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华 《世界知识》2013,(21):46-47
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北约介入了冷战结束后的四场域外战争:科素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战争。但当2013年8月美国认定叙利亚发生“化武袭击事件”,准备对叙利亚实施军事打击时,北约却明确表示不会参战,反对“在北约框架下实施军事行动”。  相似文献   

2.
西德新任外长施罗德是阿登纳的心腹人物,也是西德基督教民主党内的一个极右派。1961年9月西德大选后,原外交部长勃倫塔诺受到自由民主党的反对,而施罗德和自由民主党有些勾搭,11月14日组织新政府时阿登纳就任命他出任外长。施罗德生于1910年。1933年他加入纳粹党并积极参予该党的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任希特勒“财政专家”沙赫特的法律顾问。大战期间在法西斯国防军中服兵役,  相似文献   

3.
美国发动这次战争是在外交遭到很大挫折的情况下开始的。布什政府上台后,一直想拔掉萨达姆政权这颗眼中钉。随着阿富汗反恐战争的结束,布什开始把下一个反恐目标转向伊拉克。美国先是提出了“邪恶轴心”说,声称伊拉克不仅是独裁政权,而且拒不执行联合国决议,继续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与恐怖主义有联系。美国表示有权解除伊拉克的武装。不久美国就开始放话,称可能对伊采取“先发制人”打击。然而,布什政府的主张遭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就连美国内部也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可以“先发制人”对伊动武,不必经联合国的批准;但另…  相似文献   

4.
大事日志     
7月26日苏联照会西德,呼吁西德采取措施,使西德领土不致被用来对阿拉伯国家进行侵略。伊拉克共和国颁布临时宪法。麦克米伦复赫鲁晓夫信提出由安理会理事国常任代表为首脑会议作出安排,并决定会议成员和开会日期。戴高乐复信赫鲁晓夫,主张应保持苏联19日建议,召开有关国家首脑会议,地点最好在欧洲。假如开安理会首脑会议有印度和阿拉伯国家参加,土耳其、以色列、伊朗就也应参加。开罗“金字塔报”公布美国策划破坏、孤立阿联和侵略中东的一封秘密电报。 7月28日赫鲁晓夫分函艾森豪威尔、麦克米伦、戴高乐,要求立即召开有联合国秘书长参加的五国首脑会议。 7月29日我周总理复伊拉克卡塞姆总理信,表示愿意发展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并尽力支持伊拉克的维护独立、反对侵略的斗争。赫鲁晓夫接见印度报刊编辑和记者时表示,坚持美英干涉军撤出中东。“巴格达条约”理事会昨今在伦敦举行会议,策划新的侵略阴谋。  相似文献   

5.
任何人在做决策时都会计算成本与收益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析战争的积极影响也就是窥探拥有发动战争的政治权力者成本与收益(目标)的函数。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为美国发动战争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萨达姆因为十二年前试图吞并主权国家科威特而在国际社会声誉极差,他在国内的高压统治方式亦不为相当数量的国家认同,西方凭借强大的媒体使世人怀疑他与恐怖活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联系。这一切都不同程度地为美国攻打伊拉克增添了一些“合法性”。在此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伊拉克丰富的资源。巨大的石油储量和低廉的开采成本,再加上不那…  相似文献   

6.
在不久前开幕的四国外长会议讨论欧洲安全与德国问题的过程中,美国伙同英法两国一直大叫要安全首先就要实现“德国的统一”,它们所规定的是这样一种“统一”:让西德来并吞东德,使整个德国变成北大西洋军事集团的骨干,成为西方反对苏联和其他爱好和平国家的工具。美国宣传机器企图让人相信:不接受这种方案就证明苏联违反“日内瓦精神”。  相似文献   

