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编辑同志:贵刊81年1期刊登的《谈〈诗经〉中“兴”旧表现方法》一文云:“作为诗歌的表现方法,和赋、比一样,兴也最早出现于《诗经》。”我认为,作为诗歌艺术表现方法的兴,在《诗经》中被大量而成熟地运用着,这是事实,但它却不是“最早出现于《诗经》”。就是说在《诗经》之前,兴就已经出现了。《周易·明夷初九》云:“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又《中孚九二》云:“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  相似文献   

2.
海子诗歌意象丰富,意蕴深厚,极具艺术张力,例如“秋”意象。本文从三方面论述海子抒情诗中“秋”意象。首先,“秋”象征丰收而荒凉的人世;其次,论述“秋”的感伤;最后,“秋”是幻象丛生的国度。  相似文献   

3.
引入现代诗学的“张力论”观照中国古代诗学的“情景论”。认为:诗歌“二原质”——“情”与“景”之间存在张力。情景交融是一种“情”和“景”的紧张关系造成的艺术品的超常特性。情景交融中所体现的“情”与“景”之间张力的最大才是中国诗美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非个性化”理论是艾略特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艺术情感、传统、客观对应物三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核心概念。“诗不是表现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受“非个性化”诗论的影响,新批评派提出了诗歌“本体论”。“非个性化”诗歌理论在理论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说“情趣”     
我国古代文论对“情趣”的标树较晚 ,明清时期出现将“情”与“趣”纳入到诗歌审美质性要素系统或创作主体要素系统中的立论。但实际上 ,早从唐代开始 ,不少文论家就已经将“情趣”视为了“趣”的审美表现形态之一 ,对“情”与“趣”相互间的关系予以了多方面的考察。我国古代曾出现过很多“趣”的称名 ,其中 ,不少都可归入“情趣”这一审美形态中。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伊尔塞认为:“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课文包含许多的不确定性与空白因素,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我充分利用和把握空白的艺术,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空白”美、捕捉生成中的“空白”美。  相似文献   

7.
虽然“第三代诗歌”大多数创作于1984-1987年间,但没有被当时的主流诗坛接受。随着“第三代诗歌”在选本中集结出现,其存在的合法性逐渐被确认。这些诗歌选本首先指出了“第三代诗歌”作为诗歌本体存在的价值;其次通过建构“第三代诗歌”命名和谱系的合法性,将“第三代诗歌”与“朦胧诗”联系起来,提供了“第三代诗歌”入“史”的合理依据。“第三代诗歌”选本还凸显了“第三代诗歌”具有的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从而建构了其美学的合法性。诗歌选本编纂对“第三代诗歌”合法性的构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诗歌语言“陌生化”艺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言组合与语义生成、句法结构和隐喻三个层面解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艺术 ,揭示诗歌语言自身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9.
自 2 0世纪中叶以来 ,我国的诗歌写作教学出现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空白期” ,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新诗的发展。要想恢复和发展我国的诗歌事业 ,必须先从恢复我国的诗歌写作教学制度开始。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1980年代诗歌的“宏大叙事”,1990年代的诗歌则是“边缘叙事”。“边缘叙事”与1990年代特定语境中诗人及诗歌的不断边缘化有关。它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诗歌的“向内转”及对“当下性”的强调。“边缘叙事”的策略效应呈现为三个放逐:对抒情性的放逐,对主流叙事话语的放逐,对精美语言的放逐。  相似文献   

11.
寻根小说作为当代文学神秘潮的先声,其神秘元素已然大面积出现,然而就“神秘”景象描写走向“天人合一”之“神圣”的艺术向度而言,却基本上出现了为“神秘”而“神秘”、偏离传统“宇宙情怀”艺术旨趣的弊病。  相似文献   

12.
古代诗歌中云的意象的运用常被赋予丰富的寓意,反映了一定时代人们思维情感和文化意识的多重融合。当“云”作为一种载体出现在诗歌中时,它实际上远远超出了其原始的本初意义,表现了诗人寄寓其中的深层意蕴,具有超凡的情感感染力与引人入胜的艺术理趣。  相似文献   

13.
《惨雾》是许杰的成名作 ,从《惨雾》的题材和艺术表现中 ,可以看出许杰在艺术创作中对“个性表现”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4.
说“移情”     
在鉴赏诗歌时,很多学生对“移情”这种艺术手法认识模糊,往往把“移情”同“情景交融”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5.
一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诗歌艺术理论的探究颇具特色,而关于“妙悟”的论述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严羽“以禅喻诗”,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是禅家语,本意是指心解神领,与心领神会近义。严羽借用禅家的“悟理”论“诗道”,他的“妙悟”说,似乎兼有对诗歌特征的认识与对创作规律的掌握两方面的含义。就其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来说,他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按此标准,认为诗有第一义和第二义之分。第一义指作品的艺术境界很高,即那些能充分反映诗歌艺术特征的优秀诗  相似文献   

16.
金国平 《科技信息》2007,(13):204-206
“空白”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概念,指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作品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科学教学的“空白”是指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未明确或说明的部分和暗示的内容。科学教学的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将“空白”手法运用于科学教学中,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发散学生的想象,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对浙教版科学新教材编写中“空白”手法的应用以及“空白”效应在科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实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7.
郑炜 《南昌高专学报》2006,21(2):65-66,69
抽象派绘画主张绘画应该向音乐学习,抛弃客观对象的形体、特征,走向纯表现的艺术。由康定斯基首创的“视觉音乐”展览的成功,标志着“抽象绘画”或者称“非具象”、“非客观”美术问世了,并形成一个波澜壮阔的影响世界长达几十年的美术思潮。通过对音乐发展和演变史的考查可以知道,绘画中的抽象手法相对于再现手法和传统表现手法是更高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抽象画已经上升到了音乐的高度———纯表现艺术。  相似文献   

18.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主张“思在物中”,糅合现代绘画艺术;拒绝说教,坚持以日常事物入诗并将其陌生化,以唤醒人们重新认识生活、感知艺术。“陌生化”是用文学技巧将熟悉的文学事实变陌生,唤醒读者去感受生活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这与威廉斯的诗歌理念不谋而合。威廉斯在《红色手推车》中,通过诗歌语言、结构,视听感官和意象上的“陌生化”手法,凸显了诗歌的艺术魅力,让读者真正听到、看到并感受到日常生活的美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典诗歌有大量的山水诗、田园诗,它们多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来抒情,这种特色的古老源泉可追溯到《诗经》中的“兴”。考察“兴”的物象的特点,“兴”与下文联系的程度以及关联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诗歌发展初期,古典诗歌的“情”与“景”二者关系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20.
文学艺术的“滋味”是考量艺术优劣成败的基本特征,由此也体现了艺术哲学作为“困惑诗学”的一种张力:如果艺术的滋味如此这般难以捉摸,诗学之“辨”又何以可能?但不对“困惑诗学”进行一点思考,美学也就形同虚设。事实证明,美学的根据在于经验而不是逻辑,启动于一种审美困惑的“诗之思”,最终仍只能停泊于新的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