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我国很多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中,各类防灾避难场所的管理缺乏统一标准,使防灾避难场所的防灾减灾作用受到制约,也对灾后避难疏散造成了隐忧。本文通过分析避难行动与避难生活对管理保障措施的需求,提出防灾避难场所的组织管理、平时管理和灾时管理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绿地在地震灾难发生过程中以及对灾后重建、城市复兴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城市绿地的避震减灾功能,分析了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框架内,以城市抗震防灾等规划为指导,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层次、布局结构为依托的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笔者认为,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主要是城市防灾中避难疏散及短暂生活场所、进行紧急救援的场所和保障灾后重建和成复兴的据点,规划时应遵循城乡总体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空间层次相互衔接,逐级控制,并结合城市绿地的人口服务辐射能力,科学布局。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已开始进行防灾避难场所的建设,但各类防灾避难场所的管理缺乏统一标准,使防灾避难场所的防灾减灾作用受到制约,也对灾后避难疏散造成了隐忧。通过分析避难行动与避难生活对管理保障措施的需求,提出防灾避难场所的组织管理、平时管理和灾时管理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吴小飞  崔金东  李旭 《甘肃科技》2013,29(8):4-5,65
建设应急避难疏散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洪水、火灾、爆炸等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的安全避难场所。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等灾害的灾后避难行动表明,城市必须规划建设避难疏散场所。论文调查了秦皇岛市作为主要应急避难疏散场所的公园绿地的现状,分析了秦皇岛市在应急避难疏散场所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城市防灾型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过度集中,健全城市防灾系统已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艰巨任务.在城市各类防灾系统中,公园绿地是一种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自然游憩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又能发挥避难疏散的重要作用场所.以唐山市凤凰山公园扩绿工程设计方案为例,说明公园在规划设计时,应把"防灾"理念加入到常规公园的设计中.其中重点研究防灾设施布置、道路规划、植物种类选择、边界处理等方面的内容,让公园在受灾时切实起到避难疏散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我国规划建设城市防灾型公园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防灾避难绿地系统规划是提高城市综合抗灾避难能力、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从城市灾难类型及特点、城市防灾体系、城市绿地系统等方面入手,研究了城市防灾避难中城市绿地系统的作用,并对国内外城市防灾避难绿地系统规划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城市防灾避难绿地系统的规划要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日本震害后城市公园发挥了强大避震疏散作用,总结出在城市有必要规划建设避震疏散功能完善的城市公园--防灾公园.根据我国城市实际状况,对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进行了研究,给出了防灾公园实现功能所需要满足条件及其依据,具体包括:防灾公园规划的原则、类型、基本条件、地理位置的选择、规模、服务半径、人均有效避难面积、避难安全有效面积等.  相似文献   

8.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日本震害后城市公园发挥了强大避震疏散作用,总结出在城市有必要规划建设避震疏散功能完善的城市公园——防灾公园。根据我国城市实际状况,对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进行了研究,给出了防灾公园实现功能所需要满足条件及其依据,具体包括:防灾公园规划的原则、类型、基本条件、地理位置的选择、规模、服务半径、人均有效避难面积、避难安全有效面积等。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得受灾居民到避难所总旅行成本最小的疏散路径,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替换插值机制算法,以满足城市避难所容量限制且保持避难场所空间连续性为目标,运用C#语言编写算法划分天津市中心城区公园、广场和绿地等应急避难所的服务区范围;以疏散总距离最短为目标,在不超过容量限制的条件下,确定各受灾点到达对应避难所的最佳路径,并基于SimpleMap自主开发应急疏散分析工具对路径选择进行动态模拟.结果表明:天津市中心城区共有避难所842个,避难总面积为18 802 480.87 m~2,在受灾居民疏散路径分配中有594个容量满员,248个未满员.受灾居民到达避难设施总旅行成本为3 753 036.977 km,与直接插入算法相比,替换插值算法所得结果节约旅行成本59.06%.研究结果为建设城市安全系统、制定灾后应急疏散策略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快速疏散灾民是地震发生后短时间内的首要任务之一,提前规划避震场所、设计社区人员疏散方案能为灾后应急提供有效保障.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规划和智能体仿真的社区人员疏散方案设计方法,综合考虑救援机构可达性、交通便利性、避震场所容纳能力等因素,基于多目标规划设计不同避震场所个数下的最优疏散方案,结合Pathfinder软件...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型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如何保障安全、快速、有序地疏散人群,已经成为政府和大型建筑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进行基于GIS的大型公共建筑突发事件实时数据采集与可视化研究,可以模拟优化突发事件实时动态蔓延过程,优化各种突发事件条件下最有应急疏散策略,为政府有关部门在城市建设和城市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城市综合公园因其用地性质及要素分布,是城市灾害发生时的重要“防灾区”。但是传统防灾避险已难以面对城市建设中错综复杂的条件与要求,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以提升防灾避险功能,解放人力,实现高效管理。【方法】剖析目前综合公园防灾避险管理功能中数据采集方式的缺陷,针对性地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更快、更准确地采集公园防灾设施以及避难者活动情况的数据。根据公园平灾结合的原则,以常州市红梅公园为例,对平时和灾时两种情况进行分类探讨,构建合理的综合公园防灾避险管理机制。【结果】通过在公园防灾设施上贴入RFID标签,将RFID手环下发避难者两种方式,再结合读写器读取信息,从而准确、快速地采集公园防灾设施以及避难者活动情况数据; 建立了物联网技术下有序的公园门票管理系统、灾时避难者疏散数据收集系统、救灾物资智能发放系统,并制定防灾设施以及避难者疏散、安置的工作流程,完善城市综合公园防灾避险管理体系。【结论】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综合公园的防灾避险机制能够合理、有序地掌握防灾设施的使用情况,实时、精准地把控避难者的流动信息,快速、便捷地分发救灾物资,进而提升其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3.