7.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宣布科威特为自己的第19个省。此后,联合国安理会共通过了12个相关决议表示谴责和强烈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当天,美国立即宣布冻结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国的财产,禁止与伊拉克的金融交易和贸易往来,并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对伊拉克境内和伊军和其在科威特的军事目标实施大规模空袭,“沙漠风暴”行动开始。这次军事行动从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共历时42天,分为空袭和地面进攻两个阶段。2月26日,伊拉克宣布…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北约盟国的控制,美国提出了“多边核力量”计划。计划一经提出,法国表示明显反对,英国也不支持,德国虽然支持,但并不长久,遂使该计划最后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9.
伊拉克战争既已结束,我们不妨“指手划脚”一番。一、美国此次在亚洲用兵公然地绕开联合国,开了一个恶例。美国自恃“新罗马帝国”,凭着国力强大而肆意妄为,联合国只是美国人世界大棋局上的一枚漂亮的棋子,一旦需要便“挟天子以令诸侯”,不需要则挂出“此路不通,绕道而行”的牌子,这实在令所有喜欢美国民主自由精神的人士扼腕。美国人须知一句东方格言———“好事不因坏人去做而成为坏事,坏事不因好人去做而成为好事”。二、看到有媒体分析美国的意图是要在伊拉克推行民主,像二战之后在德国和日本一样在中东建设一个民主样板。但…  相似文献   

10.
十年外交倒萨路在海湾战争尚未结束之际,美军方曾要求乘胜推翻萨达姆政权。但老布什担心继续战争会增加美军伤亡,导致反伊联盟解体。而且美国也认为如果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独立或南部亲伊朗的什叶派上台对美国和西方更不利(这些组织既反对萨达姆政权,又反对美国等西方势力),于是美国没有乘胜追击。其实当时白宫还有一个想法,即认为萨达姆政权已处于危机之中,可以通过遏制和制裁使其崩溃。此后,伊拉克成了国际社会中的“特殊一员”。(一)核查:海湾战争结束后,联合国安理会于1991年4月3日通过了关于海湾地区正式停火的6…  相似文献   

11.
标签新闻     
新事新言日本《世界周报》12月10日在刊登文章《日薄黄昏之国》时写道:“在日本这个国家,已经根本看不到经济大国时的影子”,“日本社会的致命弱点是不能面对事实,不能根据事实去议论,并决定未来的方针。”叙利亚副总统祖海尔·马沙卡在21日谴责华盛顿对以色列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视而不见,却以伊拉克所谓的武器计划为由威胁对其发动战争时说:“无论有多少借口,都没有正当理由显示美国政府有权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日本保守新党在12月25日成立。该党宣布将争取使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将防卫厅升格为“省”,尽快…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1月29日,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原定要和突访中东的美国总统布什及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在约旦首都共进晚餐,可他突然失约了。至于为什么?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是,伊拉克国内有人反对马利基和布什会面。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穆克塔达·萨德尔——“伊拉克最危险的人”——美国《新闻周刊》12月4日一期将他评为封面人物。人们也许还记得,在处决萨达姆的现场,那些对萨达姆羞辱起哄的人正是高喊着萨德尔的名字“穆克塔达”。  相似文献   

13.
最近,伊朗的军事演习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演习上展示的各种武器着实让美国和以色列紧张了一把,从美国国内也不断传出要对伊朗“动手”的声音,甚至有人表示要使用小型核武器,把伊朗的所有隐蔽核设施摧毁,一时间,围绕着伊朗核问题,气氛骤然紧张起来,那么,美国究竟会不会动武呢?我认为,美国在短时间内还不会轻易动武。其实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理智的人士指出,目前伊核问题还有可能在联合国框架内得到解决,外交努力远没有走到尽头;美国在伊拉克已经身陷泥潭,再开辟新战场实在是“发疯”;他们还指出,对伊朗的打击只会使伊朗人更加团结在现政权周围…  相似文献   

