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兹华斯是一位具有浓厚生态意识的诗人,他在诗歌中咏赞大自然,强调回归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本文从自然与上帝,自然与人类,自然与童年三方面探讨了华兹华斯的具有生态意识的诗歌。  相似文献   

2.
拜伦留给后世很多关于生态的佳作,在这些作品中表现了其对生态的关心,并描写了很多破坏自然的行动以及人类的变革行为,在此基础上,和生态进行了自主对话。这些诗歌折射出作者对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批判,表达了其对自然的崇拜,希望与自然融为一体,并领略大自然之神奇和美妙的生态观。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拜伦诗歌中的生态意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生态失衡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也发生在精神领域。《黑猫》《白猫》和《地狱灵猫》三篇关于猫的短篇小说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的精神世界,暴露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呼吁人们重视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关注人的内在精神生态。只有回归内部自然,才能使处于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中的人类重新找回心灵的诗意栖居之地,建立一个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为生态诗歌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唱尊重自然规律、合理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主题提供了审美视角;“仁民爱物”、珍惜生命的生态价值观,为诗歌表现珍爱生命、体爱万物的人文情怀提供了思想资源;“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宁俭勿奢,惠而不费”的生态消费观,为诗歌提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个人的简单生活提供了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5.
生态诗歌的现实主义考察,是以生态诗歌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厘清生态诗歌的存在是以客观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批判破坏生态环境的行径、痛切家园失守、呈现生命意识为切入视角,着重分析生态诗歌的现实形态。通过对生态诗歌的考察,反思诗歌介入现实的方式和尺度,提出既不能强调生态诗歌的现实性而忽略诗歌本身的诗性,也不能强调诗歌技艺而不顾客观生态环境,主张要在现实性和技巧性的完美融合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6.
相对于中国当代生态诗歌而言,河南当代生态诗歌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它所具有的生命意识、批判意识和包容精神,准确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更接近生态文学的精神内核,对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唐诗人顾况的诗歌构思奇特,想象独异,展现了一个绮丽瑰怪的艺术境界。他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揉合神话传说、历史和现实,剪裁组接,描绘出一幅幅生动奇幻的图景,表现其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同时,他善于情化自然,将内心丰沛的情感,独特的艺术想象,投射到自然景物上,使客观景物人格化。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中国当代生态诗歌而言,河南当代生态诗歌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它所具有的生命意识、批判意识和包容精神,准确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更接近生态文学的精神内核,对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哈代诗歌中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艺术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诗人哈代在其诗歌中用细腻温婉的笔触描绘了尘世中的种种真情 ,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无限敬意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其诗歌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升华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中,云南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他的生态诗歌多从普米族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持守万物有灵论,表达了鲜明的处所依恋情结,同时建立了敬畏生命、惜生护生的生态伦理,对日益迫近的生态危机有着明确的批判意识。鲁若迪基借助生态诗歌再次明晰了民族身份的自我确认,推动了当代生态诗歌的发展,对于敦促国人生态意识的觉醒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有着自觉生态意识的当代诗人,傅天琳在人与自然的反思中凸显生态诗歌的思想价值。傅天琳将自然去客体化,揭示自然本身的生命性,呈现万物有灵的书写特质;基于建立诗歌与地域情感关联的需要,傅天琳从巴蜀地域的现实、历史、神话三重维度形塑生态诗歌的精神家园;在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等多重语境中,傅天琳试图拓展生态诗歌的问题空间,挖掘生态诗歌的深刻性。分析傅天琳的生态思考与创作追求,有利于凸显生态诗歌的思想性,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深化中国生态诗歌议题的研究。鉴于此,傅天琳的生态诗歌对中国当代生态诗学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余秀华在其诗歌中构建了自己的想象空间。通过对其诗歌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将这些散落在诗句中的想象空间拼接起来,还原余秀华在诗歌中建构的想象空间。在还原其想象空间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其想象空间的建构过程,探索其想象空间的局部以及全部,还可以在此过程中深入理解余秀华的诗歌。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批评视角对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主人公霍尔顿的困惑与觉醒、反抗与追寻以及死亡与重生,揭示了二战后美国人民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通过分析霍尔顿的纯真守望,告诉世人要怀揣反抗虚伪、守望纯真和追寻自然之心,要用爱与理解来解决生态异化的问题,最终实现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4.
徐樾诗歌想象奇特,同时运用比喻、夸张等多种表现手法巧构佳境,蕴含一种奇伟之气,体现了奇豪的诗风。徐樾善于对现实作典型艺术概括,同时将主观态度寓于客观叙述之中,运用细节状物表情,他的诗是对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徐樾将他的感情寄于诗中,注重炼字遣词,其诗歌语言自然而鲜明生动。  相似文献   

15.
多媒体诗歌以虚拟空间里的精神自由为旨归,张扬着众生和谐的人伦理想;以多向创作中人性的共鸣为目的,真实地呈现出善恶之间人际关系的复杂样态;以诗作内容上的时代现实为内蕴,具体历史地传承着当下的道德伦理状态。同时,网络技术掩藏下的“无主体”特征、消费至上的欲望化写作、虚拟空间个性极端叛逆的精神内质,都集中体现了多媒体诗歌对当下传统人文精神的消解。  相似文献   

16.
诗歌发展递至曹植时代,其中女性形象已三嬗其变<诗经>中女性外表装扮崇尚自然,内在心灵师法率真,可称为"自然的女儿";汉代诗歌中女性由外到内都浓重地打上人为雕饰的烙印,可称为"矫饰之女性";曹植诗中女性外尚雕励而内崇自由,外执着于尘世之"物"而内执着于独立之"我",可称为"分裂型女性".至此,女性形象由内外和谐走向分裂矛盾.但正是这种分裂与矛盾,可窥见新女性蝉蜕于旧时代的印痕与自我内在精神的觉醒.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诗歌"呈现的"独特"的文化景观,与诗歌意识形态的书写策略分不开.诗人书写策略的选择,既须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又要满足"工农群众"精神需求,同时还能实现知识分子的"精神传达".文章从修辞伦理化和想象"共同体"两个角度,探析"十七年诗歌"意识形态书写策略的运作过程及其功效.  相似文献   

18.
诗歌教学必须进行美育渗透,其方法可以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语言美,让学生了解作品设色敷彩新技巧,感受色彩美;唤起学生想象,领会意境美;同时让学生把握思想并理解情感美.  相似文献   

19.
曹操诗歌中普遍存在激励人心的超越精神。细品曹操的这些诗歌,其超越精神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生命有限的超越;对现实困境的超越;对人生价值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弗罗斯特的诗歌蕴含着独特的自然性与复杂性。诗中对照的自然意象的运用、自然场景的设定和音韵的巧妙运用体现了诗人的自然观。弗罗斯特的诗歌看似简单其实深奥,多重意义的阐释、概念阐释的多意性以及对读者思维的引导等因素造成了其诗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