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第六册《鹬蚌相争》时,围绕课题中出现的重点词语“争”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整节课教学结构严谨,步步深入,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2.
“而”字在《论语》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魏风·葛屦》是一首讽刺诗,唐宋时代的经学家,均将这首诗中的“辟”字,解释成“回避”的意思。余冠英先生也是这样解释的,他还将“好人提提,宛然左辟”的诗句译这样的白话诗:“只见美人腰肢细,一扭腰儿转向里”,其阐述的讽刺意义就是:“手指灵巧的婢妾做成新衣献给女主人。那心地褊狭的女主人怀着嫉妒,不加理睬。”我们认为,这样解释和翻译《魏风  相似文献   

4.
《广雅疏证》十卷,清王念孙著。王念孙,江苏高邮人,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开始致力于《广雅》的疏证,每天疏证三字,寒暑无间,至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冬,完成前九卷(第十卷用儿子引之的稿子)。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写成自序,作为疏证《广雅》的小结。《广雅疏证》是王念孙潜心研究的结晶,是他毕生学术思想的体现。学者们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段玉载誉之为“不朽之作”。《清史稿·儒林传》:“(念孙)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  相似文献   

5.
不知道从何时起,新词家族又添新成员“抓狂”了。用百度检索(时间:2006-5-26)发现,与“抓狂”有关的网页共2020000篇,与之相关的新闻也有9260篇,“抓狂”一词逐渐走俏,屡见报端,如:(1)周渝民:大S“劈腿”我会抓狂(世界经理人2006-5-26)(2)超音速主帅不为惨败抓狂刘易斯苦坐板凳受煎熬(深圳之窗2006-3-30)(3)周杰伦暗示周侯恋玩完:提及李宇春就抓狂(金羊网2006-5-21)(4)正和女友约会警察上门扫黄婚事搅黄人快抓狂(新华网2006-3-27)(5)送礼送得人抓狂(经济导报2006-2-10)(6)中年男子为情所困突然抓狂绑儿殴妻纵身跳楼(新华网2005-12-17)(7)连战访大陆泛绿抓狂痛批(大公报2005-4-30)(8)抓狂小熊猫妈妈咬死宝宝(成都商报2005-7-21)(9)被问恋情张娜拉现场“抓狂”“以头撞墙”作答(半岛都市报2005-3-13)(10)当街殴打摄影记者戴维斯“野猪”抓狂(新民周刊2004-10-17)(11)球队崩溃范帅抓狂(扬子晚报2005-11-27)(12)怀疑,让她要抓狂(深圳晚报2005-11-26)(13)让你抓狂的几款MP3(搜...  相似文献   

6.
报刊多了,人们难以遍读,于是“文摘”报刊应运而生。除大型的、有相当权威性的《新华文摘》之外,有些报纸和高等学校也办了文摘版或文摘小报。由于摘取诸多报刊的文章精华,汇聚一起,便于读者接触多方面的知识,增广见闻,也可为研究工作者提供有关的学术动态和文章线索,因而这些文摘报刊一般都受到读者的欢迎。但是,翻阅某些文摘小报和文摘版,也发现一些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題。一是有的学术理论文章,摘非其“要”,甚或断章取义,看后往往不能得其要  相似文献   

