉运行过程中有效能损耗的部位,证明了这种损耗的数量要比热损失大得多,并提出了减少锅炉有效能损耗,提高锅炉有效能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汽轮机静叶出气边附近水相运动规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行研制的模拟汽轮机湿蒸汽级静叶栅试验台上,利用高速摄影和光散射等测试技术开展了尾迹区水相运动特性等项的试验研究,并结合两相流动数值模拟方法对水相运动规律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高速气流作用下静叶吸力面上的水膜流动是溪状的;水相在静叶出气边附近的撕裂、运动受尾迹涡影响明显,且呈周期性现象,给出了不同气流流速下粗大水滴二次雾化的位置等信息,在试验工况条件下,粗大水滴完成二次雾化的位置距离静叶栅出口边最长约15mm,二次雾化后的水滴直径为5.8~62μm,其Sauter平均直径约为8~10μm,提出了结合低能流体抽吸技术在静叶尾缘开缝抽吸去湿以降低流动损失,以及依据试验结果合理确定动静叶栅轴向间隙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描述了齿轮齿面电蚀失效的微观形貌特征:条形花样和云形花样。建立了非接触放电电蚀模型和接触放电电蚀模型来阐述齿面电蚀产生的机理。在齿面间的极间电压较高、润滑油模形成较好的情况下产生非接触放电电蚀;在齿面间的极间电压较低、润滑油模形成比较差的情况下产生接触放电电蚀。电蚀和磨擦磨损的共同作用加速了齿轮的失效。  相似文献   

15.
Forecasts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gas turbines economics and performance of gas turbine combined cycle (GTCC) with will help power plant designers to select the best type of gas turbine for future Chinese powerplants. The cost and performance of various designs were estimated using the commercial software GT PRO. Improved GTCC output will increase the system efficiency which may induce total investment and will certainly increase the cumulative cash which then will induce the cost and the payback period. The relative annual fuel output increases almost in proportion to the relative GTCC output. China should select the gas turbine that provides the most economical output according to its specific condition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a GTCC power plant with a medium-sized 100 to 200 MW output gas turbine is the most suitable for Chinese investors.  相似文献   

16.
17.
由于在破岩过程中受到冲击,气体钻井中的钻柱产生了交变应力,而钻柱旋转加剧了交变应力的变化,同时气体携带岩屑对钻柱产生冲蚀,加速了钻柱的失效。钻柱主要失效形式为疲劳断裂,这跟钻柱所受应力大小及变化密不可分,因此,开展气体钻井过程中钻柱力学性能和冲蚀研究,掌握钻柱应力变化规律及岩屑对钻柱的冲蚀规律,是减小和防止钻柱失效的基础工作,对增加气体钻井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降低钻井成本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使用一种已开发出的可同时模拟气体钻井钻具振动和冲蚀的装置,进行了不同钻具组合情况下,气体钻井钻柱同时受振动和冲蚀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气体钻井过程中,配置扶正器将使钻柱所受交变应力值变化范围降低40% 以上,扶正器和减振器的配合使用将使交变应力值变化范围下降50%,因此,扶正器和减振器的配合使用,将大幅降低钻柱所受交变应力,并延长交变应力作用周期,从而降低钻柱失效的概率。  相似文献   

18.
19.
透平叶片双工质冷却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双工质冷却叶片存在尾缘温度较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带尾缘射流孔的双工质冷却叶片.在建立的3叶片叶栅热风洞实验平台上,实验研究了冷却介质进口参数对实验叶片表面温度和冷却效率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工质综合冷却下,叶片尾缘温度大幅度下降,叶片表面温度分布较均匀;当冷却介质与主流燃气的温比Tc/Tg=0.65、压比Pc/Pg=1.3、流量比Mc/Mg=0.034时,叶片尾缘和前缘区域冷却效率分别约为50%和55%,中弦区域的冷却效率高达67%;与冷却介质进口参数相比,冷却方式和冷却结构对提高叶片冷却效率更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