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文针对减速机车间产品的零件结构特点及发展要求,划分出各生产单元。以齿轮加工单元为例,说明排序聚类分析法分类成组的具体应用并介绍平面布置改造设计的其它过程。实践证明,用排序聚类分析法分类成组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当一组有相同特点的零件由成组技术加工单元加工时,相应的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必须确保成组技术的有效应用。本文提出了一个适用于成组加工的生产管理系统,系统中所采用的生产能力计划、零件成组租作业调度等方法经过一个轴类成组单元实际数据的检验,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3.
牛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25):6054-6059,6064
单元制造是在当今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环境下的提高生产柔性和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单元制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融合物理制造单元和逻辑制造单元的柔性单元构建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通过在物理制造单元与逻辑制造单元设计思想之间寻求折衷来提高系统的柔性并减少制造成本。在模型设计中,考虑了制造资源布局、加工路径选择以及加工批量设置问题。以最小化加工成本、加工车间之间和之内的运输成本、跨单元操作成本和机器移动成本为目标,通过将制造资源重新布局在给定的加工地点(加工车间),形成若干敏捷柔性制造单元。数值实验结果表明了的这一设计思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计算机辅助成组生产单元设计软件的功能及其应用实例,该软件适用于一般多品种、单件小批生产的机械企业,是这类企业实施成组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企业实施基于成组技术的CAPP的前期工作。该软件可使企业实施成组技术组建成组生产车间时更加合理地划分零件族、组建成组生产单元。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非转体类零件中一些零件加工复杂,生产效率低。经常需要使用专用的工夹量具。采用成组技术把非回转体类零件分类成组,通过建立零件族,设计出零件族的典型工艺,进而建立非回转体类零件的制造单元,在制作单元内完成零件的加工过程,这样有利于使用非回转体类零件的成组的工夹量具,能提高非回转体类零件的生产效率和加工质量。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辅助作业计划的启发式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子了平行顺序移动方式下零件在工序间的运动过程和特性,据排序问题理论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对n/m/P/Fmax问题,构造了优度较高的启发式算法,实现了计算机辅助编制作业计划,该法适于流水车间或成组单元,开发的相应软件可用以编制零件加工进度计划,机床负荷计划,同时绘制生产作业计划图,仿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单件、中小批量产品的生产是当前制造企业的主要生产类型。采用零件的相似性原则、聚类计算方法和特征编码系统,分析零件组的工艺相似性,并建立成组生产单元。最后对已有的成组生产单元进行产能分析,负荷均衡和优化,获得了成组生产单元重构的条件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工业企业,机加工车间的设备布置一般按工艺原则进行。先进的做法是采用成组技术,但往往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推荐采用零件成组与设备组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机加工车间的平面布置设计,结合实例对设计的理论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9.
采用生产系统工程学结合虚拟设计技术,对某产品加工车间进行系统的重新设计.在VC 6.0开发平台上利用W orld T oo l K it导入三维模型,按照工艺流程顺序摆放设备,合理组织空间,实现真实车间在计算机上的虚拟实现.并且利用W TK的强大功能实现车间内部分机器的运动,可以大大提高车间布置设计的效率和可靠性,从而指导实际车间的设计,指导企业生产.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成组加工中作业计划的要求,采用组间排序和组内排序两次排序优化,构造了成组加工单元待加工零件的排序优化模型根据组内与组间排序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组内排序是在约翰逊-贝尔曼规则的基础上应用了新启发式算法;组间排序是先将待加工零件组的排序问题转换为平衡指派问题,再采用匈牙利算法进行排序二次排序模型为成组加工零件的排序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油田低产井开采数量不断增加的现状,为满足采油生产的需要,研制了低冲次抽油机,实现了低冲次采油。本文给出了低冲次抽油机的结构设计,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和低冲次抽油机参数设计计算方法。对现场应用的低冲次抽油机进行了试验和测试。与常规抽油机相比节电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FPSO(Floating Production,Storage and off-load-ing system;浮式油轮生产储油卸油系统)是为海上油田生产服务的大型生产装置,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海上油气开发生产设施的主流方式之一.FPSO系统的仿真实现,可以模拟不同工况和危险工况,对满足现场操作人员的培训,避免事故发生等各  相似文献   

13.
