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应用小波分析方法对皖北地区年降水量波动进行分析 ,得出在 2 0年左右的时间尺度下 ,所研究区域年雨量可分成 6个偏多偏少时期 ,并指出这些降水水量偏多偏少时段是相对于不同的时间尺度而言的 .利用方差贡献分析 ,得出该区域年雨量以 2年或 6年的振荡为主 .预计今后仍维持旱重于涝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玛纳斯河流域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玛纳斯河流域5个基本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数据资料,利用1961~2003年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及肯斯瓦特水文站径流量的观测记录,使用数理统计和时间序列方法分析了该流域气温、降水和径流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3年该河流域气温升高显著,且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偏多集中在4、5、6三个月。计算玛纳斯河地表径流与气候的相关性,建立二者的回归方程,定量分析该流域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得出:当该流域5~9月平均气温增加1℃时,年径流量会增加或减少1.3%;当该流域5~9月气温出现±2℃(或±3℃)的变化时,年径流量会做出±2.68%(或±4.0%)的正响应;当该流域水文年降水量偏多或偏少10%时,年径流量会偏多或偏少1.98%;当水文年降水量偏多或偏少20%(或30%)时,年径流量会做出偏多或偏少3.95%(或5.93%)的正响应。  相似文献   

3.
利用与土壤墒情密切相关的气象因子,逐步回归分析1981—2003年土壤墒情变化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安徽省淮北地区各季节土壤墒情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利用时间连续性较好的5个站点的土壤湿度、降水量、日照3个因子建立的预报模型,经检验可以应用到整个淮北地区,春夏秋冬各季节平均预报精度分别为88.92%、91.35%、91.96%、92.94%。  相似文献   

4.
利用宁夏中卫市1961—2014年的气象资料,运用累计距平法、Mann-Kendall法等对该地区54a的气温、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4a中卫市的年、季平均气温整体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年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39℃/10a,其中在1994年发生了突变,平均气温由低向高转变;年降水量总体为上升的趋势,其中在1980年发生了突变,降水量由偏多向偏少转变,2013年发生了由偏少向偏多的突变.中卫市的气候变化总趋势是变暖、变湿、向高温湿润化方向发展,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增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太阳活动及大气环流对贵州夏旱的影响,特别是对太阳11年周期活动和西太平洋副高与夏旱的关系作了重点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太阳11年周期活动的高峰年,夏季降水量偏多,太阳活动高峰年的次年,夏季降水量偏少 2.太阳11年周期活动的高峰年,出现夏旱的机率最小;而太阳活动高峰年的次年,夏季出现大旱的频率最大。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在七月上中旬之后较长时间地稳定在北纬25°以北,这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青藏高原主体部分(80°~100°E,27.5°~37.5°N)春季气温与中国东南地区春末夏初降水量变化的关系,为区域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滑动平均、距平、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高原春季冷暖与中国东南地区春夏转换时期降水异常的相关性,进而讨论了与之相联系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春季高原暖年中国东南地区晚春降水量偏多,初夏降水量偏少;春季高原冷年中国东南地区晚春降水量偏少,初夏降水量偏多。结论青藏高原春季持续偏冷或偏暖,春季对中国东南地区春夏转换时期降水异常带来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安地区近50年降水量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西安地区降水量变化.方法 利用西安地区1951-2000年年降水量、月降水量资料,通过线性趋势法和累积距平曲线法,对西安地区近50年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世纪50年代降水以偏多为主,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降水基本正常,变化小,70年代末期降水偏少,80年代初期降水偏多,80年代末期降水基本正常,90年代降水一直持续偏少.结论 西安地区降水长期变化呈微弱的减少趋势,以20.42 mm/10 a的速率减少;汛期降水变化也呈减少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减少趋势显著;降水的季节变化各季均呈减少趋势,秋季最为明显;年降水量无明显的突变.  相似文献   

