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作家莫言和美籍作家赛珍珠同为以描写中国题材见长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在题材、人物、主题、形式等方面双水分流,各尽其妙。两位作家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都做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化人游》是作家丁耀亢的戏剧作品,《潘金莲》是作家魏明伦的戏剧作品。丁耀亢和魏明伦这两位相隔300多年的作家,可能是基于相似的人生经历,也可能是基于相似的艺术追求,竟然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化人游》和《潘金莲》为他们的心灵共鸣提供了准确的解读文本。丁耀亢创作《化人游》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和社会原因的。魏明伦创作《潘金莲》,从表面上看,仅仅是重写了"一个令人同情,令人惋惜,又招人谴责,引人深思的潘金莲"。但这种重写背后,同样基于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对历史以及未来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和《动物庄园》两部小说都有一个潜在的共同主题:反叛的非统治精英是如何被权力体系同化的。同为非统治精英分子的孙悟空和猪们,一个大闹天宫,一个领导动物们推翻人类庄园主的统治。虽然他们反叛的力量、动机、结局不同,但两者实质上都逃脱不出被权力体系腐蚀和同化而成为统治精英的命运。两部作品的殊途同归与吴承恩和乔治.奥威尔两位作家的个人经历及其当时所处的时代氛围有关。  相似文献   

4.
于萍萍 《科技信息》2012,(33):I0170-I0170
约翰·巴思是一位典型的后现代作家。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巴思乐于借助新的形式技巧来重生文学创作形式的枯竭。《迷失在开心馆》作为他的后现代代表作之一,是他在这方面心血的结晶。本文就以下几个自我意识小说的主题角度对这部后现代自我意识小说进行了主题分析:真实与虚构的关系、作者和读者的作用以及传统与原创的关系。这些主题不仅是自我意识小说的传统主题,同时也是在后现代语境下由一位后现代作家所做的“变形”或“演变”。  相似文献   

5.
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的心脏》与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作品《琼斯皇》尽管创作时代不同、两位作家所处地域不同,作品体裁与创作方法也迥然有异,但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不难发现它们在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的互通之处与契合点。两位作者在其各自作品中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抨击,并对西方文明进程中黑暗与丑陋进行了无情揭露。  相似文献   

6.
王晓丹 《科技信息》2010,(24):I0145-I0145
厄休拉·勒奎恩,美国文坛一位十分独特的作家,她的奇幻小说系列《地海传奇》问世后举世瞩目,影响广泛,曾获星云奖和雨果奖。她的科幻小说也深邃和耐人寻味,最有影响的是两部长篇巨著《黑暗的左手》和《一无所有》,以及挑战《圣经》之作《她消除了他们的名字》。名字一直是她探索的主题,这里通过对她两部作品的分析,探讨勒奎恩对名字内涵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19世纪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是一位人道主义思想者,他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性善",表现"人性"是他作品的重要主题,而其代表作《双城记》集中表达了"人性"的异化与"人性"的守望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吐温与鲁迅不但均以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著称于世,而且在思想维度方面二人亦有许多相通之处。《亚当夏娃日记》与《伤逝》直接显现了二人思想意识的相通,两部作品在人物的启蒙关系维度、表达爱情与生存的主题维度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与作者源于传统而超越传统的创作思想有关,也与作者生活的现实世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安妮宝贝的《莲花》与但丁的《神曲》两篇作品有一条相同的主线,即主人公从开始的迷失,而后走上虔诚而又艰辛的忏悔之路,并最终获得救赎.在此中,都包含两位作者对"人"的灵魂的严肃的拷问,并对"人"如何获得永恒救赎给出自己的答案.两部作品处处透出对"人"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0.
《即将成人》是理查德·赖特的一部著名短篇小说,也是一部关于美国黑人青少年的成长小说。运用成长小说理论,通过分析主人公戴维·桑德斯的成长经历和成长过程,探讨成长主题在《即将成人》中的主要体现,试图从新的视角解读作家的创作意图和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11.
威廉·杰拉尔德·戈尔丁在其代表作《蝇王》中使用大量象征手法来表现“人心黑暗”这一主题。他认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邪恶的,所以对人生抱着悲观态度。戈尔丁运用的象征手法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个体象征和整体象征。个体象征形象主要来源于神话传说、圣经故事,以及西方古典文学作品;整体象征形象也就是通过上下文获得象征意义的形象。这两类象征手法交替运用,起了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达到了神秘性与现实性并存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远离成人世界的荒岛上,戈尔丁用寓言的方式揭示了人性在社会文明束缚缺失的情况下的发展取向,撕碎了盖在人性之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向读者阐释了人性本恶这一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3.
在经历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亦对人性产生了怀疑,坚持人性本恶的说法。在其长篇小说《蝇王》中,戈尔丁通过象征手法和神话的主要叙述技巧表现了善与恶、理智与冲动、文明与野蛮的矛盾冲突,展现了在人类文明、法制缺失后所出现的混乱以及小说人物的兽性,从而揭示了性本恶。笔者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蝇王》的主题,一方面肯定并阐释了戈尔丁在《蝇王》中揭示的人性恶的主题,另一方面提出该作品中隐含了救赎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奇”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内涵,“第一奇书”《金瓶梅》首先“奇”在作品内容彻头彻尾的“俗”、“邪”、“恶”;其次“奇”在作品主题的“雅”、“正”、“善”、“常”,因此成为一朵伟大而永恒的世情人性的“恶之花”。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小说《蝇王》的社会历史背景及主题思想的分析,揭示了在“特定”环境下人性的扭曲这样一个主题。抨击了文明社会中发生的权利欲望、物质欲望、虚荣等不文明现象。总结出人性丑恶是导致人类所发生种种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有关"人性恶"的论题的戈尔丁的小说<蝇王>,借鉴了<圣经>中的"原罪说"来刻画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堕入罪恶的过程.在伊甸园一般的孤岛上,亚当和夏娃的堕落又在戈尔丁笔下的孩子们身上重演,这似乎告诉我们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罪恶的天性.但是,有了觉醒也就有了希望,戈尔丁的目的在于警世而绝不止于哀叹.  相似文献   

18.
善与恶的斗争是托尔金《魔戒》系列幻想作品的主题。《魔戒》中体现的善恶观与奥古斯丁关于善恶问题的论述有相似性,具有一元论的特点。《魔戒》中的善恶观基本上是基督教的,强调善恶的不对等性和自由意志的影响,但也带某些古希腊色彩。  相似文献   

19.
"隔膜"主题作为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一种普遍困境,在鲁迅笔下的众多小说中都有所体现。主要立足于鲁迅的多篇小说文本,对其所表现的"隔膜"主题进行回归文本式的分析与阐释。试图对"隔膜"主题在鲁迅小说中所表现的印迹、隔膜产生的原因以及鲁迅致力于消除隔膜的努力等问题,进行系统化探究。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工农兵”文学之首的工业小说并没有获得如农村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的长足发展和高度重视。究其原因有二:一、作为国家领导者的工人阶级,因其社会角色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这使得工业小说总体置身于意识形态中心话语的语境中,难免呆板、僵化。二、作家自身经验的缺乏也是导致工业小说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