借助于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基本思想 ,论述了可重构抽油机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可重构的理论依据 ,并对可重构抽油机的关键环节模块的划分思路进行了探讨。给出了模块划分方案 ,分析了可重构游梁式抽油机的拼装特性。为了对可重构抽油机的性能进行验证 ,提出了将虚拟样机技术应用于抽油机的可重构设计 ,并利用虚拟样机技术软件ADAMS对APIC 32 0D 2 5 6 12 0抽油机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验证了虚拟样机技术应用于可重构抽油机设计的可行性。利用游梁式抽油机的可重构设计 ,可以实现抽油机的模块化生产 ,用户可根据需要对抽油机进行重构 ,从而实现了对抽油机传统生产和使用理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以往在陕北黄土高原有关土地及其形态单位的分布、演替和生态设计研究的基础上,对陕北黄土高原土地演替与生态设计模式的进一步研究;通过对典型地段土地形态单位的生态设计模拟,并由土地形态单位生态样地和生态功能地段的有规律结合,构成土地基本单位的土地生态系统网络;目的在于人为的控制土地的动态演替趋势,并与现实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一个带有规律而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态设计模式。为治理黄土高原,实现以林牧为主、农林牧综合发展建设方针的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于会永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8):4518-4520
基于液力反馈泵在稠油油藏开采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其受力计算有别于常规柱塞泵,因此对于加重杆的设计提出新的要求。另外,稠油特别是超稠油在开采过程中,井筒液体黏度大,导致杆柱下行困难,容易出现杆阻的现象。目前采用Φ38mm加重杆,并没有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反而导致抽油机悬点载荷过大。以泵端阻力分析为基础,从加重杆尺寸的约束条件及加重杆加重效果最优两个基本点出发,提出了稠油加重杆杆径设计的一种新方法。在节约材料投资、降低能耗、减少杆柱故障方面,有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有试验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述基于工程管理的思想进行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即按照管理工程项目的方法实现专业软件的计算处理流程 ,并对其参数和数据统一组织和管理 ;在此基础上 ,将传统软件的下拉式菜单改造成为交互式多媒体用户界面和相应的学习系统 ,并就如何利用超文本、图形控件和多媒体控件实现链接、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效果作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实例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该方法可用于大型工程计算、建模、绘图等专业软件的总体设计和概要设计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波纹管厂的产品组成、产品产量、工艺流程、辅助服务设施、时间约束等等各个方面信息对企业的设备、物料以及人员所需空间等进行合理分配布置和有效地组合。采用系统化布置设计(SLP)方法分析产品的生产流程,提供了一种以作业单位的物流和非物流相关关系分析为基准的规划设计方法。最终得出该厂的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和波纹管厂的可行布置图。  相似文献   

18.
针对生产管理模式的选择及Petri网建模规模较小等问题,根据生产物流控制的原理,在对基本制造单元进行模块化建模的基础上,应用模块化、层次化的技术构建了推式、拉式等生产管理模式的Petri网模型,然后应用参数化的技术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应用IDEF1X方法(icam definition methods,IDEF系列分析方法中的数据建模方法)对着色Petri网的颜色集进行了设计,弥补了Petri网建模的不足,并通过对这些方法的集成应用,建立了具有较强通用性的大规模复杂生产系统的Petri模型.最后,通过直接对所建Petri网模型的仿真和对仿真过程中所采集数据的统计计算,对生产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验证了上述建模方法的正确性和通用性.该方法为制造企业进行生产模式选择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城市供水生产调度微机远动系统中现场执行端的工作原理和电路设计。对信号的输入通道及远程数据通讯等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自现场执行端投入运行以来表明,该系统是可靠的、高效的。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市场环境对批量生产中的交付时间、产品质量以及企业信誉愈发看重的情况,提出了考虑三者联合的设备维修策略。首先,在已知产品质量和设备劣化状态存在一定函数关系的情况下,将其衍生至次品率上并将单位周期生产结束后的设备状态与生产时间相结合,进行预防性维护和设备更换的维修方式选择。其次,根据时间阈值和预防性维护阈值,以经济效益最优为决策目标,建立考虑批量生产的视情维护总成本模型。针对提出的优化模型,将蒙特卡洛仿真法和响应面分析法中的中心组合设计法相结合,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