8.
利用山东省31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依据高桥浩一郎的路面蒸散发经验公式和水量平衡关系计算得到山东可利用降水量,分析了山东可利用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48年来,山东年及四季可利用降水量总体上均呈减少的趋势,特别地,年可利用降水量减少显著.2)山东可利用降水量除冬季年代际变化不明显,年际变化明显外,其余季节和年可利用降水量都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及年际变化.3)从区域分布来看,山东年及四季平均可利用降水量基本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分布趋势;全省大部地区年及四季可利用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特别地,鲁西北和半岛部分地区年和夏季可利用降水量减少显著.4)在全球气候偏冷期,山东四季及年可利用降水量均偏多;在全球气候偏暖期,除冬季略偏多外,其他季节和年可利用降水量均偏少.  相似文献   

9.
 惠州市地处气候年际变化显著的东亚季风区,近几十年来前汛期强降水事件频繁,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很多暴雨灾害发生。为了客观地分析惠州前汛期强降水事件的异常情况,利用1967-2009年惠州市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前汛期惠州强降水的气候变化及其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前汛期惠州市总降水量和暴雨量大,暴雨日数多;它们的年际变化一致,无明显趋势变化。但自1990年代中期至今,强降水异常有增多且强化的趋势。进一步对比惠州前汛期强降水异常事件突变前后的环流特征,强降水偏多(少)年,突变前后低纬地区均呈现偏南(东北)气流异常,而引起强降水偏多(少)年突变的环流形势差异,主要表现为突变后冷空气作用明显,低层北风分量增强;突变前后物理量的差异则主要表现为,突变后强降水偏多年高、低层散度梯度加大,垂直上升运动偏强,对流性不稳定加大,强降水偏少年上述物理量的变化相反;以上差异特征均导致突变后强降水偏多年更易引发或加剧强降水异常,强降水偏少年更不易于强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通过WIDEPLUS-CT型投入式静水压力传感器、GPRS100无线传输模块,对地下水位、土壤墒情远距离监测土壤含水率的测定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了集"土壤墒情"、地下水位信息二位一体的信息自动采集系统,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土壤墒情和地下水变化情况,逐步提高土壤墒情"地下水自动监测能力和旱情预测预报水平,为抗旱决策提供墒情旱情和地下水信息,预防和减少旱灾损失,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旱作农业区土壤墒情监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以及土壤墒情监测点的建立应遵循的原则,介绍了土壤墒情测试方法及相应的仪器配置、数据的分析与传递、监测资料的归档整理。  相似文献   

12.
渗水膜集雨增墒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宝珍  吴亚莉 《甘肃科技》2003,19(12):148-148,36
玉米覆盖渗水膜栽培其增墒效果显著,通过对不同处理下土壤墒情的测定和玉米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分析,发现覆盖渗水膜的土壤墒情、产量最好;覆盖普通地膜的墒情、产量次之;露地的墒情、产量最差,可在干旱半于旱地区替代普通地膜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以郑州市较有代表性的新郑市降水变化为研究对象,对年内降水分配、降水年代际变化及季节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年当中,1-7月份降水呈逐渐增多趋势,7月份增至峰值,12月减至最少.其中,汛期(6-8月)平均降水量占年均降水量的54%;年代间,以20世纪60年代偏多,70年代偏少,80年代正常,90年代最少,进入2001...  相似文献   

14.
采用Mann-Kendall及滑动T检验法,对青海湖地区五个气象站1960-2007年降水逐月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湖地区降水量年、夏季微弱上升,秋季微弱下降,春季变动存在地区差异,但年、季降水变动趋势并不明显;降水量最大偏少期为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最大偏多期为80年代中后期,2004年后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除春季有两次较强降水突变信号外,年和其他季节的突变信号均弱.降水量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5.
近50a来南疆气候变化对可利用降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1951~2006年逐月降水和温度资料,计算出南疆年平均蒸发量及可利用降水量.在详细分析了50 a来南疆地区降水、气温、蒸发及可利用降水量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周期分析法对降水、气温和可利用降水量进行了模拟,并对未来5 a上述要素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后南疆地区的温度、降水和蒸发变化基本呈上升态势,可利用降水量却呈现出偏多和偏少交替的波状变化特征.这说明气候变暖,可利用降水量不一定增多,未来5 a南疆地区可利用降水量将可能减少.  相似文献   

