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伊拉克战争结束、美英和国际社会面临战后重建和政治整合之际,最新解密的美苏档案为我们勾勒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战胜国对战后利益做出安排时的场景。  相似文献   

2.
张忞煜 《世界知识》2023,(13):62-64
<正>2023年4月,印度国家教育研究和培训委员会(国家教培委)发布了新修订的教材。其中,11年级(高二)历史教科书《印度历史专题》删去了讲授莫卧儿王朝史的章节。尽管印度国家教培委解释本轮修订是为减轻受新冠疫情影响的学生的考试压力,但其解释未能平息印度国内外因此产生的巨大争论。在后殖民时代的印度,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宣言》(下称《宣言》)发表至今已经140年了。在以往对《宣言》的研究中,人们较多地注重于《宣言》本身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巨大贡献。这种研究是完全必要的,其成果也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表明,把《宣言》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研究,既分析它的贡献,也指出它的失误,在今天也是非常必要的。笔者不揣粗陋,谈几点看法,以就教于同志。  相似文献   

4.
19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谢洪赉的译著《最新中学教科书代数学》,该书的底本是美国米尔恩编写的《中学代数学》。谢洪赉在译例中介绍了该书的归纳法特点与诸多优点,其翻译忠实于底本,但编排和符号术语选用比较守旧。该书在出版之初颇受欢迎,但由于内容不合国内学情、翻译保守滞后和归纳法未受广泛认可等原因,产生的后世影响不大,是一部略显不合时宜的教科书。但该书较早地向国内介绍了归纳法,对改良中学数学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贵州师大附中教导主任苟宗良同志,总结近三十年中学历史教学经验编写的《中学历史基础知识》,已由贵外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中学历史基础知识》是根据初高中历史课本,按历史顺序,采取记事本末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编写的。全书二十多万字,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诉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阐明了创新是学生进步和提高的动力,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几十年来翻译界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褒贬不一,批判者认为"信达雅"理论不足取。常谢枫先生撰文《是"信",还是"信达雅"?》批评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自身存在缺陷,且给翻译事业带来危害,而"信"才是翻译的唯一标准。事实上,许多批判者都未能将"信达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更未能考量其历史背景,从而导致了理解偏差,误读了严复"信达雅"的本意并且忽略了"信达雅"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怎样讲授政治、历史《教学法》课,这是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个具体问题.本人从几年的实践中,得出了一些体会.我认为,一要找出矛盾特殊性;二要抓住教学重点;三要突出实践性等.  相似文献   

9.
“告别意识形态垄断是我们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也不能滑向另一个极端。几年前史学界工作者们偏重于强调俄罗斯历史的消极一面,这是由当时摧毁旧的体制的任务所决定的,而现今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国家,所以必须剔除这些年积淀下来的糟粕和泡沫。”———普京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是江泽民同志在世纪之交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水平 ,对党的性质、任务、宗旨所作的概括 ,其理论源头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中深含“三个代表”思想。“三个代表”思想是对《共产党宣言》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用“比较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模式解读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结论有明显的平面化倾向。而在“文化阐释”的视角中可以发现,王国维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各自的相关“因子”构建了自己的体验和解读,王国维照搬叔本华哲学观点的得出是重视文字文本、轻视文化文本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1972年2月底,《上海公报》中美国声明“认识到”“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12月,中美《建交公报》则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上海公报》中美国的“认识到”和《建交公报》中美国的“承认”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后,地质学这门19世纪新兴的科学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甲午战争后,近代地质学教科书成为地质学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本文以商务印书馆《最新中学教科书·地质学》(1905年)为例,考察晚清英美地质学教科书的引进情况。通过与赖康忒(Joseph Le Conte,1823~1901年)原著《地质学概要》(A Compend of Geology)初版、修订版的对比研究,指出中文本翻译底本为1898年修订版。分析中文本对原著的增删,探讨其语言特点与译者对术语的处理方式。在分析该书以及同时代其他教科书的同时,尝试梳理地质学在晚清传播的过程,进而探讨地质学传入与晚清时代背景之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政府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和对外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全国人民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迈向21世纪之际,为纪念马克思诞生18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重新阐明并强化《共产党宣言》一书发表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是十分必要的。一、《宣言》的历史意义探讨《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应当置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以考察。我们知道,《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继《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合写的又一部力作。在《宣言》问世前夕;英法等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科学技术都已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德国和其它一些东南欧国家也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已经日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本文以确凿的历史资料,阐明了二十世纪中国的三位历史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宣言》思想的影响.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论证了二十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巨变正是《宣言》思想的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6.
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里程碑。《共产党宣言》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剖析,揭示了道德的阶级性,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自《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并没有证明"两个必然"的失败和过时,只是"两个必然"的实现方式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7.
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出发,讨论亚里士多德关于“是”和“一”不是“本体”的论证过程。“本体”是“是”的首要意义,而“是”作为普遍事物,它不是“本体”。这个问题的讨论能够更清楚地显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中或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中的“是”和“本体”的关系。“是”不是“本体”的论证是理解亚里士多德“是”和“本体”关系的最关键环节,也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所要解决的最艰难和最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认为,人们的意识随着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任何价值都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不存在超越时空、永恒不变的价值关系和价值观念;在阶级社会中,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并且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只有当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完全消失,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才会随之消失,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将发展成为全民全人类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推动着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进行教学教法的摸索与探求。它不仅要求教师业务素质上的日益专业化,同时更要求教师在思想理念上的转变。理念是人们在对某一事物现实的深刻分析和未来的展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因此任何理念都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是两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引出“两个必然”的结论出发,进而分析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的呈现的新态势,再分析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从而得出经济全球化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两个必然”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