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环渤海地区各港口的发展水平与效率差异较大,而这种差异会阻碍环渤海港口群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因此以环渤海港口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科学的港口效率指标评价体系,结合2013年港口发展的相关数据,应用DEA、SE-DEA效率测度模型对环渤海地区港口效率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利用主成分分析,选取社会经济和水环境发展指标,确定权重,进而设计辽宁省环渤海城市社会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对辽宁省环渤海5市2010年的社会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辽宁省环渤海5市社会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度整体上比较高,其协调发展度均已经达到"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基于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117个地级市2003年和2012年的城市流强度和结构特征进行测算,并依此对经济圈的空间联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圈城市流强度值偏小的城市数量多于75个,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偏弱,城市流强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原因是区域发展不均衡,综合经济实力较弱的城市数量超过65个,产业的外向服务能力不足.第二产业对经济圈城市流强度影响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逐渐增强.随时间发展,经济圈城市流强度由受第二产业主导变为二、三产业共同影响.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未来城市空间联系的格局和演化还可基于城市职能及发展要素的空间分布关系等方面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4.
研究上海经济影响力以及对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构建经济影响力综合评价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曲线拟合等方法,运用SPSS,EXCEL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求解.综合分析了2004—2013年上海市的经济影响力变化趋势,上海市对周边12个城市在外资引用方面的影响程度,以及经济辐射力对长三角经济圈内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经济影响力逐年攀升,上海市外资利用存在溢出效应,促进周边城市外资利用额的增长,长三角经济圈内产业结构日益趋同这一现状,将会制约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圈内各城市应当加强经济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当地优势产业,创立各城市的品牌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5.
在经营城市中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改进和提高公共产品的效率是经营城市的重要任务之一.应创新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途径,为经营城市,发展城市经济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连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地带,堪称“东北之窗”,将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大连航运现状条件的详尽分析,提出了加快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方向与举措.  相似文献   

7.
张瑞旭 《河南科技》2024,(3):142-148
【目的】构建河南省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助力河南省提升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方法】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选取了R&D活动人员、用于科技的财政支出等14个指标,并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效益能力、技术创新潜在能力三个方面,构建河南省18个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8个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通过设定投入创新绩效因子和创新潜在因子,以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的比值作为权重,得出综合得分,并对各个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排名。然后通过系统聚类,将河南省18个城市分为五类。【结论】提出河南省各市应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创新创业、加强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投入,城市之间应加强合作、促进产业发展等政策建议,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城市创新潜力,更好地提升河南省城市整体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开展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的研究是优化旅游环境,推动区域城市旅游走上持续、健康发展道路的关键.本文以环渤海的六个滨海城市为例,分析了城市间旅游外部环境竞争力的差异,并探讨相应的措施以提升环渤海的整体旅游环境,以期对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衡量自主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绩效,对于认清区域自主创新现状、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评价区域自主创新的绩效,对于动态掌握自主创新的进展和成果、发现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优化创新资源的结构和配置、调整创新的产出目标和方向、进一步提高创新系统的效率,对区域自主创新网络建设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作为推动自主创新效率的主要行政层次,城市具有较强的资源集聚优势,因此,本研究从城市视角研究自主创新效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科学地评价郑州市的自主创新效率和自主创新能力,解决自主创新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郑州实施"三化两型城市"战略,获取自主创新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所面临的关键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青岛市近年来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对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的响应过程,本文基于1998—2019年Landsat卫星影像,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像元二分模型法,获取了青岛市近21年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气象站点数据记录,对植被覆盖度、温度和降水等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市夏...  相似文献   

11.
利用区位商的研究理论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海产品加工业、水产苗种业和休闲渔业这5个代表性渔业分别在沿海7个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合这7个城市的实际情况探讨其渔业布局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各区域的资源条件、经济基础等多种因素,基于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提出合理的渔业布局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齐怀琴  张弓  李春林  秦月 《高师理科学刊》2007,27(4):104-105,118
探讨了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人才从知识型向能力型、创造型转化的途径与机制.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从学校步入工作岗位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技创新去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从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校可以从资金上、场地上、管理机制上等多个方面予以扶持,以期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在综合青岛西海岸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体现新区发展特点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制造业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该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青岛西海岸新区2008—2013年制造业情况进行纵向比较,利用2013年数据与6个国家级新区(浦东、滨海等)的制造业发展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充分评价了西海岸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结果表明,青岛西海岸新区制造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整体发展水平处于6个国家级新区的中上游,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提升空间。在对青岛西海岸新区制造业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新区制造业创新能力弱、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从产业发展、区域创新、产业政策三个方面提出了西海岸新区制造业产业优化对策体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甘肃省高产高效农田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研究了高产高效农田的分布和成因,认为高产高效农田是多因素优化组配的结果,人为调控起决定作用,高产高效持续一致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存在的,提出建设高产高效农田是甘肃发展集约持续农业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各省市区的能源环境效率,考虑非理想产出的影响,采用基于松弛变量的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了2005—2012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能源环境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能源环境效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随着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2012年后环境效率值出现反弹;结合Meta-frontier模型对决策单元分组后的对比研究显示,提高城镇化和增加研发投入有利于能源环境效率的提升,降低第二产业比重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但大幅增加治理污染的投入后,短期效果并不显著。针对结果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更有利于技术创新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促使其内部相应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以减少组织管理费用。技术创新是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它促使具有创新性质的组织结构的出现,而企业的组织结构变革对技术创新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空气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平衡城市建设与保护环境已成为城市规划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该文探讨了二氧化硫污染与城市绿化建设的定量关系.首先对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排放、浓度以及传播方式进行了相对准确的描述,建立了两城市之间空气二氧化硫污染相互影响的模型,分析了城市绿化的效益,提出了城市绿化设计的优化算法,最后给出了二氧化硫污染模型的应用及绿化建议.该模型同样适合对其他空气污染物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关于在校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按照学院搭台,学生唱戏,逐步推进的思路,探讨了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学研结合经历了解决国有企业技术落后、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到成为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突破口三个发展阶段,政策目标层次越来越高,政策手段日趋丰富.但在其强调服务经济建设功能的同时,却忽视了培养人才的功能.从效果上看,政策促进了科研与经济的结合,基本确立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却仍有待加强.展望未来,政府应为集约化、综合性、紧密型的产学研结合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