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螺旋桨削边技术对改善老旧船的船-机-桨匹配具有显著作用,但通常对螺旋桨削边设计采用半理论半经验的近似估算方法,结果与实船偏差较大.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计算方法,对螺旋桨削边进行设计、计算和转速提高值预测的结果与实船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舰船喷水推进系统性能,分析了"船-泵-机"匹配方法。以螺旋桨推进为例,介绍了"船-桨-机"匹配的目的、思路、步骤和方法。着重研究了"船-泵-机"匹配的特殊性以及相应的方法。以某喷水推进船为例,运用上述方法进行喷水推进系统性能分析,结果指出了喷水推进与螺旋桨推进在推进性能方面最显著的差别之一,即最薄弱环节由"柴油机-螺旋桨"推进系统中的主机变成了"柴油机-喷泵"推进系统中的喷泵。  相似文献   

3.
"船-泵-机"匹配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舰船喷水推进系统的性能,分析了“船-泵-机”匹配方法。以螺旋桨推进为例,介绍“船-桨-机”匹配的目的、思路、步骤和方法。着重研究“船-泵-机”匹配的特殊性以及相应的方法。以某喷水推进船为例,运用上述方法进行喷水推进系统性能分析,指出了喷水推进与螺旋桨推进在推进性能方面最显著的差别之一,即最薄弱环节由“柴油机-螺旋桨”推进系统中的主机变成了“柴油机-喷泵”推进系统中的喷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螺旋桨切边技术对改善船、机、桨匹配的作用,并提出由此而提高主机转速的近似估算方法、模型试验和实船应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结晶器搅拌桨采用船用螺旋桨结构,桨叶为复杂曲面.应用Delphi7开发了搅拌桨叶面型值点计算模块,并以CAD/CAM集成系统UG软件为平台,应用其二次开发工具OPEN GRIP建立了搅拌桨的三维实体模型;在分析搅拌桨数控加工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搅拌桨多轴数控铣削加工工艺.利用UG的CAM模块完成搅拌桨的数控编程,实现了搅拌桨CAD/CAM集成.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搅拌桨生产,搅拌桨的设计一制造周期缩短了70%~80%;几何精度检验结果表明,搅拌桨加工精度显著提高,搅拌桨导边与随边几何误差小于0.05mm;经静平衡检验,不平衡量小于搅拌桨质量的0.05%.  相似文献   

6.
从加快风帆助航的研制周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MATLAB/SIMULINK的船机桨仿真系统平台.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各模块的功能及特点.试验表明,所建立的船机桨仿真系统满足了设计性能指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船机桨匹配和波浪统计的船舶失速系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了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规范要求,但尚未明确其中失速系数的计算方法.针对失速系数的估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一种基于船机桨匹配和长期波浪统计数据的失速系数计算方法.该方法中考虑了船机桨间的能量传递和水动力相互干扰,同时用船舶运营海区的长期波浪统计数据作为环境参数,对一艘实际运营的集装箱船进行了试算,并与IMO规范值、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回归公式和目前应用较广的NMRI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由所提出的方法得到的失速系数,其变化规律与NMRI法一致且更为保守,能指导船舶能效设计,更有利于保障船舶在实海域中的航行性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中国渔政114”三桨船推进装置的研究,讨论了中桨、边桨主机功 率如何分配,部分螺旋桨处于自由转动时附加阻力如何确定,三桨推进时设 计工况如何选取,并给出了分别以中桨单独工作、边桨同时工作、三桨同时工 作为设计工况时的螺旋桨要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船舶设计中节能问题,讨论了选择机电设备产品的原则;阐述了动力装置系统的节能途径;并以实船为例,指出度热利用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和较好的经济性.文中还对船、桨、机功率匹配诸问题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推荐了合理的功率匹配图.  相似文献   

10.
以KCS船与KP505桨为研究对象,应用FLUENT软件分别对KCS船、KP505桨、考虑自由液面的船-桨组合体进行数值模拟,其中船-桨干扰计算采用VOF法和滑移网格技术。比较分析数值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所用方法能很好模拟船-桨间的互扰现象。本文研究结果为研究船-桨干扰提供了更可靠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吊舱推进器性能,应用势流面元法开发了定常流中计入吊舱与螺旋桨桨叶相互作用的水动力性能计算方法.基于格林定理,考虑了分布在桨叶、桨毂、吊舱、支架的定常源和偶极子的联合作用,以及推进系统尾流场中偶极子代表的势流绕流的相互作用.对库塔条件进行设定,并基于三维问题的考虑,计算中引入了横向流的影响,保证随边单元上的压力相等.为满足推型吊舱螺旋桨设计的需要,给出了有关水动力和压力分布的数值模拟结果.计算结果与相应的试验数据的比较表明,计算误差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精确的船用螺旋桨三维模型,采用UG/Grip二次开发技术探讨了船用螺旋桨三维建模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对桨叶叶尖、导(随)边缘过渡、防鸣音随边、根部过渡等关键部位的合理处理,建立了精确的三维螺旋桨模型.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船用螺旋桨铸造前的计算机工艺辅助设计问题,采用UG/Grip二次开发技术探讨螺旋桨铸造工艺模型的建立及虚拟测量的关键技术,实现桨叶导、随边及叶背、桨毂的缩尺和加工余量的正确处理,并实现了对桨叶三维型值点的虚拟测量,从而使螺旋桨工艺辅助设计过程变得更加方便、科学、准确.  相似文献   