16.
凌婷  龙余良  张思 《江西科学》2022,(2):300-304+345
应用卫星监测热点和地面核查反馈数据,以及气象部门土壤水分站资料分析了2013—2015年江西省土壤墒情与林火分布时空特征,并对火险等级高的地区站点进行抽样,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讨论了土壤墒情与森林火灾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林火分布主要集中在江西的西部、赣东北和赣南南部,且冬季林火发生频次和火险等级高于其他季节; 2)土壤墒情月变化特征明显,1月份最高,10月为最低; 3)在垂线方向上土壤墒情呈现“增加-略平缓-减小”的趋势,层次越深土壤湿度随外界条件变化反馈越缓慢; 4) 10~40 cm的土壤质量含水率、连晴天数和月份对火灾的发生影响显著。ROC曲线和AUC值都表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拟合效果较好,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7.
以1967-2016年云南高原中部城市群42个站点逐日降水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法和克里金插值法等方法对云南高原中部城市群近50年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夏、秋季以及年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冬季降水量则呈上升趋势;年与四季降水量存在一个或者多个突变点;冬季降水量主周期为12 a,其他三季降水量与年降水量主周期均为34 a;年降水量与夏季降水量均呈现出西部和北部降水量偏少,东部和南部降水量偏多的空间分布特征;春季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呈带状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秋季降水量表现为自东向西和北部减少的空间分布格局;冬季降水量地域差异最大,呈现出空间分布极为不均匀与地域性极强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1—2014年西安市7个区县地面气象观测站8月21日—10月31日的逐日降水量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项环流特征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t检验、Mann-Kendal、Morlet小波及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安秋雨的变化趋势、变化周期、气候突变和气候响应,研究了西安秋雨与前期环流特征量间的相关关系,并建立了秋雨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961—2014年西安秋雨呈线性减少趋势,其中1961—1985年为偏多时段,1986—1999年为偏少时段,2000年以来又趋向偏多.秋雨存在显著的2年、4~8年的变化周期以及24年的长周期震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60年代、90年代末期发生了突变.秋雨强度指数与厄尔尼诺/拉尼娜气候事件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厄尔尼诺事件对应的是秋雨偏弱,拉尼娜事件对应的是秋雨偏强.秋雨量偏少/多的气候背景下发生厄尔尼诺/拉尼娜气候事件,其秋雨强度指数偏弱的可能性极大/较小.  相似文献   

19.
2013年西乡县年平均气温偏高,年降水量属正常略偏少,年日照时数偏多。2012年12月-2013年3月全县降雨偏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受旱面积累计3601.8hm^2。全年暴雨出现2次,日数较常年同期相比属正常。7月18日,县大河镇出现大暴雨,造成全镇多处道路塌方,农作物受灾。10月极端最高气温32.9℃,超越历史极值。  相似文献   

20.
2009年秋至2010年春西南地区干旱事件水汽特征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干旱事件水汽特征,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发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气象干旱灾害进行了模拟,通过与GPCP和NCEP历史资料的对比,研究分析了干旱时段的水汽特征。研究表明:西南地区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的降水量偏小,蒸发量偏大,大气水汽含量较常年偏少,呈现出明显的干旱特征。而2009年12月之前水汽经向输入偏少、2010年1月以后纬向水汽输出偏多,可能是导致此次干旱发生的直接原因。此外,干旱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控制着西南地区,上升速度较常年偏小,两者对干旱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