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弥散强化铜材料具有高强度和高导电性的特性,孔洞是影响导电率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高速压制成形技术,对Al2 O3质量分数为0.9%的弥散强化铜粉压制成形,研究了压制速度对生坯的影响.当压制速度为9.4 m·s-1时得到密度为8.46 g·cm-3的生坯.研究了烧结温度对烧结所得Al2 O3弥散强化铜试样导电率的影响.当生坯密度相同时,烧结温度越高,所得试样的导电率也越高.断口与金相分析表明:烧结温度为950℃时,烧结不充分,颗粒边界以及孔洞多而明显,孔洞形状不规则;烧结温度为1080℃时,颗粒边界消失,孔洞圆化,韧窝出现,烧结坯的电导率为71.3%IACS.  相似文献   

2.
颗粒弥散强化复相陶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备SiC、TiB2及ZrO2颗粒弥散强化MoSi2、Al2O3基复相陶瓷,研究了弥散颗粒及其加入量对材料强韧化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弥散颗粒多重强化协调作用及机理。结果表明:弥散颗粒的加入量对材料的强韧性有显著影响;通过合理的工艺控制,不仅在ZrO2、TiB2二元颗粒复合弥散强化的Al2O3基复相陶瓷中,而且在单相ZrO2颗粒弥散强化的MoSi2基复相陶瓷中,弥散颗粒均实现了相变强化与弥散强化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3.
颗粒弥散强化复相陶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制备SiC、TiB2 及ZrO2 颗粒弥散强化MoSi2 、Al2 O3基复相陶瓷 ,研究了弥散颗粒及其加入量对材料强韧化效果的影响 ,并探讨了弥散颗粒多重强化协调作用及机理 结果表明 :弥散颗粒的加入量对材料的强韧性有显著影响 ;通过合理的工艺控制 ,不仅在ZrO2 、TiB2 二元颗粒复合弥散强化的Al2 O3基复相陶瓷中 ,而且在单相ZrO2 颗粒弥散强化的MoSi2 基复相陶瓷中 ,弥散颗粒均实现了相变强化与弥散强化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自蔓延高温合成的MoSi2和陶瓷矿物为原料,通过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MoSi2发热元件,采用XRD,SEM和EDS等技术分析了MoSi2发热元件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MoSi2发热元件的主要成分为MoSi2,Mo5Si3和陶瓷矿物.加入陶瓷矿物明显活化了MoSi2的烧结,降低了MoSi2的烧结温度,阻止了MoSi2晶粒的过度长大,使得发热元件具有比较均匀的组织结构以及较高硬度和断裂韧性.通电氧化可以使MoSi2发热元件表面生成一层以SiO2为主的含有少量MgO,CaO,Na2O,Al2O3等物质的玻璃相,提高了元件表面保护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WC对弥散强化铜的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能球磨冷压烧结的方法制备了Cu—WC弥散强化铜合金,并对添加不同成分WC的弥散强化铜试样进行了性能检测和显微结构分析.结果表明:WC的含量多少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比较明显,随着WC的增加.合金的硬度增高,导电率降低、当WC的体积分数低于1%时,导电率接近纯铜,但硬度较低,当WC的体积分数达到4%以上时,硬度变化不大,导电率下降明显.所以,弥散强化铜中WC的成分应控制在体积分数1%到4%之间。  相似文献   

6.
无压烧结CeO2-ZrO2-MoSi2复合材料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自蔓延技术合成MoSi2粉体,并添加CeO2、ZrO2粉末制备了不同体积分数的CeO2-ZrO2-MoSi2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实验研究表明:复合材料在高温烧结后的致密度较高,其力学性能较好,其中以MSZC3的效果最好,其致密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96%、268.8MPa和6.28MPa·m1/2.ZrO2颗粒同时实现了室温相变韧化和弥散强化的双重作用,显著提高了复合材料的韧性与强度.  相似文献   

7.
采用非均相形核法制备铜包裹MoSi2的复合粉体.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等分析手段对复合粉体进行表征,并讨论包裹结构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采用非均相形核法可以制备出MoSi2颗粒表面被细小的铜微晶包裹的复合粉体;用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作为分散剂有助于提高纳米铜的稳定性,并能有效防止复合粉体的团聚,MoSi2颗粒的分散性得到显著改善,包裹效果较好;MoSi2颗粒大小和形状对复合粉体的包裹情况有较大影响;包裹结构取决于铜在MoSi2颗粒表面的沉积以及对复合粉体团聚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酸溶法萃取铜-氧化铝系弥散强化无氧铜中氧化铝弥散相的超细颗粒,并进行X射线分析。研究了弥散强化无氧铜材料中弥散相的结构状态、颗粒大小及其分布,以及它们与材料性能之关系。通过X射线分析证实了CuAlO_2化合物的存在是弥散强化无氧化铜焊接起泡的根本原因。所有这些为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9.
在一定粗细颗粒配比的SiC粉体中添加不同量的MoSi2,进而在2 300℃烧结得到MoSi2/R-SiC复合材料.采用SEM,XRD,力学性能测试、阻抗分析仪等方法研究了MoSi2添加量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组成、力学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 300℃所得的复合材料中,SiC为6H型,MoSi2转化为六方晶型的M...  相似文献   