14.
潜艇涡量场和流噪声等效声中心的数值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潜艇湍流噪声及其等效声中心的数值预报,在分析SUBOFF潜艇拖曳和自航状态下涡量场的基础上,采用大涡模拟与声学边界元相结合的方法,在频域内预报了流噪声空间分布、测点谱源级曲线和声指向性,求取了等效声中心位置并分析了其受螺旋桨旋转作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附体与艇体结合部马蹄涡和附体端面诱导项链形涡对是潜艇涡量场的主要特征,且马蹄涡系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附体尾涡脱落频率存在19.22Hz的线谱,且在尾涡测点谱曲线中得到明确体现;随着频率增加,流噪声蝶形指向性对应的辐射瓣状区间数随波数增加,且正横方向声压要强于首尾方向;流噪声等效声中心位于距艇艏0.46倍艇长处,在10Hz~1kHz内总声源级为95.09dB;艇艉桨对附体马蹄涡系影响较小,但促使等效声中心迅速移至艇艉.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用于直升机减振的后缘小翼型智能旋翼相关设计参数的研究。建立了后缘小翼型智能旋翼的气弹动力学分析模型。研究了小翼的关键设计参数:小翼展长、小翼弦长、小翼径向位置、小翼重心布置以及前进比等对后缘小翼偏转角度、驱动机构需用功率以及桨毂振动载荷的影响。参数分析结果用于指导模型的设计并为后续的模型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微型燃气轮机向心透平导向器的流场分析与设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微型燃气轮机向心透平导向器叶片型线的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设计出了5种尾缘厚度的导向器叶片,并分别对其通道流场进行了全三维黏性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以该型线设计原则设计出的高亚音速向心透平导向器叶片具有较高的流动效率,并且可以有效减小向心透平的径向尺寸;尾缘相对厚度对导向器叶片流动特性及效率影响较大,尾缘相对厚度每增加1%.叶轮进口气流角将减小约0.03°,速度系数将降低约0.1%.考虑到目前高温合金精密铸造的工艺水平,导向器叶片尾缘厚度取0.6~1.0 mm、尾缘相对厚度小于15%可以获得较高的气动性能.  相似文献   

17.
螺旋桨非定常性能计算的升力面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非定常数值升力面方法计算了运转于非均匀流场中的螺旋桨性能,该方法建立在作者提出的新的定常螺旋桨尾涡模型的基础上,在用圆锥螺旋面模拟的过渡区尾涡片中,加入了泄出涡以反映非定常特性.数值计算的升力面方法采用离散的涡、源奇点系,并编制了相应的非定常性能计算的计算机程序.最后,对14届ITTC 螺旋桨委员会提供的实例以及其他例子作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本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提高增升装置性能的同时降低机构的重量和复杂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CFD手段对一种在多段翼型主翼后缘凹陷处加薄片(cover tab)的主动控制方法进行了数值研究。以Gaw—1两段翼型为基准翼型,对不同参数组合的tab构型进行了计算。最佳构型是在主翼后缘凹陷处距离后缘1%主翼弦长处增加高度为0.5%主翼弦长的tab,增加最大升力系数4.88%。结合计算结果对这种主动控制技术方法的参数对流动的影响以及改善流动的机理等做了探讨。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改善后缘襟翼上翼面的流动,推迟流动的分离,从而增加多段翼型的最大升力系数。  相似文献   

19.
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中的死区控制电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用于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中产生死区时间的互锁电路,通过对功率管的输出状态进行检测,使得在每种状态下只有一个功率管导通,有效地防止了上下功率管的同时导通,从而减小了功率级的损耗,提高了放大器的效率.针对该互锁电路提出了一种死区时间设计方法,使得在有效抑制功率管导通的同时引入最小的失真,同时对引入死区时间所产生的影响做了详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互锁电路在输出信号的上升沿产生的死区时间为13.6 ns,在输出信号的下降沿产生的死区时间为15.5 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