14.
追风人物     
施罗德“下海”惹麻烦2005年12月,德俄天然气管道破土动工之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副总裁米勒对外宣布,施罗德将出任该公司监事会主席,在场的两家德国参股公司总裁居然事先对此一无所知,颇感意外。消息传到德国引起极大反响,各界人士口诛笔伐,谴责施罗德以权谋私,是腐败行为。同时,在德政坛掀起了一场关于是否允许政治家“下海”的大讨论。当施罗德即将卸任之时,包括德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大财团对他的邀请函纷纷而至。人们猜想,施罗德很可能到纽约为资本家当顾问,但对此施罗德只是开玩笑地说,“我的纽约就是汉诺威”。谁知卸任仅20天,施…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与俄罗斯近年来针对不同对象都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恐战争。1999年10月,俄罗斯开始第二次车臣战争,意在铲除车臣非法武装,巩固俄罗斯的领土完整。2001年10月,美国为报复9.11恐怖袭击,发动了针对藏身在阿富汗的“基地”组织及其头世界知识2003年第17期目拉登和塔利班及其首领奥马尔的反恐战争。2003年3月,美国又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旨在推翻萨达姆政权,寻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果比较美俄两国发动的反恐战争,可以看出,同样是反恐战,除类似之处外,更有两者间的差异。“貌似”美国发动的阿富汗和伊拉克…  相似文献   

16.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正当美国总统克林顿因为与莱温斯基的绯闻面临美国国会弹劾的时候,德国人却把一个因为有过数次绯闻而成为“有魅力的人”——施罗德,推上了政府总理的宝座。德国人的新总理1998年9月27日的深夜,德国政府总理大选结果终于揭晓了。联合执政的基民盟和基社盟两党一共只得到了全国35.2%的选票,其余几家小政党的得票率也非常低,大都刚刚超过5%。只有最大的在野党——社会民主党获得了40.9%的选票,夺得了大选的最后胜利。在这次政府竞选中,尽管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总票数并没有超过半数,但是,由于有绿党的加盟,(绿党得票率为6.7%)两党完全可以组成一个联合政府了。因此,社民党的总理候选人施罗德也就脱颖而出,成了德国人  相似文献   

17.
追风人物     
施罗德是怎样在羊棚里长大的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德国总理施罗德的人生正是这句话的最佳证明。1944年,施罗德出生于德国一个小镇的工人家庭。出生后三天,当兵的父亲就死在二战的战场上。母亲被迫当了清洁工,全家靠着微薄的社会福利金糊口。此时的施罗德一家搬到了破落不堪的羊棚中。这个羊棚被分成四户,每户有两间屋子,一共住了约20人。小时候的施罗德与其他家庭成员共八人一起住在两间屋子里。屋中没有自来水设施,也没有厕所。由于常常无法按时缴付账单,施罗德一家“被当地警察所熟知”。被当地人称作“穷得惊人”的施罗德家一直吃不起肉,只能以水煮甘蓝菜和卷心菜裹腹,以至于当地孩子都把施罗德当成流浪儿。在孩子们之间甚至流传着“不要和叫施罗德的小孩来往”的话。那时的施罗德,惟一的快乐就是代表他所在的村庄参加足球比赛了。  相似文献   

18.
伊拉克难民问题是海湾战争的产物。据报道,已有100万伊拉克难民涌入伊朗,约80万难民滞留在伊拉克与土耳其接壤的边界山区。伊拉克难民问题固然举世瞩目,而作为海湾战争一方的美国及其欧洲盟国对难民问题的态度更耐人寻味。难民问题初起时,美国曾“沉默”了一段时间,布什说“不会让美军卷入伊拉克内乱”。4月16日,布  相似文献   

19.
半月新闻     
8日博茨瓦纳外长梅拉费抵京访华。加拿大、澳大利亚、波兰、西班牙、日本、阿根廷等国表示支持美国对伊拉克动武,并将为美军提供援助。9日意大利总统斯卡尔法罗会见来访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双方在会谈中表示坚决反对美国对伊的军事  相似文献   

20.
苏联对缓和的解释在政治讨论中,几乎没有谈到伊朗问题。当时美国正在冷静观察伊朗形势。美国方面也未提伊朗问题。集中讨论了阿富汗问题和东西方关系。阿富汗问题,归根结底,同西方如何对待苏联这个根本问题有关。但是,美国同欧洲的态度有若干差异。例如,西德处于同华约军队对峙的前沿。从民族方面说,东德有1,600万德国人,成为孤岛的西柏林约有200万人,此外在东欧的捷克和波兰也有约200万德国人,西德必须考虑处在东方的德国人的命运。还有一件日本人一向不大清楚的事情:德国在希特勒时代向东欧、西欧发动了侵略,战后西德同西方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