城市洪涝灾害常造成灾难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开展城市洪涝灾害研究对于洪涝灾害防治至关重要.已有研究多从洪涝灾害风险或损失的单方面展开研究,且国内的研究区域多集中在降雨较多的南方城市,近年来北方城市极端暴雨事件频发,而相关研究却较少.该文从洪涝灾害全链路的角度开展研究,构建了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分析方法及损失评估模型,并以北方城市郑州2021年7月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为例,定性分析洪涝灾害风险的时空分布,定量评估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此次洪涝灾害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洪涝灾害风险分析方法与损失评估模型能准确预测分析灾害的发生区域并评估其损失;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与高经济损失区域一致.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地因其结构特征与功能特性成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城市绿地在灾时可承担的防灾功能,梳理总结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动态,对于提高城市绿地的灾时避难功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进行灾时功能分析,对我国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理论方法及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明确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研究方法体系。分析认为,我国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理论研究成果展现出灾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规划方法体系日渐完善、方法技术不断成熟的趋势,实践方面则展现出体系建设和设施建设适用性不断提高的方向。为此,依托城市绿地系统特点,基于新的绿地分类标准,从体系层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入手,调整各类型城市绿地在灾时承担的功能,构建从选址布局、规划、设计到建设管理的系统化研究方法体系。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各类城市绿地在灾害发生时其空间布局、平面形态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防灾避险功能转换可行性,构建新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5.
刘洁  谭宪宇  石振武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9):11842-11850
近年来,灾害恢复力逐步成为灾害研究和实务工作关注的核心议题。通过对灾害恢复力文献的回顾,对其概念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并概括了灾害恢复力概念中的3个关键共识点,论述了城市系统灾害恢复力的5个特征要素,即社会、经济、制度、基础设施和环境系统恢复力,总结了城市系统灾害恢复力的普遍定量分析方法和具体测度模型,分析了城市系统提升灾害恢复力的有效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对灾害恢复力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城市防灾工作的特点,将GIS技术应用到城市防灾减灾工作中,开发了基于GIS的淄博市防灾减灾决策系统.该系统是一个以信息管理、灾害分析、救灾决策为内容的综合系统,可实现直观、实时、快速的灾害监控分析与救灾指挥决策,为城市的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presents a simulation system for the disaster evacuation based on multi-agent model consider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This system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modeling for the land and buildings using GIS data, the analysis of disaster evacuation using multi-agent model, and the visualization for the numerical results using the virtual reality technique. By introducing the numerical solver of the natural disaster to the present system, it is possible to evaluate not only the damage of structure but also the dam- age of human being. Furthermore, it is possible to investigate the appropriate evacuation route by the simu- lation. The Dijkstra algorithm is used to obtain shortest route to the refuge. In addition, the visualization us- ing virtual reality technique is curried out to understand the feeling of refugee. The present system is applied to the evacuation analysis by the flood flow in urban area and is shown to be a useful tool to investigate the damage by natural disasters.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保障体系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城市灾害管理保障体系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管理机构分散,防灾法规体系不完善,防灾标准和规范体系不健全等方面.设立城市灾害综合管理机构,建立完备的综合防灾法律体系,构建和充实城市综合防灾技术标准体系,增强城市抗灾救灾能力,确保城市稳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城市灾害管理保障体系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管理机构分散,防灾法规体系不完善,防灾标准和规范体系不健全等方面。设立城市灾害综合管理机构,建立完备的综合防灾法律体系,构建和充实城市综合防灾技术标准体系,增强城市抗灾救灾能力,确保城市稳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a simulation system for the disaster evacuation based on multi-agent model consider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This system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modeling for the land and buildings using GIS data, the analysis of disaster evacuation using multi-agent model, and the visualization for the numerical results using the virtual reality technique. By introducing the numerical solver of the natural disaster to the present system, it is possible to evaluate not only the damage of structure but also the damage of human being. Furthermore, it is possible to investigate the appropriate evacuation route by the simulation. The Dijkstra algorithm is used to obtain shortest route to the refuge. In addition, the visualization using virtual reality technique is curried out to understand the feeling of refugee. The present system is applied to the evacuation analysis by the flood flow in urban area and is shown to be a useful tool to investigate the damage by natural disas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