10.
以Al2O3弥散强化铜合金(简称"弥散铜")粉和雾化锡粉为原料,经600,700和800℃扩散处理制备弥散铜-锡合金粉末,研究扩散温度对合金粉末物相组成、组织形貌、松装密度、流动性、显微硬度和粒度分布等性能的影响,并考察合金粉末的成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经700℃和800℃扩散处理后,可获得锡分布均匀的弥散铜-锡合金粉末;该合金粉末整体呈不规则形状,局部呈近球形。于700℃扩散处理制备的弥散铜-锡合金粉末具有最佳的综合粉末特性,其松装密度、流动性、显微硬度(HV0.05)和中位粒径分别为2.74 g/cm3,35.1 s/(50 g),140.2和38.8μm;扩散法制备的弥散铜-锡合金粉末具有松装密度低、流动性好、显微硬度高和粒度细小等特点,并且成形稳定性良好,可用于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用粉末冶金法制备铜锰固溶体的方法 ,研究了铜锰粉末压坯的烧结特性。结果表明 ,利用粉末冶金法烧结铜锰混合粉末 ,可以形成单相固溶体 ,其扩散机理属于单向扩散 ,即锰进入了铜。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 ,铜锰烧结压坯的密度和硬度都有下降的趋势。铜锰粉末经混料、预压、热压成型后 ,按不同烧结参数 (包括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 )在 80 0℃烧结 ,保温 5 0h ,可制得铜锰固溶体。  相似文献   

12.
高塑高强纳米Al_2O_3 -Cu复合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u-Al水雾化合金粉末为原料,通过内氧化方法制备了Al2O3弥散强化铜复合材料,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结合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γ-Al2O3弥散相粒子在基体内均匀分布,尺寸约6nm,间距30~50nm.挤压态棒材的相对导电率为87%IACS,软化温度达850℃.挤压态的25mm弥散强化铜棒材不经过任何中间热处理,直接冷拉拔得到1mm的铜丝,其抗拉强度高达680MPa.  相似文献   

13.
铜与锰金属粉末的烧结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出了用粉末冶金法制备铜-锰固溶体的方法,研究了铜-锰粉末压坏的烧结特性,结果表明,利用粉末冶金法烧结铜-锰混合粉末,可以形成单相固溶体,其扩散机理属于单向扩散,即锰进入了铜,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铜-锰烧结压坏的密度和硬度都有下降的趋势,铜-锰粉末经混料,预压、热压成型后,按不同烧结参数(包括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在800℃烧结,保温50h,可制得铜-锰固溶体。  相似文献   

14.
机械合金化(MA)作为一种制备弥散强化合金的方法,可以导致硬质稳定相弥散分布的细而均匀.本文对用MA法制备弥散铜电极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MA是制取弥散铜电极比较简单、成本较低的一种方法;制备的弥散铜电极不仅导电率高,而且高温强度也好.另外,还对MA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对采用不同温度烧结的Bi系2212相样品的R—T曲线测量表明,随着烧结温度的增高,R—T曲线发生由超导相向半导体相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无法以CuO2面的结构畸变来解释.认为是因为烧结温度的不同导致了样品中载流子浓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样品超导电性的变化.烧结温度升高,样品中的载流子浓度减小,导致了样品由超导相向半导体相的转变,与铜氧化物超导体相图所显示的规律性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以次磷酸钠(NaH_2 PO_2·H_2O)为还原剂,硫酸铜(CuSO_4·5H_2O)为前驱体,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在一缩二乙二醇(DEG)有机液相溶液中采用化学还原法成功地制备了铜纳米颗粒.采用XRD、TEM、SEM、纳米粒度仪及IR对所制备的铜纳米颗粒的结构、形貌、粒径大小及表面物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铜粒子为球型颗粒,分散较好,尺寸较为均匀,平均粒径约为27 nm,并且具有立方晶型结构,其表面被有机物包覆.涂布纳米铜导电墨水的样品,其在高于250℃的温度下烧结60min后得到导电铜薄膜.温度在300℃烧结后,导电铜薄膜更加致密,可以推测铜薄膜的导电性能会增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Cu-0.86V%Al_2O_3弥散强化钢(DSCu)粉末坯进行了四种致密化方法的研究和比较。讨论和观察了致密化过程中温度、压力的功能和形貌变化。认为:(1)DSCu粉末坯锭致密化应包括坯块密度的提高和颗粒结合状态的改变;(2)DSCu宜采用有应力烧结。采用致密化坯锭挤压。可使DSCu材料成品率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18.
镀铜石墨-铜基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金相、扫描电镜分析和物理性能测试等手段,对化学镀铜石墨粉-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组织、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粒度4~6μm石墨表面可均匀地涂覆金属铜,在合理的压制压力和烧结温度下,复合材料的组织均匀和致密,石墨在基体中均匀弥散分布,金属铜形成细小的三维网络搭接,这种组织形态使得材料的导电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采用粉末机械合金化-温压成型-真空烧结等方法制备了氧化物弥散强化铁基高温合金MA956,并对其制备工艺和组织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能振动球磨4h粉末颗粒细小均匀,已经基本实现了合金化,将其在120℃、500MPa条件下进行温压成型,压坯密度比常温模压工艺提高了0.3g/cm3;烧结温度对烧结体组织和性能有较大的影响,粉末压坯在1350℃烧结其致密度最高,为90.8%,且显微组织致密性好。  相似文献   

20.
陶素连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6):4695-4698
采用犁切挤压及烧结的方法制造了沟槽铜纤维复合毛细芯铜板。复合毛细芯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但应用时经常受压,为此研究其压缩性能非常必要。采用压缩试验对沟槽铜纤维复合毛细芯铜板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铜纤维直径、孔隙率、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对沟槽铜纤维复合毛细芯铜板的压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直径越大,最大应力越小;反之则越大。细纤维直径的铜纤维板获得的最大应力为6.9 MPa,而中纤维直径的铜板的最大应力为6.2 MPa,粗纤维直径的最大应力为5.7 MPa。烧结温度越高,所获得的铜纤维板相应的应力值更大;烧结时间越长,所得的铜纤维板的相应应力值也越大;孔隙率越小应力值越大。对各种实验结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