7.
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大众生活中,人们对“异化”一词往往局限于自我认识,把“异化”当作变化或变异等的同义语,出现乱用“异化”现象,本文尝试对异化概念进行简单分析,以澄清异化概念的真正意蕴。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主要探究"志哀"一词的含义、特点及用法,通过揭示媒体误用志哀的现象,以引起人们对汉语规范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所”字结构中的“所”字是个颇具争议的文言虚词.通过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对“所”字结构中的“所”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字结构中的“所”字具有指代上的模糊性和句法上的粘附性,“所”字实属具有指代意义的结构助词,而“所”字结构中的“所”是代词的说法与词类的划分标准存在冲突.不同类别“所”字结构中的“所”字句法语义具有差异,应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借以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或检查知识掌握情况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积极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2.
假借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比较棘手的问题。长久以来,对于假借这个概念的理解,各家观点不尽一致。本文把假借字分为真假借字和准假借字,表述了假借的概念、分布及发展状况、产生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人交往中,常常既谦虚又自得地向对方递上一张名片,一切尽在不言中。名片既帮助我们从繁琐的礼节中解脱出来,又能很快地使彼此熟悉,方便业务和联系。企业为了公关和推销产品的需要,也都印有自己的"企业名片",这就足图文并茂的"企业简介"册。通过"企业名片",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企业的规模、产品、地址等等。许多企业十分重视"企业名片"的设计和制作,薄薄的"企业名片"对推销产品、提高企业知名度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抵估的作用。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对"企业名片"的设计、制作没有引起应有的  相似文献   

14.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春朝朝日,秋夕夕月。入其门,无人门焉者;入其闺,无人闺焉者。 ——曾国藩:《复李眉生书》 上面所举的这些短句,每句都有两个相邻的同形字,但是这些同形字也仅仅在形体上相同,而发音、意义和词类都是不同的。析言之。“春风”的“风”读如“fēng”,阴平声,名词;“风人”的“风”读如“fěng”,上声,动词,意为“吹拂”。“夏  相似文献   

15.
“刹那”是梵文ksana的音译,随着使用的大众化和普遍化,它的意义、用法、搭配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它的出现引起了汉语中相关词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国度、不同阶级之间,到底有没有共同美? 长期以来,这是个悬案。林彪、“四人邦”横行时期,他们搞封建专制主义,无人敢提共同美的问题。从表面上来看,问题好象已经解决了,只有阶级的美,没有共同的美。然而,否定了共同美的存在,问题并未解决。在现实生活中,在文艺教学中,在对中外文艺遗产的学习、研究过程中,常常碰到一些难于回答的问题,诸如大自然之美是不是共同的,某些优秀的进步的文艺遗产为什么能引起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阶级的人们的共鸣,等等。看来,对有无共同美问题有深入探讨的必要。笔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在此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目的在于希望能引起进一步的探讨,求得对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第六册<鹬蚌相争>时,围绕课题中出现的重点词语争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整节课教学结构严谨,步步深入,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被"字、"把"字套用句式,在现代汉语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不是汉语的习惯表达;这一句式大部分前一个NP的词数多于或等于后一个NP的词数;被字结构相对把字结构而言是有标记的;被字结构多数都出现在把字结构前,这主要是受制于汉语的"时间顺序原则";句式I接近"被"字、"给"字套用句式,句式II接近"把"字、"给"字套用句式,而句式Ⅴ接近普通的把字句。  相似文献   

19.
“一点儿”和“有点儿”是意义相近但用法有所不同的一组词。前贤对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作过研究,本文用大量例句结合现代理论对“一点儿”只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式的原因加以解释,并对“有点儿”在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式时只能用否定词“不”而不能用“没”的原因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20.
《大理师专学报》八七年第一期载杨发祥同志的文章“汉白语言融合初探”一文中谈到“例如piu(蛄)这个白语语汇以前是非常盛行的,白族人认为有人会养蛄,用蛄去伤害人,儿童肚子胀而死亡说成是被蛄吃掉.随着医药事业的发达,这个词已逐渐消亡了,年轻人已不知是什么东西”.(《学报》P.107)其实,这蛄应为蛊(gu).“皿虫(蟲)为蛊(蠱)”语出《左传》昭公元年.当时晋平公患病,到秦国请医生,秦景公派了位名叫和的医生去给他看病.这位医生前去一看,便断定晋侯好色,得的病是象“蛊”一样不治之症.在旁的大臣问:“何为蛊?”和答道:“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表明了当时人们对“蛊”的认识以及对蛊字结构的理解.为什么皿和虫合在一起叫蛊,而且是一种“不可为也”的绝症呢?这可从古代造字时的情况谈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