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荷兰鹿特丹病毒学家Ron Fouchier对H5N1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改造,制成传染性极强的新型病毒。这种病毒一旦流出实验室或被用作新型生化生物武器,将对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该研究引发巨大争议,科学家和生物恐怖主义专家激烈讨论是否应该公布合成路线,以及停止研究。  相似文献   

2.
今年初,美国联邦法院审理了一起制造电脑“病毒”的案件。肇事者莫里斯在1988年11月“恶作剧”地使美国国防部远景规划局电脑网络6000部电脑处于瘫痪。他被指控用有毒程序危害了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及军事部门的电脑系统,犯了电子恐怖罪。电子恐怖主义是指故意运用有病毒的程序对电脑网络进行大规模侵袭,使电脑网络处于瘫痪状态,或者通过非法手段窃取电脑中的高级机密数据,以及利用非法程序使电脑“发疯”的行为。这是高技术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一种新的公害。莫里斯的“恶作剧”虽谈不上是电子恐怖战争,但它告诉人们,高  相似文献   

3.
魏庆 《科技潮》2005,(4):44-45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美国高级官员称,对本·拉登进行的全球抓捕行动,并未能制止“基地”组织寻求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企图。有情报表明,“基地”组织正将注意力转向化学和生物武器。尽管“基地”组织发动化学战还面临着技术难题,但华盛顿认为拉登已确信只有发动大规模的杀伤性袭击行动才能对美国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行为给予足够的惩罚。因此,美国在制订打击恐怖主义计划时,把对付生化武器袭击列为重中之重,一套完备的生化“免疫系统”已基本成型。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发生已近五周年,但恐怖主义的阴霾仍弥漫在世界人们的心中。国际政坛、理论界在遏制恐怖主义、祛除恐怖主义根源方面都提出了众多方案,但收效甚微。本文通过对“结构暴力”与国际和平之间关系的论述,力图找寻恐怖主义的新根源,探得通往国际和平的新途径。最后指出祛除恐怖主义、实现世界和平的途径所在。  相似文献   

5.
美国早就制定恐怖主义黑名单,是家喻户晓的事。一旦上了这类名单,轻则蒙受制裁,重则遭到灭顶之灾。而“移出名单”则成了美国迫使对手改弦更张的大筹码。近年来,恐怖主义黑名单频繁出现于各类媒体,而人们有所不知的是,黑名单并非只有一份,美国在对不同国家、组织以及个人进行恐怖主义指控时,依据的名单是不一样的,采取的措施也是不一样的,分门别类,各有所用。  相似文献   

6.
恐怖活动中的炭疽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可以作为生物武器的许多生物制剂中,炭疽杆菌是其中最可怕的病菌之一,这也正成为被恐怖主义者利用的原因。人类感染炭疽主要有三个途径,临床可分为五种类型。切断传播途径是主要预防措施,给予抗生素为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恐怖主义顾名思义是指打破日常宁静的生活和工作规律,而造成混乱和人心惶惶,以达到某种目的。其中下下者如社会新闻中的以言辞(当面或书信)威胁,进而又有实物(如挟子弹)或其他行动(如涂鸦)威胁、恐吓。通常所说的恐怖主义者,多指在社会上能造成影响面较大的某种威胁。所用手段可以是常规武器(枪支、爆炸物)、化学武器(毒气)或生物武器。近年更发展到黑客入侵网络系统造成大范围破坏。  相似文献   

8.
9.11事件发生后,恐怖分子的非理性和滥杀无辜,使人类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各国都倾向于将非传统安全的认知锁定在恐怖主义身上。然而,随着非典、禽流感等全球性的瘟疫的爆发,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还有比恐怖主义更具杀伤力的瘟疫:14至16世纪欧洲流行的鼠疫,至少导致3000万欧洲人死亡;20世纪初爆发的大流感,夺去至少2100万人的生命;自1981年发现的艾滋病,已造成800万人死亡……而现代医学又同人类开了一个大玩笑。医学证明,大部分瘟疫的病菌都是由和人类朝夕相处的动物传播的,如鼠疫传染病,是由老鼠传染给人的;横行南亚的霍乱,其病毒是由鸡传染的;已有百年历史的炭疽病,病毒来自牛、羊等食草动物;还有1985年在英国发现的疯牛病,是由牛感染给人的;等等。于是,当人类一波接一波陷入瘟疫的恐怖中时,也一次又一次置身于与动物的不和谐中。如今,禽流感又通过禽畜类和鸟类向人类发起了进攻。难道人们又将生活在动物的“恐怖主义”之中?  相似文献   

9.
生物武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全人类的威胁 ,防范生物恐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首先医疗卫生部门应加强自身防范生物恐怖的意识和能力。其次 ,加大生物武器对人类危害的宣传教育。第三 ,加强生物化学实验室的管理。第四 ,完善防范生物武器系统。随着美国遭受 9·11恐怖袭击以及炭疽热的扩散 ,原先不被普通人所认识的“生物武器”问题被越来越多的关注。 2 0 0 1年 9月 2 4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告 ,认为现代技术已经使恐怖分子有能力利用某种疾病或毒性物质发动大规模恐怖袭击。 10月14日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汤普森称最近在美国发生的多起…  相似文献   

