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知识》第14期上发表路国春先生的《对日本,我们该不该激愤》一文,主要对我在《冷静思考,理智应对》(《世界知识》第11期)一文中的观点提出了四点质疑。读后匆促之中草就此文,以图对路先生的疑问有所交待,并求教于路国春君及广大读者。第一:《对》文认为,对日本,可怕的并不是说“不”,而是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善良愿望,自欺欺人地忘记历史。其实本人写的那篇文章本意正是要对日本侵华的历史及根源进行探讨,只是限于篇幅没有全文发表,可能因此才引起了路先生的误会。第二:《对》文认为中国人对日本其实并没有表现出…  相似文献   

2.
4月京城,杨花飞舞的一个下午,89岁高龄的李德纯老人打电话到本刊,告诉我们,他长期研究外国文学,注意到战后日本文学在触及二战题材时多把日本人描述成受害者,但也有少量作品从加害者的角度剖析日本的战争角色。于是,写下一篇短文投给《世界知识》,是为了告诉中国读者,在日本,还是有一部分作家能从良心出发,客观反映对外侵略给亚洲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伤害。现编发此文,并向李老致以敬意。——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3.
“现实问题”更紧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日本的“历史问题”伤害的主要是中国人民感情的话,那么,日本的“现实问题”则是对中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国家安全等核心利益实实在在的威胁。可以预见,日本的“现实问题”将超过“历史问题”,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日本帝国主义曾打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对中国进行了公然的侵略。占领中国东北以后,日本侵略者对东北文坛进行了残酷的封锁与镇压。日本作家肆无忌惮地为本国的侵略行为歌功颂德,对中国人民极尽歪曲、丑化之能事。透过日本作家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殖民化统治,同时也彻底戳穿了日本侵略者所谓的“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的谎言。  相似文献   

5.
《社戏》作为《呐喊》的最后一篇,与一个多月后所作的《自序》相合在何处?重读借镜日本文章与五四戏剧改良的《社戏》,叙述者在对中国戏的文化建构中,呈现出和《自序》在“寂寞”的“梦”的“幻化”与“经验”的“反省”之间态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世界知识》2008,(20):70-70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根同源,但中日两国因历史问题“天然的”不亲近仍是一个严酷的现实问题。不久前,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政治学教授小仓和夫在《日本反感中国的根源》一文中指出:在几乎所有的国际民意测验中,日本在爱好和平或者在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贡献方面得分都很高。换言之,许多国家的人都认为日本有着良好的形象。不过,有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例外,那就是中国。文章写到,尽管中国经济发展令人瞩目,政治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在日本并不受青睐。实际上,越来越多的日本人似乎都很反感中国,或者表示不喜欢中国。这种憎恶中国的根源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同是二战侵略祸首,认罪态度何其悬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结束55年后,日本右翼势力的军国主义阴魂依然不散。今年1月23日,10多个日本极右团体打着“彻底验证南京大屠杀”的旗号,在“大阪国际和平中心”举行反华集会,把铁证如山的日本侵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称作是什么“20世纪最大的谎言”。对于这一篡改日本侵略历史,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破坏中日友好的挑衅行为,中国人民感到极大愤慨,同声予以谴责。同时,人们对日本政府未采取措施予以  相似文献   

8.
引子到现在为止,我们日本人民对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的一些事情才有了实际的认识.因为最近,我们有了和汉民族以外的人民直接接触的机会,并在国内出版了村松一弥著的《中国的少数民族》(每日新闻社,1973年)和周达生著的《中国民族志》(NHK文库1980年)等书籍.我们对中国少数民族的认识一天一天的加深了.然而,从另一方面说,民族的名称都有它一定的翻译词汇,而在我们的书报上却常常有弄错的现象.从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应用中,就可以看出日本人民对于中国人民了解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辟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重要战场,在打败日本法西斯,夺取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战斗中,中国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九·一八事变”以后,直到日本帝国主义者投降为止,强有力地牵制着日军的主力,使日本帝国主义者既无法实现发动大规模侵苏的“北进”战略,又影响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南进”政策的转变和实施。从形式上看,中国人民在二战期间,没有直接地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没有越出国境、攻入日本国土,迫使日本侵略者投降。但实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主席江泽民曾严正指出:“日本国内确实有那么一股势力企图重温军国主义的旧梦。他们的言行不能不激起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愤慨。日本今后究竟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还是别的道路,应当引起世人的高度警惕”。①在我们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复活进行谴责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日本为何会出现军国主义势力复活的现象呢?笔者试图就此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一、日本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是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复活的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日本民族曾信仰的“神道”,其内容有很多消极的成份,而且曾经被军国主义势力所利用。神道,是日本历史上…  相似文献   

