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12—2019年山东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算金融集聚与新旧动能转换指数,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金融集聚对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集聚与新旧动能转换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金融集聚对新旧动能转换有显著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且直接效应大于溢出效应。建议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增强金融集聚直接效应,优化金融资源空间布局,放大中心城市金融集聚的溢出效应,加快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  相似文献   

2.
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在山东建设以来,产业转型及升级对控制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的人才需求,针对控制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科教融合探索,围绕导师配置、专业课程设置和科研能力提升等三方面进行了实践,切实提高了控制工程领域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20,(3):11-14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潍坊市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困境。文章首先阐述了潍坊市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然后分析了潍坊市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整体思路和具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吴迪  徐政 《科学管理研究》2021,39(4):98-104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而如何实现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成为新格局下需求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深入剖析新旧动能转换着力点,对标目前转换过程中存在问题,"对症下药",探索顺畅转换路径.旧动能向新动能转换需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供给端依靠要素、企业、产业和社会四大着力点,从微观到宏观层层推进,并由宏观渗透至微观;需求端从扩大开放、释放消费需求两个着力点拉动.创新要素支撑不足、人力资本错配、金融支持力度弱化、需求动力不足、体制机制障碍是目前新旧动能转换不畅的主要原因.应从优化创新要素支撑作用、数字技术融合产业发展、释放消费需求、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四个方面入手,扫清新旧动能转换障碍.  相似文献   

5.
以山东省目前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机遇和挑战为背景,基于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利用2006~2016年山东17个地市的统计数据,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率提升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显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山东省要实现经济增长应更多的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因其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化解产业结构调整的负面作用;还应慎重的进行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使其与全要素生产率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9,(2):105-110
本文从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出发,旨在构建一套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山东省昌邑市为例,对乡村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态势进行测度,以期提出新旧动能转换视角下昌邑乡村振兴的多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尽快实现经济动能新旧转换已成为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关键,山东省传统的高碳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寻求低碳环保的经济增长模式。文章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山东省能源消费量与生产量、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效率等能源消费现状以及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等碳排放指标,全面评价山东省能源消费区域差异、碳排放区域差异以及各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根据分析评价结果提出发展建议。研究认为,山东省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与保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应用推广低碳模式、完善碳排放市场以及倡导低碳生活模式,研究结论对绿色山东建设提供了科学有益的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8.
黄昶生  张晨  王丽 《河南科学》2019,37(12):2034-2040
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下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DEAMalmquist方法,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下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经济发展方式尚处于技术投入驱动的粗放发展阶段,一定技术水平下社会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现有技术潜力尚未被完全挖掘.  相似文献   

9.
基于平稳性检验、协整关系测度及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结合山东省1988—2017年相关统计数据,实证研究了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与市场、政府、社会和科技等多维制约因素的因果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政府干预、公共运输等因素正向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市场化和科技创新等因素促进效果不显著.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夯实创新基础并保障成果转化,加强市场化建设和建立市场预警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投入、产出维度构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功效评估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投入与产出的耦合协调关系及空间格局,反映新旧动能转换的功效,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对转换功效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9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功效的评估值均呈波动上升趋势,高投入-高产出、低投入-低产出同步型城市数量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功效评估中投入与产出皆处于高度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大,协调等级渐趋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功效的空间集聚效应渐趋减弱,局部热点区聚集在山东半岛及鲁中地区,冷点区聚集在鲁西北和鲁南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功效的障碍因素为共享产出—开放产出—创新产出的演变模式,创新产出成为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基于机器人行业人才需求“一多、一高”的特点,分析当下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明确“一专多能,一人多岗”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书证融通”理念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3个方面,探索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契合及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助力国家新旧动能转换战略.  相似文献   

12.
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是十三五期间重要的经济工作,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双创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引擎切入点,依据经济增长理论,对1990—2016年山东省资本存量、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等相关指标进行测量,以意识创新→创业活动→价值创造为线索,表述了如何用开放、合作、绿色的理念进行双创发展以助推新旧动能转换,最后对双创发展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动能、动能转换等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农业旅游形成点轴式发展格局,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日益显著;(2)旅游消费需求仍是拉动区域农业旅游发展的核心动能,旅游投资需求仍在发挥作用,但表现出地区差异性;(3)人才供给动能发挥不足,资本供给发挥作用的程度较小并不断弱化,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与地区发展水平逆向发展的趋势特征,农业旅游产业集聚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源泉;非公有制经济以及政府支持力的推动作用不显著,城镇化发展的拉动作用表现出较高的区域差异性,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有效带动农业旅游发展;(4)各地市应根据发展实际培育创新动能,适时转变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一切创新来源于人才。国家创新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系统工程理论告诉我们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 ,因而国家创新系统的人才结构直接决定着国家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发挥。本文通过对国家创新系统及其人才结构的分析 ,设计了衡量人才结构优化的四个指标 ,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人才结构优化战略  相似文献   

15.
王艳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5):165-166
人才群体结构的功能直接影响着人才创造性劳动的进行。充分认识人才群体结构的重要功能,并遵循优化人才群体结构的基本原则,是积极探寻实现人才群体结构优化从而发挥人才群体的整体创造功能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键,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标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分析河南发展的省情和动能转换在河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河南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以产业结构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为指导,从宏观经济角度,以翔实的数据和确凿的论据,论述了近期邮电人才结构存在的弊端。深入论证了如何科学调整邮电人才结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笔者尝试将并行处理引入结构优化领域,基于时空转换,研究了实现并行化的5条途径,指出了大系统设计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设计大系统并行结构优化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9.
2022年,厦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起点谋划创新发展,高标准建设厦门科学城,高层次搭建省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高质量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高水平赋能未来产业,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新的一年,厦门将聚焦“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动能转换”目标,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加快建设厦门科学城,争取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加大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力度,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支撑引领厦门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海洋经济迅猛发展,海洋产业成为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我国作为拥有将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大国,也正在向海洋强国迈进。本文分析了我国海洋人才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海洋高等教育的几点建议,以期对我国海洋事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