10.
据4月28日美国《时代》杂志报道,美国国内围绕着如何对付恐怖主义一直存在着争论。一派以国防部长温伯格为代表,主张“谨慎克制”;另一派以国务卿舒尔茨为代表,主张“用军事手段进行遏制”。里根总统从1983年主张谨慎从事最近转而主张“以暴力对暴力”,不但打击恐怖主义本身,而且对其“发源地”和“支持国”进行大规模海、空袭击,并批准了按此主张而采取的行动。温伯格的态度也有改变,他在波士顿说:“恐怖主义现在是一种由国家实施的行动,是发动战争的方法之一”,因此同意用军事力量进行遏制。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国际恐怖主义多在伊斯兰世界出现,除了有西方霸权主义这个根本的现实原因外,还有一定的宗教民族根源:恐怖主义者曲解伊斯兰教中的圣战意识,为其暴力倾向提供理论依据;伊斯兰教现实中教派林立、政教合一,容易给恐怖主义提供生存的空间;伊斯兰世界民族主义运动合法斗争途径被堵塞的现状,容易为恐怖主义者利用。但“国际恐怖主义”绝对不等同于“伊斯兰主义”,只有当西方放弃对伊斯兰世界的霸权主义政策,伊斯兰教得到全面理解的时候,才能从根本上根除国际恐怖主义的宗教民族根源。  相似文献   

12.
近来,日本走向“军事大国”的动向令人注目:通过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相关法案,正式启动“周边事态”法;同美国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决定发射侦察卫星;批准增加2000年度军事预算;计划引进导弹快艇等用于对付“可疑船只”;计划组建反生物武器的“部队医学实验队”;计划引进万吨级的补给舰和空中加油机;防卫厅政务次官西村真悟公开鼓吹日本也可以拥有核武器,等等。不过,在人们谈论日本走向“军  相似文献   

13.
江意 《世界博览》2012,(23):22-23
制造个性化生物病毒人工合成"私生子"在不远的将来,根据总统的DNA就能创造出针对个人的生物武器,轻易除掉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而且不留任何痕迹。  相似文献   

14.
如何对付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是西方社会的一大难题。强硬派主张采取“军事化”和军事行动“专业化”来对付恐怖活动。许多国家纷纷成立反恐怖主义特种部队,反恐怖主义的国际联合阵线正在形成。但只要产生恐怖活动的社会根源未铲除,恐怖活动就会时起时伏地继续发生。  相似文献   

15.
合成生物学是指人们将“基因”连接成网络,让细胞来完成设计人员设想的各种任务。例如把网络同简单的细胞相结合,可提高生物传感性,帮助检查人员确定地雷或生物武器的位置。再如向网络加入人体细胞,可以制成用于器官移植的完整器官。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病毒病是人类发现最早的植物病害之一。在18世纪中叶,英国就发现了马铃薯“退化”现象,随后各国相继发现此现象。“退化”导致马铃薯产量、品质降低明显,甚至无法留种,从而引起人们对“退化”的重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并不清楚起“退化”的真正原因。随着对病毒研究的深入,直到20世纪初,才认识到退化是病毒侵染所至。  相似文献   

17.
孔刚 《世界知识》2013,(11):42-43
今年元旦刚过,法国便发起“薮猫”行动,从位于非洲国家乍得的军事基地起飞战机,猛烈轰炸了马里国内战场上的伊斯兰极端主义武装势力。对此,奥朗德总统表示不能允许马里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的另一处“避风港”。恐怖主义组织随即对法国实施报复并示威:就在法军介入马里局势后不久,  相似文献   

18.
7月10日,就在一场恐怖主义幽灵掠过英国、人们惊魂未定之时,“基地”组织二号人物扎瓦赫里又出面警告英国新首相布朗,必须改变其前任布莱尔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否则英国将遭到更多恐怖袭击。  相似文献   

19.
高瑞婷 《世界博览》2011,(18):75-75
9·11事件直接促成小布什政府向全球“恐怖主义”宣战?但战争打响后,美军没有如愿以偿地在伊拉克搜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国家恐怖主义”的罪证.反而让阴谋论者找到了极大的生存空间。围绕着9·11事件的诸多细节,怀疑者一一提出了自己的反问:9·11是不是美国高层一手刻意制造的?恐怖主义的目标是国家?  相似文献   

20.
国际恐怖主义问题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恐怖主义是冷战后困扰国际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自冷战结束以来,全球恐怖主义势力急剧扩张,世界恐怖组织越来越多,对整个世界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国际恐怖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既有其生存的社会基础,也有其发展的外部环境。所以,只有全世界动员起来,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才有可能铲除恐怖主义这颗“毒瘤”,为世界各国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