11.
时事概览     
《世界知识》2013,(8):8-8
日《外交蓝皮书》主张增强日美安保体制威慑力 日本4月5日出台2013年版的《外交蓝皮书》,对朝鲜导弹与核开发以及中国反复进入目本领海表示强烈关切,并指出要提高日美安保体制的威慑力。日本的2013年版《外交蓝皮书》认为,朝鲜的导弹与核开发是”对地区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威胁”,表示将与美韩等有关国家密切合作予以应对。关于日本和中国存在主权争议的“尖阁诸岛”(中国钓鱼岛)问题,蓝皮书认为其中“不存在需解决的领土主权问题”,并称中国进入日本领海、进行雷达照射是“对领土、领海和领空的威胁”。同样的情况也包括日本所谓”竹岛争端”。  相似文献   

12.
“电荒”、“煤荒”、“水荒”、“缺油”都昭示了中国的能源紧缺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去年在美国召开的亚洲能源合作研讨会上.零点研究集团公布了与美国莱斯大学和日本UFJ究所最新合作完成的《中国城市居民对中国环境与能源问题的看法》,课题中的主要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居民有一定能源紧缺意识,但节能行为普遍不足。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将面临更多的资源紧缺。如何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现代化强国之路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日本帝国主义曾打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对中国进行了公然的侵略。占领中国东北以后,日本侵略者对东北文坛进行了残酷的封锁与镇压。日本作家肆无忌惮地为本国的侵略行为歌功颂德,对中国人民极尽歪曲、丑化之能事。透过日本作家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殖民化统治,同时也彻底戳穿了日本侵略者所谓的“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的谎言。  相似文献   

14.
每当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或观赏赛龙船的时候,人们自然想起中国历史上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怀念《屈原》历史剧作者、伟大的文学家郭沫若同志,和把《屈原》搬上日本舞台的日本著名戏剧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河原崎长十郎先生。  相似文献   

15.
津田左右吉(1873-1961),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上世纪30年代,他对日本神话的研究遭到日本右翼学者攻击,并由于“对皇室不敬”被告上法庭。但战后他开始享誉日本学术界;1947年成为日本学术院会员,1949年被天皇授予文化勋章。一直以来,日本的史学家对津田左右吉推崇备至,奉他为历史学的巨匠。1938年,他出版了《支那思想与日本》(之所以沿用支那一词,是因为这样才忠实地反映作者的心态)一书,对中国文化多有议论。在此,我们细细阅读一个日本主流知识分子的中国观,感受当时日本人眼中的中国,日本  相似文献   

16.
邱爱杰 《科技信息》2010,(13):211-211,231
日本中世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与之前的贵族时代相比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日本佛教盛行,佛教文学频出。“画师的执念”就是著名说话集《宇治拾遗物语》中广为人知的一篇。佛教虽经由中国传八日本,但是对古代日本人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中国。中国与外来佛教相比,思想根基一直是儒教。本文通过“画师的执念”中画师“良秀”与普通“人们”的对比,探讨中世日本人的两种人物形象.进而看一看中日信仰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服饰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以吴服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梅 《科技信息》2009,(25):I0222-I0222
四世纪初,我国的纺织技术即“吴服”就已东传日本。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日本人民虽然将它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但直至今日“吴服”一词仍然频繁使用,“吴服”为众人爱穿,“吴服屋”遍地可见,谣曲《吴服》至今流传,“吴服神社”多处矗立,这一切不仅表明日本重视和善于保存外来优秀文化.同时也是中日文化渊源悠久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8.
徐志民 《世界知识》2011,(19):64-66
在本刊上期的文章《伪满开拓团的来龙去脉》中,多次出现“满铁”一词。的确,在日本的侵华历史中,“满铁”是无法回避的。“满铁”与关东军犹如缠附在近代中国东北身上的雌雄大盗一般,关东军是赤裸裸地烧杀抢掠和军事占领。而“满铁”则是以“文装武备”的形式吮吸着中国东北人民的血汗。一部“满铁”史,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近代日本侵华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锦松漫画     
4月22日,小泉在万隆会议上背诵“村山谈话”台词表示了道歉,但同一天,他的168名“同志”却浩浩荡荡地前往靖国神社参拜!双簧乎?诚为信之本!日本要想处理好中日关系,不能口惠而实不至,还是胡锦涛主席说得好:“要把对那场侵略战争表示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绝不能再做伤害中国和亚洲国家人民感情的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约可区分为1900~1923年、1924~1949年、1950~1963年、1964~1978年、1979~1999年五个阶段。本文为其上篇,即1900~1978年《金瓶梅》研究史。1900~1923年是《金瓶梅》古典研究阶段的终结;1924~1949年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标志,以发现和影印《金瓶梅词话》为机缘,以吴晗、郑振铎为代表,开创了《金瓶梅》的现代研究阶段;1950~1963年是一个热后冷却的阶段,但日本的《金瓶梅》研究则是高标独帜;1964~1978年在台港、欧美、日本形成三个《金瓶梅》研究中心,而中国的《金瓶梅》研究一度消歇之后,其巨大的潜力即将奔突洋溢,可以想见,一门新的“显学”——“金学”,正在催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